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东阳市歌山镇西宅小学 徐江娇
综合实践是一门与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的学习为基本方式,注重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不和谐的画面。有些老师低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学生缺少应有的信任,课堂好像老师的独角戏。也有些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无底线地放任,解偏了“把课堂交给学生”的真正含义。这两种现象完全背离了《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下面我以我校综合实践同课异构《番薯饼的制作》为例来谈谈。
一、包办——对学生缺少信任,低估实际操作能力
尽管大家都知道实践操作课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可很多老师心里总放着三个字“不放心”。怕学生没听懂老师的讲解,怕学生不明白操作要求,担心遇到不可解决的问题。总觉得上综合实践课应该把方方面面的细节都讲给学生听,让他们“胸有成竹”。总担心一节课时间不够用。所以,课堂上,老师最终还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走进了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评价的老套路,没有提供学生发挥的平台。
在“番薯饼的制作方法”环节上,X 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同学们,番薯可以有很多种吃法,但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番薯不一样的做法——番薯饼。
1.师:先请同学们观看番薯饼的制作方法,看完后想一想制作番薯饼有几个步骤?
2.教师一边播放幻灯片一边解释,学生观看。
出示:
名称:番薯饼
材料:番薯40 克,糯米粉80 克,生粉30 克,糖2 汤勺,芝麻
步骤:
(1)先在锅里用水把番薯煮熟,把熟透的番薯剥皮,迅速搅拌成烂泥状。
(2)加入糯米粉、生粉、糖,然后按一个方向搅匀,观察好黏度,不要太湿,也不要太干,搅得微微有点筋度就可以了。生粉不要全部加完,要留一点备用。
(3)在板砧上撒上一层薄薄的生粉,再将面团取出,在案板上按一个方向揉好,面要揉透一点,再搓成长条,分成一个个小球状。
(4)将小球压扁,也可以将小球做成自己想做的形状。
(5)将成型的饼装饰一下,可在饼的外面撒上芝麻,或添点其他可以放在油锅里炸的食物(如:橘皮、胡萝卜、椰蓉等)。锅里放入油,炸到两面金黄就可以了。
3.回顾交流制作番薯饼的步骤并动手操作。
由于老师牵得太紧,学生的思维被束缚了,缺乏创意。再者,学生也缺乏亲身体验,他们的认知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无法深入学习。所以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了问题就不能自主解决,事事求助于教师,结果就是课堂闹哄哄的,比较乱。
经过磨课交流,我们决定将教师讲解、示范操作设计成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讨论番薯饼的制作方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方法。
二、放任——对开放没有底线,误解“把课堂给学生”
秉着将课堂还给学生的原则,也有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制作,将老师的引导减少到最少。只要是学生讨论出来的就给予表扬,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也没及时介入,只是鼓励他们自己解决。
同课异构中L 老师在探讨“番薯饼的材料及制作方法”时是这样设计的:
1.引入
师:你们以前有做饼的经验吗?能简要的说一说做饼的基本步骤吗?
生1:有,……
师:你的生活经验真丰富啊!现在请你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制作番薯饼需要哪些材料?制作番薯饼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请小组长把你们讨论的结果简单的记录下来。
生2:没有。
师:有没有看到爸妈做过饼呢?或者有在电视上看到过吗?那根据你们看到的再开动脑筋想一想,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制作番薯饼需要哪些材料?制作番薯饼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请小组长把你们讨论的结果简单的记录下来。
2.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探究结果。
师:好,请同学们静下来,先停下你手中的笔。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首先来说一说制作番薯饼的材料,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
师:其他组还有补充吗?
师小结:制作番薯饼主要的材料有——番薯、糯米粉、生粉、白糖。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一些能做饼的材料。例如芝麻、葡萄干、枸杞、豆沙、黄油、椰蓉、胡萝卜等。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制作番薯饼的主要材料,还为大家提供了芝麻、葡萄干、枸杞这三种辅料。
师:我们讨论出了制作番薯饼所需的材料,接下来我们来交流一下番薯饼的制作方法。哪个组先来谈谈你们组讨论的结果。
(方法同上)
这位老师没有真正理解“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很强的课程,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悟”这一精神。课堂上,她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悟看得太重,忽略了学生在能力上的不足。现在的学生很少有机会下厨,很多材料只是听说过,见都没见过,别说如何使用了。会说和会做是两回事。老师以为全部由学生做主就是开放性、自主性的体现。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只能愁眉苦脸地看着老师,不知该怎么办。
于是,我们建议老师重新调整教学方案。让设计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学生提供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积极实践。同时,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需适时介入。
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亮点,以新奇的理念、独特的形式、全方位的要求进入大家的视野,它更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自主探究和感悟。因此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做到三“宜”。
一、宜关注学生兴趣点
课程应植根于学生的兴趣,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这门课程。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在乐学的前提下趣味盎然地进入到主动探究、合作进步的学习活动中来。
我们学校有劳动实践基地。基地按班级认领。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和学生一起管理基地。比如说,种番薯这个活动。学生从翻土、播种到收获,还有平时的拔草、施肥等全程参与。应该说与番薯有了一定的感情。再来做番薯饼,自然就有兴趣了。
二、宜挖掘生活切合点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原则。例如,《蔬菜的种植》一课教学。我校的C 老师充分利用学校开辟的劳动基地,让班里学生都参与劳动,真切地亲身体验。有意识地在劳动中引导孩子们互相讨论:浇水时应该多浇点还是少浇点;大菜该怎么浇,小菜该怎浇;菜秧拿来种好还是菜籽拿来撒好等诸多问题。如此,在人人积极参与的氛围中,再来到课堂上,气氛就自然活跃跳动,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创意也就随之而来。
三、宜减少探究低效点
虽然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学生的认知毕竟有限,考虑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比较幼稚。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适时的点拨能帮助学生点燃思维的火花,减少低效探究。
如《番薯饼的制作》一课,经验丰富的J 老师在突破“和面”这个难点时是这样设计的:
她先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制作的难点,因纯语言的交流很难得出结论,此时老师说:“根据老师的经验,和面是制作番薯饼的难点。”一语点破,再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和面”是难点?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估计出可能加多少水很难掌握。师顺势引出——水加多了会怎样?水少了又会怎样呢?让学生再次讨论交流。再得出:加一点水就要先和一和面,不够再加一点,再和一和,以此类推,不能一次性加足。和面时要顺一个方向搅,面团更容易成型……这样既解决了“和面”的难点,又避免了低效的探究,课堂效率自然就高了。
综合实践活动是最具有生成性的,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问题会不断产生,新的目标也会不断生成。自然也就有我们新的努力方向,我将继续为这一课程而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