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 琵
《天龙八部》中鸠摩智是一个重要的配角,其人生境遇也寄寓着作者的思想认识,对读者的人生观及践行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在许多金庸迷心中,鸠摩智是一个招人喜欢的家伙,武功绝顶,言谈举止有范儿,也没什么明显的恶行。许多读者或许都希望自己是鸠摩智,智商高、能力强、地位尊崇,爱好专一,又不必负什么大责任。此人只身挑战大理天龙寺和少林寺,身负火焰刀、“高级山寨版”少林72绝技等诸般武功绝学。武功过硬,文的方面也很突出,佛法精熟,开坛讲经时,人们争相聆听。以文才武功而论,是不折不扣的“学霸”或“大师”级人物。鸠摩智不似慕容父子那般,一生都为政治追求而营营碌碌。其国师身份,却更像个虚职,整部书中没见他为土蕃国的政经军事外交出过什么力,在帮土蕃王子应征西夏驸马时,使的都是些上不得台面的手段,足见没用什么心。
至痴则致障。少林寺扫地僧所说的“武学障”“知见障”在鸠摩智身上得到了全盘应验。为了能达到武功天下第一的目的,他不仅几乎完全放弃国师之责,而且什么事都可以做,武力威胁、挟持人质、诳骗、盗取,毫不脸红。这些行为有悖于基本道德,离修身更是去之甚远。故而,他饱读佛经且能讲得灿如莲花,但于去除贪、嗔、痴之义,却丝毫没有践行,非不懂也,是不遵也。
习艺本为修身益世之用,若只为称冠之快,甚至图称霸之利,那就易走向人生、天理的反面。
现实中,基本没有武侠小说中所虚构的因习艺而导致走火入魔的危险,也没有什么艺可以靠掠夺秘笈而大功告成。但是,为图艺冠于众而放弃公共责任,因无法超越别人而心生妒忌甚至怨恨,因艺交友而忽视交友对象人品(如鸠摩智一意维护慕容博)的,大有其人。习艺与修身养德必须并重,否则艺虽成而害相随。最常见的,学业没有达到理想目标,便觉人生黯淡,颓废度日。再不就是,成绩光彩照人,但自私、狂妄,缺乏公德心,难与人相处。
扩大到国际社会层面,现在的美国就是一个称霸失德的典型。曾经,美国的科技、经济水平远超其他国家,而如今其霸主地位遭到挑战,于是置国际道义于不顾,动用不正当手段打压挑战者,甚至玩弄阴谋诡计破坏他国的政经民生。
如今,有许多不明真相者仍对美国的各种领先持崇拜态度,认为其优势地位皆是内在合理性所致,而看不到其在发展历程中的各种巧取豪夺,不仁不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且颠倒是非,粉己黑人。其行径就像鸠摩智意图夺取别人家的武功秘笈时那样,标榜自己是如何如何光明磊落,绝无贪心,其实却很无耻。
习艺,争冠,都只是载体、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通过习艺、争冠是为了开发我们的潜能,最终能更大限度地对社会有所贡献,令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我们便容易像鸠摩智那样陷入贪、嗔、痴的死胡同。
鸠摩智很幸运,最终彻悟。我们现实中人,应通过教育和反思及早开悟,避免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