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林玉 (江苏南通市通州湾东余小学)
进入中高年级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丰厚的语言储备、独到的语言运用经验,有了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复述就成为语文训练的核心目标,笔者以《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复述是一种高端的认知思维,但它绝不是对教材中课文内容简单、朴素、纯粹地重复呈现,而是要依据文本表达的中心,理清文本语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取出复述内容。
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在第一自然段中主要描写了人类没有火时生活的困苦。很多教师的复述指导容易走进两个误区:其一,大刀阔斧地删减,只剩下语段的中心句,复述演变成为简述,训练被异化;其二,原封不动地照搬,组织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灵动的复述变成了机械的背诵。笔者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快速朗读语段,找准语段的中心词——困苦;然后,引导学生感受人们生活困苦的同时,相机提炼出文本的语言形式:没有……只好……没有……就只好……最后引领学生运用这样的句式进行语言表达实践,将复述的要求巧妙而无痕地落实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在这一案例中,有效地规避了复述指导原封不动照搬的尴尬,让学生经历了整体性感知、概括性提炼、扎实化表达的思维过程,既保障了复述在言语内容上与教材文本的高度统一,又让学生明确了复述的方向。
一般来说,复述能力主要分为三个层次:机械地提取信息,再现内容;依托表达的中心思想选择,灵动表达;最高的层次就是能够在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地想象复述。
这篇课文描写人类有了火种之后的情景,仅仅就是从打造工具、烧烤食物等维度来凸显“人类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样的描述显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一定的距离,如果硬让学生在这样的语段中提取信息展开复述,学生的认知就容易停留在机械识记的层面上。为此,教师可以联系第一自然段中人类没有火时生活的“困苦”,两相对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有了火种之后,人们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呢?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思维的卡壳,教师就要帮助学生设置思维的阶梯:在获得火种之后,不同角色的人会有怎样的变化?可以分别从男女老少四个不同的角度展开,也可以想象从事不同活动的人,在有了火种之后会有怎样的变化……
这样的想象首先与文本的主题密切相关,学生在认知、想象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之后,教师为学生的实践想象提供了最有效、最有针对性的指导,为富有质量的复述提供了有效的动力。
对文本的整体性复述,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就在于,我们无需对课文中的每一个板块、每一项内容都事无巨细地呈现,而要引领学生针对课文最为重要的核心语段展开联想性的拓展,从而在复述创生的过程中实现对文本的深入感知。
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第六自然段时,教师先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过程中将长长的一段文字凝聚成“锁”“啄”两个字,找到复述联想的抓手。随后,要求学生紧扣这两个字展开联想:1.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加索山上时,究竟会受到怎样的折磨呢?引导学生从“悬崖绝壁”想象周围环境的恶劣,从“烈日暴雨”想象其他环境元素的侵袭,将“锁”字真正表达的价值不断丰富化、具体化;2.普罗米修斯又是怎样被鹫鹰“啄食”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紧扣“凶恶”一词,想象人物肝胆俱裂的疼痛感,帮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将“啄食”的过程和细节巧妙地呈现出来。
想象复述过程中,教师并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直接表达,而是引导学生将语段读成两个核心字“锁”和“啄”,这么做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联想的抓手,巧妙地使学生的思维从原本的天马行空,逐步向文本的内容靠近。想象虽然要大胆丰富,但不能脱离文本,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浸润在文本的语段内核中,提升了复述的整体性效果。
阅读教学要紧扣教材的文本资源,根据内容特质的不同,运用不同的策略悉心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传授复述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