湖北省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430080) 喻杨依琳 陈卫东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学校越发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科学素养是学生进行物理学科素养培育的关键。就目前情况来看,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方法存在很多缺陷,加之高考应试教育、学生学习习惯以及教师教学方式等原因,导致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实际应用能力严重欠缺,致使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极为缺乏。为使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得以有效激发,提升他们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需要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特别应注重物理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结合生活实例来进行合理的教学。由于生活中电磁学的应用比较普遍,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其知识点进行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方式进行分析,并通过理论和实际案例的研究,来证明生活化教学这一方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并提升学生探究、发现以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应用能力得以强化,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物理知识的兴趣,提升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最终达到提升学习物理成绩的目的。因此,本研究着重教学方式及观念的转变,更加注重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资源进行教学,创设一套培养学生物理素养的新教学模式,提出教学过程中物理生活化应用的教学策略。
以高中物理学科中的电磁学这一知识点为例,其生活化教学的特点主要有:①就教学过程中的“做一做”环节而言,其特点是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思考讨论,增强他们的实际动手和实验操作能力。不仅有利于课堂氛围及学习兴趣的提升,还能够增强他们语言表达以及手脑配合的能力;②就“图片素材”而言,该部分能够将科技成果创新设计为生活用品的过程转化为图片的形式,为学生进行呈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③“科学漫步”环节,主要是对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成果、物理常识、人文历史等方面进行介绍,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④就问题和练习部分而言,主要是在试题和练习题中融入生活化的元素,让学生可以运用物理知识有效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不仅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学科的生活实用性,还能有效提升他们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⑤就“课题研究”而言,研究对象均为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例子,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课题研究,不仅让学生将学科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还能提升学生对信息的搜集整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若融入学生熟悉的,并且是与实际生活相贴合的情境,学生对这类知识点的学习更加容易掌握。所以,教师在进行物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用贴近生活的物理知识应用实例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对知识点的探索中来。
比如在教学“静电现象”这一知识点的应用时,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与知识点相关的图片。如为学生展示一张工人超高压带电工作的图片,该工人身穿一件金属丝制成的工作服。然后引出问题:“工人身穿金属丝衣服在工作中会不会触电?”学生会依据日常经验进行判断,认为金属一般是导体,具有导电性,因此工人穿的金属丝衣服会发生触电。或者教师展示一张避雷针的图片,然后引出问题:“避雷针的形状为什么不做成圆形,而是又细又尖的形状呢?”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以经常见到避要针,但对于这类问题的思考甚少,或者对此问题不太关注。对于这类新知识、新问题,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的同时,就可以很容易地引入“静电现象”这一新知识点的教学。
高中物理学科,其实是属于具有实践意义的学科,许多物理知识点的教学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但由于资金等问题,实验器材较为缺乏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常用素材并充分利用,使其成为可用来进行实验的资源。真正体现物理源自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这一实质。
在进行“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这一知识点教学时,在其中的“做一做”环节涉及到一个“旋转液体”实验,这一实验中并没有现成可用的器材。就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这类缺乏实验器材的实验可能不会被重视,或者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让学生有个简单的了解。而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去寻找或创造实验器材。此时,教师可以找一个玻璃盖,然后用锡纸贴于玻璃盖内壁的边缘,在中心固定一支金属笔,再分别进行正负极连接,而导电液体可以用盐水来替代,为了便于观察实验效果,可以在水面撒一些碎纸屑。另外,还可以边做实验边画图进行原理的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在该实验过程中,所应用到的实验器材虽然不是现成的,但均是生活当中比较常见的,这样就地取材的教学方式,也让学生明白只要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就可以把生活当中的素材拿来作为实验和学习的工具,在增加他们生活常识的同时,也能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培养的同时,需结合他们现有的知识经验及观念开展教学活动。这是因为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来说,就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反之,当已有生活经验同科学知识不一致时,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引起消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生活经验,对于物理知识点的学习起到极大的强化作用。
比如在教学“电动势”这一知识点时,可拿一节电池让学生进行观察。通常学生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他们看到电池上标注为1.5V时,便认为是电池总电压。对这样细微的观察教师应给予鼓励,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电压的概念进行复习:什么是电压呢?电压指的是电场当中两点间电势的差值,也叫做电势差。因为存在电压,才使得外电路当中的正电荷通过电场作用力,从正极流向负极,才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电流,而电源能够对电流稳定性具有一定的维持作用,则是因为它可以将负极的正电荷通过电源内部,并不断的输送到正极。在此过程中,可以一边讲解一边画图进行分析。接着进行延展解说:电源内部的电场方向是正极指向负极,而正电荷要从负极流向正极,静电力是不能实现的,所以,才具有非静电力。通过延展解说,让学生发现自己之前的观点存在矛盾。教师再进行进一步的讲解:电源内部是靠非静电力来做功,而电压对应静电力的做功,由此便可以引出电动势的概念——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非静电力将单位正电荷通过电源内部从负极输送到正极的做功。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电压和电动势的单位相同,所以电池标注的1.5V不是电压,而是电动势,且它主要是表示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向电能转化的本领大小。通过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教学,让学生达到对知识点强化理解的目的。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以往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发生了改变,体现学生学习情况的习题和考试形式发生了转变,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理解。所以,当前高中习题和考试试题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实际。近些年来,生活化的题型更多的出现在高考试卷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中物理的学习难度。若学生平时接触的练习题以及考试试题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加之又非常的抽象,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的心理,对物理学习的热情及信息处理能力有所降低。因此,在高考应试环境下,如何让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物理试题成为必然的趋势。在加强生活知识同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的同时,让学生去关注和探索身边的物理问题,从而让他们真正爱上这门学科。不仅对考试有很大的帮助,还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模式的策略研究,是当前物理教育工作者重点讨论的问题。最重要的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将生活化的实例渗透到知识点的教学中,用学生最为熟悉的素材进行教学。如到发电站或者火箭、卫星等发射基地进行实地参观。对于生活化的教学,一定要建立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使该教学模式发挥有效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