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 陆 健
据调查,2018年苏南发达地区小学生上网比例达90%以上。小学生中高年级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在逐年升高。为研究小学生网络成瘾与不同知识结构的家庭之间的关系,作者对苏南发达地区小学261 户不同结构的家庭进行调查,走访了其中130 个家庭,积累了一定的资料,对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
小学生沾染上网瘾后,心理和行为会被上网所支配,网络成为他们主要的心理需求。在日常生活中,上网时间和精力占比逐渐加大,导致小学生生物钟紊乱,严重者还会产生烦躁情绪及不良生理和行为反应。他们的兴趣指向趋向网络,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减弱,学习成绩和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小学生沾染上网瘾后,情绪低落,情感冷漠。他们在网上或者与生活中的网瘾成瘾者交流,寻求情感认同,获得某种成就感。
小学生沾染上网瘾后,在现实交往有较多的交际障碍,从而产生严重的社交情绪焦虑。沾染上网瘾后,将正常的现实交往转入虚拟,对周围的人关心和爱护采取逃避或对抗的态度,人际关系逐渐疏远甚至出现恶化。
小学生沾染上网瘾后,学习生活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他们的学习注意力、生活奋斗都会指向网络,导致学生学习精神萎靡,意志力薄弱,作业拖拉,甚至不完成作业,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劲。
以学生家庭的不同知识结构和家庭是否完整划分为:中高知识结构家庭、中低知识结构家庭,中高知识结构离异家庭、中低知识结构离异家庭。
中高知识结构家庭指家庭完整,父母双方或一方拥有高中、大专、本科以上学历。
这类家庭幸福度高,家长对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机理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他们意识到网络对于小学生成长而言是把“双刃剑”,恰当使用,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非常正面的作用;反之,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非常大的危害。
这类家庭注重对学生的陪伴教育。一方面,家长引导孩子参加课外的兴趣班,努力培养学生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力。经走访统计,孩子参加的兴趣班有书法、舞蹈、钢琴……活动中,学生技能得到了锻炼,自控力得到培养。与普通学生相比,其自制性和自律性更为出色。即使上网,也能在父母的帮助下抵制网络环境的诱惑。另一方面,这些家长会把大量的时间放在陪伴上,陪孩子旅游、运动、学习等。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通过家长的引导,帮助孩子形成比较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家长有意识地培养下,学生视野广,意志力强。网络游戏只是他们生活学习的一个辅助工具,一个调剂品而已,生活中有更美好的东西值得他们去追求。
由于孩子有家人正确的引导,他们兴趣爱好广泛,视野开阔,知识面广,对待网络,总体来说是能用其利,避其害的。因此,这样的结构的家庭中的学生发生网瘾的概率微乎其微,仅占总调查数的2.7%。这个结构家庭的网络成瘾学生占小学生网瘾总数比为7.69%。
中低知识结构家庭指家庭完整,父母双方或一方拥有高中、中专、中学学历。
中低知识结构家庭家长大量时间用在工作方面,幸福度低于中高收入家庭。家长一般对网络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掌握网络技术程度低,对待网络给予学生的影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是妖魔化。网络游戏对学生有不可阻挡的诱惑力,为了避免学生染上网瘾,所以绝对不允许学生在学校外接触任何与网络有关的东西。这类学生的网络技能一般,所掌握的网络技术只局限于信息技术课上讲授的内容,不能灵活运用。这类学生在需要运用此类技能时,劣势就显现出来了。更令人揪心的是其中的一部分学生,长大后离开了父母,接触到网络游戏,他们往往一发不可收拾,整夜整夜地在宿舍里打网络游戏,耽误学业,影响身心健康。
二是放任化。这类家长往往工作比较忙,对自我的约束力不够,本身就手机、网络游戏不离手。所以这类家庭的孩子往往能比较长时间地接触网络,这些学生在学习之余,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网络游戏上。
中低知识结构家庭的孩子上兴趣班的比例比较低,节假日学生往往自己一个人在家,自控力较差,生活和学习的目标不明确。所以学生产生网瘾的可能性大大高于中高收入家庭的学生。在本次调查中,中低知识结构家庭网络成瘾学生占本结构调查数比为10.12%,中低知识结构家庭网络成瘾学生占小学生网瘾总数比为30.76%,这两个数据分别是中高知识结构家庭网络成瘾学生比的四倍左右。
由于家长还能进行一定的情感陪伴,所以,此类家庭的网瘾者属于中轻度状态。
苏南地区婚姻破裂家庭基本有两类。第一类是单亲家庭,但家中还有祖父祖母,这类家庭往往是本地原生家庭;第二类是纯粹的单亲家庭,这类家庭以外来务工人员为多。中高知识结构离异家庭与第一种情况高度重合,这和苏南地区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有关。
苏南地区的城镇居民以楼房式独门独户的家居结构为主,这不利于身为独生子女与同龄伙伴的交流。中高知识结构离异家庭的家长极有可能因忙于工作和生计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
现实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的小学生,会在网络中寻求寄托。第一类情况中,学生除了父母陪伴外,还有老人给予他们关爱,网络成瘾的可能性低于第二类。这种家庭的父母对网络游戏对孩子成长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缺少最重要的一半的爱,所以孩子普遍内向。如果孩子接触到网络,容易把情感付诸于虚幻的网络环境中。网络成瘾学生占本结构调查数比为7.60%,占小学生网瘾总数比15.38%,高于中高知识结构的完整家庭,网瘾占比是前者的两倍左右;低于中低知识结构的完整家庭,网瘾占比是前者的二分之一左右。
在苏南地区中低知识结构离异家庭往往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学历为初高中和小学文化。
这样的家庭中的孩子是网络成瘾的高危人群。由于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孩子在双休日也不上兴趣班,自控力得不到培养。学生缺少与他人的交流,得不到长辈的关爱,只能在网络中寻找情感的寄托,他们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网络上,学习成绩、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差,在班级生活中也往往处于孤立的状态。
这类父母的教育方法往往比较粗暴,但粗暴教育之后没有后续跟进的方法,有言教无身教。学生的情感在父母那里得不到满足,只能偷偷在网络中间寻求,如此恶性循环,网瘾愈难克服。网络成瘾学生占本结构调查数比为52%,占小学生网瘾总数比46.53%。
通过调查,可以清楚地看到:1.家庭是否完整对小学生网瘾有影响。2.家庭的知识结构对小学生网瘾有影响。3.两者比较,家庭的知识结构比家庭是否完整对小学生网瘾影响更大。
从而印证了这样几句话:1.陪伴是最好的教育。2.父母的认知结构、文化素养对孩子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知识就是生产力。3.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对有网瘾小学生进行关注、帮扶,更要对其家庭进行关注、帮扶。对网络教育不仅要做到广撒网,更要做到“精准扶贫”,针对特殊家庭、特殊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帮助。
1.要了解网络成瘾者的早期经验,特别是重大生活事件对成瘾者的影响,推究其不良性格和消极情绪的根源。例如,父母离异对小学生网络成瘾者的影响;父母忙于工作,小学生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对网络成瘾者的影响。
2.学校和社会要引导家庭之间互助活动。引导教有余力的家庭,帮助有困难的家庭一同开展家庭教育。让孩子在互相接触中得到友谊的关怀、爱的滋养。通过家庭互助,帮助更多的孩子培养自律和自控。
3.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家长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加强对孩子的情感关怀。家长在活动中尽量多地陪伴孩子,做好孩子网络的引路人。家长要正确认识网络技术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不盲目排斥,也不放任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