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数学习惯 演绎高效课堂

2019-01-11 12:51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青湖中心小学王生波
小学时代 2019年23期
关键词:审题错误习惯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青湖中心小学 王生波

习惯是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叶澜说:“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小学生模仿力强,可塑性大,自我控制能力差,这个时期经常地、有意识地、具体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点亮阅读精彩

孩子们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于学习的专注力还是欠缺的。首先,我们数学老师就要从兴趣角度去引导孩子们阅读数学教材,引导孩子们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弄明白整个计算、推导的经过,知道原因,懂得数学里面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懂得算理。可是仍然有一些孩子会粗心大意,忽视里面的一些环节,轻易放过。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我们教师重视培养孩子们细心的好习惯,用心细读教材的习惯。其次,我们教师对于孩子们在学习数学中的错误,要求能够正确地引导,不可简单批评就了事了,或者让孩子们就简单地订正一下就行了,而是要重视孩子们阅读教材,让孩子们仔细读例题,一定要找出错误的原因,再作订正。

如,学生在计算3千米50米=()千米时,出现了3千米50米=3.5千米的错误,可让学生先阅读“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复名数和小数的改写,千米与米的进率”的相关教材,找到错误的原因后再订正。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数学教材的作用,又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

第三,我们数学老师也要像语文老师一样,去培养孩子们阅读数学书籍的好习惯,还要明确阅读要求,对于书本阅读,必须要求他们弄懂主要内容、解题步骤、式题旁注等,要求学生边看边想,自问自答,细心推敲,认真研究。

二、体验做题快乐

规范作业的习惯包含认真书写和按格式书写作业的习惯。在数学教学中,当孩子们做数学作业时,我们数学教师就要善于培养孩子们规范作业的好习惯,对待作业一定要严格要求。

第一,我们在孩子们进行作业时,一定要注重数学书写的格式,切不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比如,让孩子们做练习题时就要做一题后空格,再做下一题,做错的地方必须擦干净,书写要工整,还要做到写字的姿势规范,头正、身直、肩平、足按,手不离尺……努力将审题过程中出现的不好的审题习惯扼杀在萌芽状态。如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学生拿到题目,用眼看一遍,好像见过类似的题目,然后就开始拿笔做,根本就没有认真去读题。

第二,在孩子们进行作业时,要引导孩子们能够养成进行独立思考、限时完成、及时订正的好习惯。我们要及时反省教学方法,正确对待、善于处理学生做题出现的错误,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首先要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审题不认真、审题出现错误,还是没有完全掌握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根据不同的原因,我们要给予不同评价和引导。如果学生是因为审题错误或审题不认真造成的,就应该引导其认真审题之后再开始解答题目。

第三,在数学教学中,在孩子们数学学习习惯逐步形成的过程中,我们数学教师就要做好表率,为孩子们树立好榜样。教学中的语言要具有准确性、幽默性,和孩子们探讨时注重思维的逻辑性,在黑板上板书注意板书的美观、工整……让孩子们在日常教学中受到熏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好习惯。

第四,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孩子们向成绩优秀的同学学习,学习他们的良好习惯。同时,鼓励优秀学生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促进生生之间共同进步。

三、彰显审题魅力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是分析数量关系的起点和依据,只有审题正确,才能顺利地解题。列式题审题可以强调“一读”“二画”“三想”。首先读题,读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标点符号停顿正确,关键词语读重音,再根据题意在原题下用各种符号画出数与量的关系。

如“23与15的和乘以它们的差,积是多少?”先画数“23”“和“15”再画表示运算的符号,“和”“差”“积”,最后画中间运算形式“乘以”,末了想想怎样列式,要不要加括号。应用题审题时要做到“一读”“二找”“三变”。首先读题,读时要读得正确、流利、不破句、不添字漏字。通过读题,分清已知条件与所求的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复述题意,接着找出题中的关键性字、词、句,弄清它们的意义和作用。如,“学校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建炉灶,每天节约5千克,这批煤可多烧多少天?”解题时,要找出“吨”和”“千克”两重量单位,弄清它们的定义,对于题中一些逆向叙述的句子,要引导学生变换读法改为顺向叙述,比较复杂、冗长的句子,要引导学生将其变换为简单的句子,以便于理解题意。

四、绽放思维的精彩

数学常被人们认为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就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过程,同时让他们的思堆得到有效激活并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形成一种思维的习惯,动手操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知识本身就是活动,而动作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尤其低年级的小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同时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具体,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知识,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在乐中获得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如,一个箱子里装有不同颜色的球,让孩子们从袋子里摸球,看看摸出哪种球的可能性大?为什么?这些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也常见,比如福利彩票的双色球,就跟这个题目类似。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这些知识,让学生自己先猜一猜,然后再亲自试验一下,做摸球游戏,亲自验证自己的猜测,将实践经验上升到数学知识,建立可能性大小的数学模型。

例如,二年级所学的“时、分、秒”,涉及“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和进率,复杂的计量单位制是低年级小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教学时,教师可分以下几步进行。先让学生动手制作钟面,初步了解将圆周分为60等分的方法,并且要求学生依照钟面每5格标上一个数。接着,让学生观察真实的时钟,认识时针、分针、秒针,教师要引导孩子们了解时钟与分针的不同,它们转一圈各表示什么时间?并让孩子们进行细致观察,及时开动脑筋关注它们之间的变化,时钟转一格是多少?分钟转一格是多少?秒钟转一格是多少?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让学生们的思维展开,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再如,在教学“厘米和米”中的“厘米”时,教师先让学生认识厘米这个度量单位,并且初步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在学生对厘米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教师就要让学生对不同的物体进行估测、实测,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直尺,让学生掌握直尺的基本结构,通过学生的观察为学生形成1厘米的概念打下基础。之后,教师先让学生运用直尺画出一条1厘米的线段。通过自己运用直尺进行线段的绘制,学生们对1厘米有了形象的空间概念。当学生形成认识之后,教师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寻找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到寻找之中,说出了纽扣、小硬币、手指的宽度等小例子,更加深了学生对1厘米的印象。在对1厘米有了认识之后,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总之,数学是一门实用知识,数学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实用知识,为生活服务,而且学习数学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综合能力。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学生们会越来越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猜你喜欢
审题错误习惯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在错误中成长
上课好习惯
“三招”学会审题
几何概型审题技巧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七分审题三分做
不犯同样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