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心育:构建家校合作新模式
——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家长“心课堂”为例

2019-01-11 08:09苏明亮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参与者家长评价

○苏明亮

几乎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问题发生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或问题家庭教育模式存在。拥有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众多家长的共同需求。目前,不少中学都设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如何借此实现家庭心育质量的飞跃,成为不少心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笔者结合学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的家长学校工作,开设了家长“心课堂”,指导家长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家长“心课堂”目标的确定以积极心理学为主导,顺应时代潮流,充分考虑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发展需求,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为主要工作内容,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建议,将家长“心课堂”总目标确定为提高家长心理和心理教育方面的素质,即提高家长对孩子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基本能力。

一、家长“心课堂”课程主题选择方法

家长“心课堂”的核心是课程,课程主题选择时应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1.孩子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在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各不相同。如果孩子在各年龄段都能得到充分、积极的发展,其积极品格才容易形成。反之,如果发展受到阻碍,孩子则可能在某些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家长“心课堂”在课程主题的选择中应充分考虑孩子的阶段性发展需求,考虑家长在孩子发展需求满足方面的现实情况。

2.现代家长的时间短板问题。家长“心课堂”的服务对象是绝大多数家长,服务面广,涉及的家长数量相对较多。而当下社会竞争压力大,不少家长除了孩子的教育外,还有工作或照顾老人的重任,能够参与家长“心课堂”课程的时间少之又少。因此,家长“心课堂”在课程主题选择方面,应做到精益求精。课程内容一定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最需要的。同时,也应考虑课程的高效性,尽量用最短的时间帮助家长掌握更多的、亟需的家庭教育知识,学会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引领孩子的发展。

3.课程实施的可行性。课程实施的可行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实施的场地、器材、人员配置等问题。课程主题确定后,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才能落实。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成为家长“心课堂”课程落实的主要物质媒介。二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家长“心课堂”的最终落脚点是家庭教育,家长如果无法实际操作,不但不能发挥课程应有的作用,还会挫伤家长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课程主题的选择必须考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是否能具体实施,实施后能否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4.时代发展的需求。现代教育学认为,教育应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人。理想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这对现代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因此,家长“心课堂”在选择课程主题时,应充分考虑新时代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笔者研究发现,当前有两个关键词非常符合新时代发展对人提出的新要求,可以作为课程主题选择的参考依据。这两个关键词分别是:教育部最新提出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和积极心理学提出的二十四项积极心理品质。两者虽然在表述上略有不同,但本质上却是相通的。因此,家长“心课堂”课程主题的选择,可以围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和二十四项积极心理品质展开。

二、家长“心课堂”课程的实施途径

家长“心课堂”直接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家长。学生家长年龄和文化层次各有不同,而且都是成年人,因此,课程的实施途径也应与传统的课程有所区别。笔者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以下三种课程途径:

1.“1+1”课程模式。实行“1+1”课程模式时,授课教师由一名主讲教师和若干名辅助教师组成。活动前,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会提前将课程的主题、内容提要、授课教师、适合听课的对象等信息面向家长发布。家长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选择,自愿报名参加。课程前半部分时间邀请专家讲座,后半部分时间则是分组活动。每个小组由一名辅助教师带队,对本节课的授课内容进行集中研讨,结合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模拟演练。最后由辅助教师总结汇报,主讲教师对各组汇报的内容进行点评,再次生成本节课的新内容。

2.沙龙模式。活动前,组织者搜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并对搜集到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筛选出频率较高的几个共性问题。然后,就共性问题寻找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元素,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核心素养内容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由此形成相应话题。在沙龙中,主持人抛出相应话题,参与者分别从教育学、积极心理学、家长已有成功经验等不同角度各抒己见。主持人对参与者生成的内容进行总结,参与活动的专家对活动进行点评。最后,参与者就家庭教育操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与专家进行互动提问。沙龙模式的活动参与者选拔形式,与“1+1”课程模式相似。

3.团体辅导模式。团体辅导模式更为强调参与者的体验和问题的解决,对问题的解决效率较高。家长“心课堂”课程的某些专题,也可以借用这样的模式。参与者往往是带着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前来参加活动,而且通常会有问题的直接呈现。因此,组织者对参与的家长学员需要提出保密要求。团体辅导模式下的家长“心课堂”课程,可以采用心理剧中的一些技术方法,引领家长在心理剧表演中重新认识和界定遇到的问题,深刻感悟问题,最终生成问题的解决策略。最后,团体领导者对家长学员的表现进行中性点评,结束课程。

三、家长“心课堂”课程的评价方法

课程评价方法不仅是对课程的总结,而且要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这将有利于后续课程的实施。因此,设计一套家长“心课堂”课程的评价体系非常重要。笔者依据实践经验,建议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对课程进行评价。

1.课程的现场评价。课程现场评价可以采用问卷和现场提问的形式。组织者向家长参与者发放评价问卷或现场提问。家长参与者就课程中的若干问题进行回答,同时对课程提出期待和建议。课程组织者对评价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应用到以后的课程中。现场评价,能够直观地发现家长在课程中的体验和收获,评价的内容一般为单次课程。

2.学生的间接评价。间接评价的参与对象为在校学生,从课程的最终受益人——孩子的角度来评价课程。评价时,要求学生填写相关问卷或者随机召开座谈会。通过调查家长参与课程前后与孩子互动的变化,以及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来评价家长课程。评价的参与对象为家庭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更能体现课程的实施价值。

猜你喜欢
参与者家长评价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门限秘密分享中高效添加新参与者方案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基于代理的多方公平交换签名方案
家长请吃药Ⅱ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