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高桥中心小学 利宏光
情知教学论主张教学目标应当是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统一,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心理的和谐共进,从而实现学生的素质培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以情知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标为依据,在语文课上创设真情实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提高语文教学实效呢?
首先,要提炼出文中的情知因素。所谓情知因素,就是课文中具有思考性和情感性的因素。就题材而言,写人的要展现人物形象,叙事的要呈现事物形象,写景状物的要展示景物形象。这些“形象”,就是文中的情知因素。所有的这些形象都来自于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体验,对生活哲理的深刻认识。如《落花生》借花生的特点托物言志,《草原》借草原美景的描写抒发蒙汉情深,《丁香结》借丁香结的说法喻理等等。找到文章的情知因素,教学中就具备了创设真情实境的条件。
其次,要寻求创设真情实境的途径,实现真情实境的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的作用。
叶圣陶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于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语文是唯一以言语方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语文课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披文入情,抓住那些能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细细品味,咬文嚼字,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悟出美妙之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品词析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得到欣赏,认识事物上得到启迪,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慈母情深》一文,母亲是怎样给钱的呢?文中有三处细节描写:“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在引导学生画出这三处句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文字的品读:这些场景和细节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什么?“掏”,说明母亲已经倾尽所有。“揉得皱皱的”是说这些钱已经攒了很久,放在兜里一直舍不得用。“毛票”是零钱的意思,“龟裂的手指”足见母亲的辛劳。特别是“塞”字用得好,一方面表示动作快,写出母亲毫不犹豫地给;另一方面母亲不愿意旁边的女人阻拦给钱,也不愿意听到女人责备我不懂事。抓住这些细节和关键词句,细细品味,好好咀嚼,就能帮助学生读出细实的感受,体会母亲的爱。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情感体验不深刻,要想完全融入文本情感往往是很困难的。实践证明,音乐能使人在浓郁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领悟。针对小学语文不同类型的课文,教师可以选择与课文内容的感情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伴学,将学生带进文字所蕴含的情境里,激发学生与文本的共鸣。还是以《慈母情深》为例,课文表达了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在课前,我先用《世上只有妈妈好》导入,这是一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歌曲,大家都会唱,伴随音乐伴奏,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唱起来,唱得深情,唱得有些让人感动。歌声结束后,教师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同学们,世上只有妈妈好!古今中外不少文人墨客都歌颂赞美过母亲,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梁晓声的《慈母情深》,走进一位普通的母亲,感悟一份浓浓的慈母情怀。”学生通过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到伟大母爱之后,我又为学生播放了阎维文的《母亲》,这是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在听这首歌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哭了,可见孩子们已经真正理解到了父母的爱。一节课,在音乐中开始,又在音乐中结束,学生欣赏音乐,融入情境,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在学生心中得到升华。
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验还可以通过表演、角色互换来进行,通过设身处地地体验文中人物情感,在真情实境中加深对文字和文本的理解。在教材中,有较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的课文,我就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来体会文章的内容与中心。如教学课文《坐井观天》一课,让孩子们分角色充当小青蛙和小鸟,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扮演小青蛙的同学读出无知、愚蠢的语气;而小鸟则读出讲道理、笑小青蛙无知和着急的语气。当同学读到“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我不会错的。”大家都为小青蛙感到无知而可笑。小学低年级课文都比较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人物描写动作比较多或者对话较多的文本,都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整体感知。
补充资料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适时适度的课外资料不仅能丰富文本的内容,更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升华,增强感染力,使学生真实地体验到文中人物的形象和品质。如《慈母情深》一文在选作课文时有改动,也有一部分内容被删除。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感知,教师可以将选文删除的内容补充呈现给学生。如在教学课文第七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补充以下材料:
那些妇女热得只穿背心。毡絮如同褐色的重雾,如同漫漫的雪花,在那些妇女之间纷纷扬扬地飘荡着。她们不得不一个个戴着口罩。每个妇女的口罩上,都有三个实心的褐色的圆,那是因为她们的鼻孔和嘴的呼吸将口罩滞湿了,毡絮附着在上面。她们的头发、臂膀和背心也都变成了褐色,毛茸茸的褐色。
这段补充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刻感受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深层次感悟母亲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他还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的名言,其本质意义在于揭示了迁移规律对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性。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可以获得词句的积累、写作的方法、情感的共鸣,这些获得如何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进行迁移性训练,这就是学习的迁移,要让学生在语文迁移性实践的基础上,提升语文能力。《慈母情深》这篇课文通过记叙一件事情,抓住母亲的动作、语言,运用环境和细节描写表达母爱之深。在学生学完课文,对叙事写人的方法有所习得之后,教师可以以情激情,进行迁移训练:品读了课文,每一位同学都会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虽然我们的生活不再那么贫穷,但是母亲的爱亘古不变,现在我们再来品味自己的生活,你感受到的母爱是什么样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身影,一段话语,都会令你终生难忘。对于父母之爱我想每一位同学都有深刻的感受,都有许多珍贵的回忆,都有许多朴素而美丽的故事。请你写的一个片段,蕴含深厚的慈母情。题目还叫《慈母情深》,只不过作者不再是梁晓声,而是你自己,也可以写自己的父亲,只要表达真情实感。这样的迁移训练,既重视了写作技法的实践巩固,又使得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把握文本的情知因素,创设真情实境,通过品词析句、音乐伴学、角色扮演、补充资料和迁移训练等途径,可以更好地熏陶感染学生,激发情感共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