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非
一看到“臭味相投”,不少同学就心生反感,把它认作贬义词。《现代汉语词典》将该词解作:“思想作风、兴趣等相同,很合得来(专指坏的)。”其实,该词最早并无贬义,之所以会落难成“专指坏的”,原因出在“臭”字上。
“臭”原是“嗅”的本字,读如“嗅”。甲骨文中,“自”意为“鼻子”,“犬”即“狗”,两者合在一起,表示狗鼻子很灵敏,能辨别气味。如在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中,“臭”解作“气味”,全句意思是“富人家里飘出酒肉的味道,穷人们却挨饿冻死街头”,可不要以为是酒肉发臭了。
成语“臭味相投”较早见于《史通》“至两汉以还,则全录当时《纪》《传》,而上下通达,臭味相投”一句,代指同类的文史典籍,与污秽无关;到民国时,如在蔡东藩、许廑父写的《民国通俗演义》中“两情不谋而合,况是彼此熟识,一经会面,臭味相投,当即互相借重,定名为请愿联合会”一句里,代指人们合得来,也没有贬义。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嗅”代替“臭”后,“臭”变成与“香”相对的一种难闻的气味,“臭味”的意思变得不好起来,顺便也把“臭味相投”一类词语拉下了水,使它们成了贬义词。从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点启示:第一,词语的意思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发展地看问题,与时俱进;第二,理解词语千万不能只看表面,我们要知道它的发展变化,学会寻根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