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淮师附小 陆永亮
语文和生活紧密相联,它一方面源于生活,另一方面又应用于生活。新课标强调“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说明了素质教育观念和语文教学理念在变化。作文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是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可以较全面地衡量学生掌握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思想的发展都要求作文教学要切实注重作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即实施“生活语文”教育。那么,如何让学生在作文课堂这个相对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局域环境里,把教师提供的资源,最大化有效地利用呢?下面以一篇《最近比较( )》的写作教学为例,详述教学中实施的几个策略: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语文课的广阔外延,决定了它一定要关注到学生的生活积淀。对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学生往往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个性感受。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真实状态,相时而动营造合适的教学氛围。为此,我们要灵活应变,找准切入点,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
语文本来就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美国著名语言家华特.B. 科勃斯持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写作是个体化的劳动和生活化拓展的融合,应该尊重并引导学生自主的感受,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
在教学《最近比较( )》这篇半命题作文的写作中,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进行选择素材来补充内容。大家集思广益,谈及了许多词语,如:快乐、喜悦、高兴、郁闷、烦闷等等。可是真正写作时,不知是受歌曲《最近比较烦》的影响,还是现在孩子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较大,班级85%以上的学生不约而同地以“烦”为主题。但是当他们把草稿交来后,我才细致地发现尽管作文的选材学生有话可说,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怎样表达,导致作文质量良莠不齐。
针对这一现象,我因势利导,以“最近比较烦”为题目进行了一次作文讨论课。先抛砖引玉,自报家门,条理清晰介绍了自身最近面对的一些烦恼。老师的述说,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了合适的氛围,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他们也更愿意表露和畅谈自己的感受。
准确的切入点,再加上老师的“有意无意”地引导,激发了学生的表达和倾诉欲望。集体的讨论,让每个孩子几乎都有表述的机会,又在无形之中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对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很有感染力。
这样贴近生活的习作,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学生真正成了写作的“主人”。 激发了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把写作的目的重新回归到了生活。
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悉心体验才能有所感悟,也才能垒字成文。作文“生活情境化”是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书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也在无形中使作文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
经过一番整理归纳,我带领学生们一起总结得出了“最近比较烦”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考试成绩、作业分数、与他人的关系、家庭气氛等。排在首位的是考试,对于这个大家最为关注的内容,我在写作方面进行了如下几处重点指导:烦躁的根源(起因),为什么差的考试成绩会引起我们烦躁,具体的表现在哪里(家长的指责,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轻视);相反的方面,优异的考试成绩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表扬,兴奋、快乐、奖励等)。把正反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对比突出。
有了材料,静下心来选点,进行自我的感悟。既可以从形而下的角度,指导学生写自己具体经历的一个事情的过程,又可以从形而上的视角,引导学生留意到的一些自己生活中类似的小事,把它融入自我的情感,使得他们逐渐由简单的感性认知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程度。待清楚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之后,再让他们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详细经历说清楚。
以此为基础,我鼓励学生把贴近自己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归纳总结,结合自己自身实际,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并不要求有什么优美的词语来装饰,只需要有问有答,原汁原味地叙述即可。
真人真事来营情造境,很容易得到孩子心中的共鸣。同时这种建立在充分挖掘学生生活资源基础上的情境营造,因为有了更深的感触,也能更自然地抒发真情实感。也许孩子的语言很朴实,也不流利,也许他的故事不那么吸引人,不怎么完美,但这一切源于真实体验,所以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能说。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曾经写过《沉在河流的底层》(“动的是水,静的是我。去的是水,留的是我……”)而这种沉寂的感悟,需要真正静下心来思索,品味,琢磨。而这样,经过了一个真正的沉思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题,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作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描绘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习作上的主人,情的感悟和建构也更为自然。
在完成了前两个步骤后,就到了最后的理性建构阶段。《最近比较烦》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的倾诉,不能成为牢骚的汇总,而是要同学们经过深入地思考,把自己的情感进行理智的梳理、删节,突出表达的重点,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体现写作的宗旨——传真情,言实意。这也需要经历几个必要的阶段:
1.思
思,就是思考,思考文章的思路,理清楚文章的条理顺序。“文以气为主。”这里的“气”其实就是它的思路。以本文为例,叙事类的作文一般都可以遵循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但是具体涉及到开头,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我就提供了几种形式的开头,供学生选择。譬如情景式:由对话导入。这样的优点是形式新颖,先声夺人,给人一种面目一新的感觉;常规式: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平铺直叙,娓娓道来。这样的优点是大家掌握的扎实,运用的也比较熟练。有了开头,中间的部分就着重按照详细来叙述这件事情。结尾注意首尾呼应,照应开头。
2.磨
磨,就是琢磨语言,品味语言。好的语言是磨炼出来的,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思考字斟句酌的过程。简单的叙述,只能流于形式,很难打动别人。而在叙述中加入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把自己的情感真正融会到其中,适当地运用修辞,便会锦上添花。
3.活
活,就是密切与生活的联系,充满生活气息。写作的外延是整个生活。而习作一旦与生活有机结合,作文便真正成了学生表达自己、反映心声的工具。言为心声,文为心曲,生活中的点滴都可以随意入文,皆有情趣。
为了实现写作生活化的目标,日常作文教学中,我就根据学生平时的兴趣爱好,拓宽习作角度,适时增添一些便于表达心声的内容。如生活随笔,想象作文,校内外新闻,实用应用文,情感倾诉等,这样习作可以分为基本训练和拓宽训练两种途径。学生在基本训练中锻炼了写作技能,在拓宽训练中开拓了写作视野。为《最近比较烦》这篇习作的完成和提升,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最后的“为文”,自然是水到渠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体验是作文的关键,学生从生活中学会了表达,张扬了个性,也从作文中学会了做人,更好地反映了生活;叙述是作文的灵魂,语言的魅力就是通过流畅的笔触表达出来的。
总而言之,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作文教学返朴归真,习作就真正成为了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写作也真正成为了学生生活的真切需要。这样不但突破了作文教学封闭模式,也让作文教学的实质得以真实地回归。附:作文《最近比较烦》
“源源,给你买电脑是让你看作文、查资料方便用的,不是让你聊天的。快关掉!……”听,又是一阵不分青红皂白的唠叨声。唉,我明明是因为没听清楚老师布置的作业,正好同学在线,原打算询问同学的,却说我在聊天,真让人冤枉。可是谁叫我上星期的单元检测考得那样差呢?要怪就怪自己吧!
万般无奈下,我无奈地关闭刚刚打开的电脑,回到了自己房间里。唉声叹气地打开书包,掏出课本,半天却没看进去一个字。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上学期期末考试取得双百分时的情景: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爸妈的自豪……都历历在目,仿佛就是昨天发生的一样。为什么同样还是我,就因为试卷上那鲜红的85 分,这些快乐就这样快地离开了自己呢?我怎么也想不明白。
终于熬到快上学了,我飞似的打理好东西,奔向学校。好不容易摆脱了老妈的监督,我来到教室和同学们尽情的交谈玩游戏。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不知不觉之中,上课铃敲响了。教室门外传来一阵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吱——”门被推开了,只见老师抱着一打考卷走进教室,说:“昨天晚上忙碌了整晚才把这套字词复习卷出起来。特别是上次检测没考好的,一定要细心了。再出现类似错误,我就请你家长过来了。班长把它发下去,今天就做齐,应该没问题!”天那,又是试卷!我条件反射似的闭上了眼睛。悲哀,真是悲哀!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什么时候分才不算学生的命根,也不再是老师的法宝呢?我热切地盼望着那天早点到来。
唉,真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