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咏秋 计毅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中包含着深刻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坚定理想信念”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中的主干内容。立足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需求,理解与阐释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使之贯穿课堂讲授、融入学生思想实际,成为大学生指导自我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精神指引,是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必然要求,也是对习近平新思想进课堂的实践探索。
突出理想信念的重要地位,强调理想信念的重大意义,是习近平理想信念思想的鲜明特征。基础课需要从两个维度阐发和运用习近平的理想信念思想,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一是从现实关涉的角度,理想信念关乎个人和国家的切身利益,就个人而言理想信念意味着“第一颗扣子”,就国家而言“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二是从理论机理的角度,认识理想信念在人的精神世界中起到统摄作用、占据核心地位,是“精神上的钙”。
习总书记在2014年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提出了“第一粒扣子”的形象论断,指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大学阶段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处在人生道路、人生方向的奠定与选择关键时期。理想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树立远大的还是短浅的、崇高的还是卑劣的、切合实际的还是脱离实际的奋斗目标对他们很长一个时期的人生发展都将产生影响,甚至在某些关键节点上扣错了扣子,不仅会丧失宝贵的发展机会,也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1]基础课的教学对象通常是刚刚经历了中学阶段进入大学校园的一年级新生。他们中的大多数还带着中学生的青涩懵懂,正经历从高中阶段到大学阶段的过渡期,未免有对现阶段求学、生活、人际交往方方面面的困惑以及对长期发展目标的迷茫。大量的事例证明,如果新入校的大学生不能在入校的初期获得有效的思想引导,尽快确立大学阶段的目标以及发展规划,则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其直接的体现是对待学业的态度从紧张勤奋转向懒惰散漫,学习风气从严肃认真转向随意漠视,乃至于生活状态也走向堕落。基于教学对象的阶段特性和普遍的思想状况,基础课中的理想信念教育更加具有“第一粒扣子”的关键作用和育人使命。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有生力量,在基础课上引导大学生树立共同理想,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就要讲清楚共同的理想信念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习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共同的理想信念汇聚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共同愿望,能够消融分歧、弱化矛盾,聚拢人心、凝聚力量。十三亿中国人民在共同理想的指引下汇聚起的磅礴之力将势不可挡,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光辉前景将离我们更近。
习总书记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通过“缺钙”与“软骨病”的形象比喻,强调了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也内在地突出了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习总书记指出,党内政治生活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子还是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这个“压舱石”发生了动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现了松动。这一论述阐明了理想信念是人的思想观念中的“根”“压舱石”以及“总开关”,影响和决定着人的思想与行为的方方面面,理想信念出问题则会带来政治上、经济上、道德上、生活上的一系列问题。理想建立在既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凝练为可以经过奋斗实现的目标;信念基于认识上的确信、情感上的亲近而体现为意志上无比坚定的精神状态。理想的指向规定了信念的指向,理想的内容定义了信念的内核,理想所预设的光明前景使信念愈发坚定,而信念所具有的精神动力的特性是使理想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现实关键。因而,理想信念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居于统摄地位,是人精神世界的核心,这是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学理逻辑。
理想信念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统中形成了独具意蕴的整体概念。习近平理想信念思想继承了这一话语传统并将其内涵加以深入的、系统化的整合。这尤其体现在在全党、全社会包括大中小学教育体系中更加旗帜鲜明地赋予理想信念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应有内涵,并从坚定道路、制度、理论与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立足于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淀围绕这一内涵做出了诸多深刻论断与重要指示。在基础课中将习总书记的思想融入进来,讲透彻理想信念的应有内涵,要讲清楚以下四个层面。
“理想”“信念”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精神现象,是伦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客观研究对象,具有基于现象观察和分析归纳而形成的特定内涵。但词语的内涵不能脱离使用的语境,话语的语境又与意识形态的土壤密不可分。2004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2]自此以后,理想信念这一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作为一个整体被大量使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基础课中的理想信念是一个整体概念,这一整体概念相对于两个单独的概念而言具有以下独特意蕴:一是理想信念“强调了理想和信念中两个基本方面的统一”,注重目标与情感、意志以及行为的统一;二是理想信念“是最高层次的理想与最高层次的信念的统一”,这里的理想不是普通理想,而是科学的社会理想,信念也不是程度有差别的某一个领域的信念,而是最高程度地对各个领域具有统摄功能的信仰;三是在社会主义中国的语境中理想信念具有了与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相对应的政治内涵,“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传统中,我们说的理想信念,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而不是其他意义上的理想信念。”[3]
坚定的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的思想认识的基础上,科学的思想认识指导人观察、认识与判断事物的实践。习总书记指出“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4]帮助学生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
