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有梅 (甘肃金昌市永昌县第七中学)
在初中地理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一项新内容。那么,在初中阶段,如何在地理学科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呢?
科学精神是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一项内容,它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三大方面。就初中地理学科而言,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需要细化目标任务。一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学科中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地理事实和地理证据,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认识地理事物、解决地理问题、指导地理行为,培养学生严谨的求知态度和实证意识。二是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去分析问题,形成缜密的思维习惯。三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坚持不懈地探索,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从这三个方面细化科学精神的培养目标,就能明确地理学科的培养方向,通过教师自己的创造,灵活开展地理教学,从而达到在地理学科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教学目标。
初中地理学科中,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就需要抓住学科特点,从不同方面培养学生能力。一是以地理形象思维的培养为切入点,从地理现象的分析和判断中来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例如:学习“大洲和大洋”,要了解全球海陆的分布情况,就要把七大洲的分布及其分界线、四大洋的分布与各大洲的相对位置学习清楚,帮助学生形成地理形象思维。学生通过模型或分布图,就能形象地感知地理知识。为此,我们说,尺幅之内学地理,万万不可缺“尺幅”(地图)。学习地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切入点就是形象反映和表现地理知识的地图、实物等。二是以地理抽象思维的培养为发力点,从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出发来培养学生通过地理现象挖掘地理本质的能力。例如:学习七年级“黄河水系”时,在通过幻灯片展示黄河下游流域面积明显比中、上游缩小的现象后,引导学生判断其中的原因。如果仅从黄河流域平面图看,学生不可能从中直接发现地势方面的原因。这时候,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恰切地运用flash动画素材,演示黄河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不断沉积而使河床不断抬高的实质,学生就会由此抽象思考作为地上河的黄河,其高出地面的河床不可能像中、上游那样去接纳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支流的原因。这样,学生就由现象挖掘出现象之下的实质,明白水往低处流的道理。可见,在地理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需要由现象到本质去发力。三是以地理逻辑思维的培养为聚焦点。地理学科的学习中,学生不能就地理学地理,而是要从饮食、服饰、动植物、历史等多个角度,理解地理呈现,进行逻辑判断,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进行合理解释。这种能力的培养,说到底就是具有科学精神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其原因何在?面对这样的地理存在,单从某一角度进行思考,很难找到答案。但是,结合一些相关知识,就能发现原因,从地理呈现看,万寿塔塔基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原本其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历史久远,受长江泥沙淤积的影响,河床不断被抬高并超过塔基;于是,为了让“镇妖”宝塔能够长久保地方平安,当地人在宝塔四周筑土叠砖,让塔身免受江水侵蚀;随着时间推移,宝塔周围的地平面越来越高,而塔基却越陷越深,最终导致了万寿塔塔基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的这一地理现象出现。这一逻辑判断,就是通过对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联系历史、民俗、植被等情况进行合理判断得出的。
人类之所以与其他动物不同,主要是因为人类有复杂的思维活动。在初中学段,随着知识面的拓宽和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思维活动也逐渐由感性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发散思维过渡。实际教学中,各种思维活动相互交叉、彼此渗透。但为了学生接受方便,还是先分类施教,让学生学习一些思考方法,然后在融合中贯通。例如:在地理学科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火山地震、生物的地理分布等章节的学习中,通过几种思维方式的训练,结合海原地震、印尼大海啸、汶川地震及地理化石方面的知识,教给学生方法,学生自然就会分类把握各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在能力形成中进行综合运用、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