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军
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官网4日发布告示称,2019年起,住房面积小于或等于30平米的,需购房及实际居住满六年以上,且在深圳市内没有其他更大面积住宅类商品房;大于30平米且小于或等于50平米的,需购房及实际居住满四年以上,且未被锁定;大于50平米的,需购房及实际居住满一年以上,且未被锁定。(12月5日中新网)
作为一所名校,“人满为患”早已是学校不能承受之重。用住房面积限制入学,也许是无奈之中的“最优选择”。
学位紧张本就是一个客观事实,这是城市公共教育投入不足酿成的恶果。名校学位压力山大,只能求助于政府的合理调配和分流,学校自作主张恐怕行不通。
用住房面积限制入学,难逃“学校是为有房者办的”质疑。包括深圳市在内的很多大城市都将住房作为入学的必要条件,即使是积分入学,住房也占相当的比重。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将政府此类政策细化到住房面积的大小,并不违背地方政策,但存在激化社会矛盾的风险。有房才能就读,对于进城适龄儿童就是最大的教育不公平,此类政策在城市公共教育资源极其紧张情况下强制推行,充其量只能说是“暂时的公平”“特定性公平”。在城镇化发展和国家鼓励农民进城的背景下,这样的地方政策其实是一个“马蜂窝”,其隐含的对进城适龄儿童的歧视或排斥,在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可能演化成公共法律问题。
必须看到,优质教育资源是无数家长争抢的“香饽饽”,但只要政府在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基础上切实推行就近入学,就不仅能顺利解决争抢名校的“掐尖”现象,也能为名校化解学位严重不足的矛盾。政府如果默许或授权名校出台用住房面积限制入学的政策,而不愿意在扩大公共教育资源上拿出实际行动,则只能用短视、懒政来解读了。
在化解城镇大班额的政策压力下,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一下子凸现出来,这是一个全国性问题。当务之急,是考虑如何用好就近入学政策,确保相对公平。同时,从长远计,公共教育投入必须尽快规划好路线图,用扩大公共教育容量的办法,分阶段化解学位紧缺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