基础课在四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承担的主要任务不在于系统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根本原理,而在于围绕着培养时代新人而展开的一系列核心命题,例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规范等,立足于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怀,有针对性地回应大学生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难题、困惑,在这个过程中拉进与大学生的情感距离,引导他们掌握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基本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及其培养研究》中指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心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并且表现出更注重个人与现实的特点。[5]基础课上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回应这一问题,要讲清楚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解和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心。
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个人理想的实现是共同理想实现的前提,每一个个人理想的实现也就是共同理想转化为现实的生动过程。另一方面个人理想要以共同理想为引领、为坐标、为参照系,才能顺应国家民族发展的潮流。人生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国家、社会提供的丰厚土壤与现实资源,人生理想呼应人民的需求才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深厚的价值。
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是相辅相成的。远大理想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首先要认识到远大理想是长远而艰巨的,“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其次远大理想昭明了共同理想的前进方向与光明未来;再次,远大理想建立在共同理想不断成为现实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正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朝向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迈出的坚定步伐,我们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视之为海市蜃楼、虚无缥缈。
当代大学生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之中。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大学生站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之中,追逐人生目标有着奋发昂扬、从容自信的时代氛围,选择人生道路有着无比广阔、充满生机的时代舞台,实现人生理想有着丰富厚重、坚实沉着的时代依托。习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这一指示对青年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肩负中国梦的时代使命。
大学生做中国梦的追逐者义不容辞。引导大学生认识我与中国梦之间的关系,在横向的时代坐标系上应当理解整个民族的宏大梦想是由每个个体、每个群体的理想汇聚而成的,中国梦以其宏大壮阔托举起民族昂扬奋进的姿态,以其海纳百川汇聚起十三亿人的磅礴力量,大学生的青春梦想当然是宏大壮阔中最亮丽的一抹,大学生的青春力量当然是百川竞流中最有力的一支。在纵向的历史坐标系上应当理解“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6]中国梦根源于历史,依托于现实,成就于未来。一个远大的梦想不是一代人就能够实现的,而是在一代一代的接力中不断接近的,当代青年追梦有先辈积累的丰厚家底,有中国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历史契机。因此,大学生做中国梦的追求者是时代责任,也是历史使命。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7]基础课课堂引导大学生坚定科学信仰,追求远大理想,不仅要讲清楚理论,也要灵活运用案例,用生动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用鲜活的事例增添理论的说服力量,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的心灵,用真实的路径贴近学生的成长实际。习总书记在纪念重要节日、纪念伟人、与青年学生座谈等多种场合和重要会议上的讲话中讲述了大量生动的案例,他自己的人生历程也是极其鲜活、有说服力的案例。阐述了这些案例中的思想精髓,阐发其思想教育价值和深厚的打动人心的力量,挖掘其中理想信念的内涵,是基础课课堂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弘扬“精神”的专题讲话。重温红船精神,追溯中国共产党一路劈波斩浪、开天辟地的历史,从中领悟革命历程中的理想信念。回顾长征精神,提长征精神就是“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纪念伟人的专题讲话。纪念孙中山先生,学习他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以及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纪念马克思,学习他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纪念党的领导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邓小平、陈云、胡耀邦、刘华清、朱德、万里等,学习在他们奉献于国家革命与建设的人生历程中体现出坚守理想、坚定信念的崇高精神。
习总书记的人生经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记叙了领袖习近平从15岁到22岁的知青岁月。在这段岁月里,习总书记与大学生们是同龄人,虽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在青春岁月里所要思考与回应的人生命题是相似的:如何面对和解决生活、工作、学习困惑与挑战,如何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中乃至看不到出路的情况下坚守政治信仰,如何在服务基层老百姓、办好一件件事实的过程中不断奠定发展的基石、明确奋斗的目标等等,习总书记的人生历程必将以其鲜活的青春气息、坚定的人生印记、浓郁的人民情结给年轻的大学生们带来情感认同、心灵触动和精神指引。
理想信念教育是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中十分鲜明的主题,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面向全党、全民族,针对党员、青年、知识分子等不同群体,频繁、密集、全面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高度突出理想信念的地位,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围绕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深入阐述了理想信念的内涵,树立起大量坚守理想信念的光辉榜样。结合基础课课堂教学的理论任务,把握教学对象的特点,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理论问题,阐发与运用习近平理想信念的思想,有思想宣传、理论研究与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