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全福小学 李 楠
阅读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学生与文本、作者及教师展开对话的过程,通过阅读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提升文学素养。然而,部分教师没有充分发挥阅读教学对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积极作用,采取的阅读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导致阅读教学效率偏低。要想改善这一教学现状,发挥阅读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教师必须提高对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从学生本身出发,积极探索更多符合实际的阅读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达到高效、自主的阅读效果的必要条件就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投入自己的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教师首要任务就是要构建与文本内容相关的阅读情境,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地投入真实情感,体会文本主旨思想,进而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和结构,提升学生阅读效率。
例如,在《燕子》这一课中,为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体会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笔者就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段与课文相关的动画视频,并配上宛转悠扬、悦耳的音乐,让学生真实感受燕子在万物复苏的春天里自由飞翔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对燕子的喜爱以及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此时正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最佳时机,于是,我就带领学生进入到课文阅读中,让学生通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把不懂的字词做上标记,同时体会作者对景物描写的写作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掌握文本的段落结构,知道每一段都描写了什么内容,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从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能起到驱动学生学习的目的,促使学生有目的性地自主阅读,并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正确分析文章结构及主要内容,从而将学生从“要我学”的状态转变为“我要学”的积极状态,让学生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人,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为此,教师在阅读课堂上可围绕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驱动学生自主阅读,使其真正投入到阅读活动中,深刻理解阅读内容,为阅读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例如,在《西门豹治邺》这一课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创设了阅读任务,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促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进行阅读,从而更好地了解文章中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我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创设了两个任务:(1)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西门豹先做了什么?接着做了什么?最后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2)西门豹的做法巧妙吗?文中哪些地方有所体现?通过创设这样的阅读任务,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感知及分析文本内容,使学生在一个研究性阅读过程中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更全面的理解,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综合能力的提升。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通过接触文本、感受体悟的一种个体心智活动,学生通过阅读能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有效的阅读教学可促进学生主体个性化发展。因此,教师应转变以往“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个性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体悟。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阅读空间,充分挖掘学生的阅读潜能,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独特的见解,从而丰富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例如,在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一课时,为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笔者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文章中哪些语句体现了村里人在砍树?人们拥有了房子、犁之后,他们有没有停止砍树?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笔者以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课文阅读中,并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然后鼓励学生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个性理解,在相互交流之后知道文章所讲故事的起因,知道文章写作的主要方向,在潜移默化中领悟过度砍伐对生态环境的恶劣影响,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想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仅仅靠课堂上短暂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应适当根据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书籍,把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从而使学生能自觉自愿地主动阅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因此,语文教师除了要重视课本内的阅读之外,还应适当推荐学生阅读更多课外读本,选择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趣味性内容,调动学生对阅读的热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助力阅读课堂教学,进而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真正实现阅读的教育目标。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的开展,积极探索并创新多元教学策略,并将这些策略灵活地运用到语文阅读课堂中,满足小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综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