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丽 (江苏海安市城东镇西场小学)
为提升中小学阶段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并为各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向引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纲》中提出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以实现学科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小学科学的学科教学活动也需要结合自身课程教学特点,挖掘课程的教学特色,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科学教材设计教学内容,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及思维认知发展趋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以学生的教育需求为基础。教师开展科学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教学活动,需要挖掘适用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以寻求切入点实现科学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无缝衔接。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遭受失败的挫伤,有些学生则会表现出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不仅影响学生的探究意识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教师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能够正视挫折,对于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不顺利或者挫折,都能够保持平静稳定的情绪状态,让学生了解成功与失败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利用反复的实验或者实践过程,锻炼其形成处变不惊的心理状态。
教学环境能够对学生的思维和情绪状态产生直观影响,为实现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作用,教师可以应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科学课堂学习中体验到科学知识学习的乐趣,树立自信心,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体验,利用成功的愉悦感激发学生进行学科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意识。应用情境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观能动意识,辅助思维认知发展相对较慢的学生树立科学知识的学习自信,使其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成就感和荣誉感。如在进行“玩放大镜”一课的教学时,教学目标中需要让学生能够了解放大镜为什么能够将物体成像变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探究式教学情境,应用不同倍数的放大镜观察物体,体会放大镜的镜片凸度与物体放大程度之间的关系,学生在逐渐探究的过程中逐渐理解教学内容,树立了自信心。
课外教学活动也是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其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突破课堂教学活动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局限,学生的接受程度更高,在教学活动的体验中也更容易深刻感受科学知识的学习乐趣。教师可以在课外科学实践教学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多样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亲身参与的乐趣,认知充分利用资源、时间的重要意义,逐渐培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敢于尝试和挑战的品格,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小学科学的教学活动是“教学”与“学习”的互动过程,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宽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基本的尊重,改变传统教学领域教师高高在上的身份和地位,契合学生的学习诉求开展设计教学活动,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与教学氛围,维护学生自尊,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大胆质疑、敢于发问,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例如,在进行“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开展课堂实验,将水杯中放入不同高度的水,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高低强弱的声音,利用遮挡物将嘴巴与学生进行交流,正常情况下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会大胆表示“老师,我也想试一下!”师生之间形成共进式学习过程,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让学生处于愉悦健康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以实现科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教学目的。
小学科学与心理健康的多元融合策略应用于课堂教学领域,不仅有助于促进科学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开展学科教学,需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渗透,应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推动小学科学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