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 董玉萍
众所周知,地理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很多内容与防灾减灾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多危害。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借助地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因此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同学们应结合教材中与自然灾害相关的内容,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来强化防灾减灾的意识,扎实地掌握自然灾害出现的原因与规律,同时能在自然灾害发生时采用有效的应对措施。
众所周知,教材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很多同学只是从表面上去阅读文字,并未进行深刻思考。此种学习方式无法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既不能帮助同学们掌握地理知识,还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对此,为了更好地渗透防灾减灾意识,同学们可以挖掘教材中与自然灾害相关的内容,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学习地理的意义。以“地球圈层结构”内容为例,通过分析课程内容就可发现,教材中对地震波进行了解释。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就可将与地震相关的内容整理出来,在课前做好预习。如在网上搜集与地震相关的视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就可进行这样的思考:为何在发生地震时,人们会先感觉到上下颠簸,随后才感觉到左右晃动呢?这样,同学们自然就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最后,同学们还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如在网络上或去图书馆搜集与这一问题相关的内容,掌握纵波与横波的特点。在学习“山地的形成”时,同学们可借助地球板块示意图展开学习:全球大致可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一直处于运动的过程中,板块交界地区地壳运动较为活跃,是地震频发地带。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西南地区则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震带,因此我国属于地震活动较多的地区。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就能够准确掌握地震发生的原因。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同学们应当认真收集信息资料,如可通过查找文献书籍等收集防灾减灾的资料,尤其是与地震相关的信息。地震灾害在全世界都是破坏力较强的灾害,一旦发生高等级的地震,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就会受到严重影响,青海玉树地震与四川汶川地震都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强化防灾减灾意识刻不容缓。在日常学习中,同学们可进行专题专项研究来强化防灾减灾意识。在学习以科学的知识防治自然灾害等内容时,同学们可进行拓展延伸,从不同灾害的防治中总结出一些宝贵的经验。例如,建立起有效的预警系统;构建密切的联动救援体系;强化全体人员的防灾减灾意识与提高自救水平;增加房屋的牢固程度;等等。通过拓展延伸,就能够认识到如何有效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如何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提高自救能力、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
在应对自然灾害时,保持冷静的态度,有条理地开展应对措施非常重要。但想要在突如其来的灾害中完成自救,在短时间内迅速作出反应,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在地理课堂上,很多同学普遍关注理论知识,对自身实践能力这一方面并未重视。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日本的防灾教育做得很好。在日本,学校会时不时为正在上课的学生与教师安排一个他们毫不知情的地震演习。听到地震信号后,所有的学生都会迅速钻到课桌下,并抓紧桌腿,这个过程不超过一分钟,但是假如真正遇到地震时,这一分钟的时间却能够拯救很多生命。在我们的地理课堂上,同学们也可以“地质灾害”这一内容为例,体验一下地震发生时应该如何做。在日常学习中,同学们也应当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借助所学的地理知识去分析周围的环境,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可促使同学们掌握知识,还可使同学们在面对地质灾害时从容应对,更好地保护自己。如地震发生时,应选择远离外墙及门窗的地方,可选择厨房、浴室等空间小、不易坍塌的地方躲藏;躲藏的位置可选择桌子下或床下,也可选择紧挨内墙墙根等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如果被废墟压埋,应当先调整好心态,再观察周边环境,尽量避免灰尘呛闷出现窒息的情况,同时还需尽量寻找水与食物,为自己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综上所述,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培养防灾减灾意识能够有效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养。当地震发生时,同学们可采取有效的避险措施,将地震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真正将地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为将来的生活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