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城区第六小学校 周世英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对数学科目提出了新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在掌握数学教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难题。为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我们有创新思维,发挥数学知识的实际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知识抽象难懂,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思维特点,把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与直观实物联系起来,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如,在学习《圆的面积》这一课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地学习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一知识点时,我利用微课课件演示了这一过程。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教学课件,概括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同学们听到我的要求后,聚精会神地看着大屏幕,只见大屏幕中把一个圆形分为了4 等份、8 等份、16 等份、32 等份,经过拼凑后,这些图形由近似平行四边形逐渐向近似长方形转化。此时,我提出问题:同学们发现大屏幕上的圆转化为了长方形,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变?同学们经过思考后马上指出,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面积没有变化。此时,我要求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马上得出了结论:因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半径,所以圆的面积=长方形周长的一半×半径=πr·r=πr2,顺利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利用微课课件进行教学,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直观的事物中学会了抽象的数学概念,学会了如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了数学学习能力。
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为了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探索、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我认为,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样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情境,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如,在学习《分数乘法》这一课内容时,我创设了问题情境:假如你买了十颗糖果,在路上的时候遇到了邻居家的妹妹,于是给了她三颗,请问你给了她几分之几的糖果?你剩余的糖果是原来糖果的几分之几?同学们听到后一时之间无法回答我的问题。于是我继续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一颗糖果是十颗糖果的几分之几?那么三颗糖果是十分糖果的几分之几?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立即展开争论,有些小组的学生把三个十分之一进行相加,这个方法虽然计算出了正确的答案,但是过程太过于烦琐;而有的小组学生则直接列出分数乘法的竖式,但苦于不会计算。我见此情况,引导学生学会列出分数乘法公式,然后在我的亲自示范下,学生学会了乘法计算法则。
在此次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中开动脑筋、开拓思维,学到了
新的数学知识,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从多个思路解决同一个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能在普通的问题中产生不普通的想法,产生创新思维。
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这一课内容时,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你们认为圆锥体体积如何计算?能不能从圆柱体体积推导公式中演化而来?这个问题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纷纷作答,说出自己心中所想的答案。为了验证学生的推理是否正确,我分别拿出了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圆锥体的教学容器,并在每个容器中放满水,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两个几何体等底等高,那么请你估算一下圆锥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有什么倍数关系?这时,学生更想知道问题答案了。见此情景,我在大家的注视下,小心翼翼地把圆锥体容器中的水倒入圆柱体容器中,同学们通过认真地观察容器中水量的刻度,很快得出了结论: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我高度赞扬了学生积极探索、开发思维的学习行为,也很高兴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在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