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华 (江苏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
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而遵守规则应该是良好习惯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对规则的崇尚和遵守,就个人而言,是一种良好习惯;就班级而言,是一种良好班风;就学校而言,是一种良好氛围;就社会而言,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规范。中小学生作为未来公民,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有良好的规则意识作为后盾,作为一切行动的准则。
然而,反观当下,中小学生因缺乏规则意识而成为“熊孩子”的案例屡见不鲜,如,在泰山之巅的古迹摩崖石刻上乱写乱画的张某某、在埃及神庙随意刻画的丁某某、坐抗日烈士墓碑上拍照后将其踢倒的“少年”,等等。如果说这些行为是缺乏规则意识的极端行为,是少数,那么,在校园内外不守规则的行为就不是少数,如,小到课堂里不认真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课间乱抛杂物、追逐打闹的散漫学生以及校园里“墙壁文化”“课桌文化”的涂鸦者,大到推翻桌椅并拎起凳子猛砸老师的“小学生”乃至上课时围着课桌坐在教室吃肉喝酒的四位“高中生”等,不一而足。种种问题表明,中小学生规则意识亟待强化。那么,班主任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呢?
首先,学习规则是前提。俗话说:“不知者不罪。”中小学生中不守规则的“熊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家长娇宠、放纵的结果。他们在家一个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加之家长错误理解“再苦不能苦孩子”“要释放孩子的天性”等教育理念,孩子在家里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想怎么样家长就让他怎么样,毫无规则意识可言。这样的学生不论到了学校,还是走上社会,依然我行我素,也就成为不守规则的“熊孩子”。因此,一方面,我们班主任老师要充分利用晨会、班会、队会以及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学,帮助这些学生补上“规则”一课。另一方面,我们班主任老师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机会,引导家长科学家教,要教给孩子规则。从而,让学生“有所为有所不为”。
其次,践行规则是基础。蒙台梭利有句名言:“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荀子在《儒效篇》中也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他们不约而同地阐述了实践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实,学生学习规则亦是如此。班主任、家长仅仅告诉学生规则还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践行规则,从抓好一日常规做起,从点滴做起,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真正理解规则并自觉遵守规则。从而不断增强规则意识。
最后,敬畏规则是关键。规则是由群体共同制定和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规则对人的自由进行了限制,而这种限制是为了维护每一个人的自由。一个人是否遵守规则,一方面取决于是否知晓规则,另一方面取决于是否对规则怀有敬畏之心,而敬畏规则之心源于违背规则者每次违背规则后必须得到应有的惩罚。
相传,乾隆时期,王杰曾任上书房总师傅,教当时的皇子(后来的嘉庆皇帝)读书。其执教相当严格,如果皇子读书不用功,他必罚站甚至罚跪。有一次,乾隆撞见皇子被罚跪,即令站起,并对王杰说:“教者天子,不教者亦天子,君君臣臣乎?”但王杰说:“教者尧舜,不教者桀纣,为师之道乎?”乾隆听了,深为叹服,令皇子复跪。
反观当下那些违背规则而闯祸的“熊孩子”,绝不是偶然为之而做出了出格之事。看看“熊孩子”的成长历程就会发现,虽不是“劣迹斑斑”,也是违背规则小错误不断,而每一次违背规则犯错后,往往并未得到应有的惩罚,久而久之,也就会无视规则。“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就必须对违背规则者给予及时、必要的惩戒,让学生心怀敬畏规则之心。从而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
总之,班主任要奏好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三部曲,从引导学生详细学习基本规则着手,督促学生自觉践行规则,并辅以必要的惩戒措施,让学生敬畏规则,学生的规则意识才会日益增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