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园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惩罚是教育手段中一种特殊的形式,然而在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教师在管教孩子时,显得有些“束手束脚”,有的家长和孩子只能听得进去表扬,对于教师的惩罚教育并不能完全理解。教师也生怕碰到了“体罚”的红线,甚至有时谈“惩”色变,连多说几句批评的话都不敢。但是这样真的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吗?
在教育方式中,惩罚教育是与赏识激励教育相对应的一种存在形式。惩罚是教育不应回避的重要策略之一。只要教师是利用惩罚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心中有爱,一心为了孩子,本着转化孩子的不良行为的目的,积极做好善后工作,把握好惩罚的尺度,那么惩罚也是可以有温度的。
教育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孩子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同样,惩罚教育也应该根据不同的孩子来以生定“惩”。
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喜欢把事情藏在心里。这样的孩子,则更适合“柔”一点的惩罚方式。曾经班上有个非常内向的孩子,一直表现得都很听话。有一次上课时竟然频频转过头和后面的学生讲话,影响了课堂纪律。我一时气愤,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让她起立,并当众批评了她。课后我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直到后来她妈妈联系我,告诉我她回家饭也不肯吃,问她也不说发生了什么事。我才回过神来,一定是我在课堂上的批评影响了她一天的心情。于是,第二天,我把她叫到身边,柔声细语地和她说明了昨天批评她的原因,她也知道错了,不停地流泪。我安慰了她,鼓励她改正后还是个好孩子。并且在课堂上,我也鼓励所有孩子,即使被批评了老师还是爱你们的,老师是希望你们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我看到这个孩子露出了笑脸。
这样因人而异的惩罚,才能适合不同的孩子,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真正让孩子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任何一个孩子,在被教师惩罚教育后,或多或少有一些不安的情绪,如果这些情绪带到生活中,甚至带给家长,必然有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惩罚教育后,一定要做好善后工作,及时关注孩子的不良情绪,主动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也配合到教育中来,建立家校共管机制。
前文中我班级那个内向的孩子,一开始就是因为我没有做好善后工作,导致孩子产生了负面的情绪,影响了生活,好在家长并没有过分地苛责我。事后,我进行了反思,亡羊补牢,更多地在平时多关注和鼓励这个孩子,让她慢慢树立自信心。有时候孩子犯的小错误,我都在课后单独找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指导她下次应该怎么做,并且主动地和家长沟通,让家长也参与到我的教育中来。我发现,这个孩子被我单独谈话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课堂上也更大胆、更活泼了。
我们在惩罚孩子时,切不可一罚了之,要及时做好善后工作,怀着一颗爱心,合理地、富有人情味地利用惩罚教育,积极和家长沟通,将家长融入合理教育惩罚的体系中来,家长才能配合教师,成为教师的助手,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在对孩子进行惩罚教育时,教师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目的是为了孩子能够改过自新,而不能为了罚而罚。除了采取惩罚措施外,教师还要通过奖励、赞扬等方式,树立孩子的自信心,给予孩子改过自新的机会。
不禁让我想到了湖北省“状元落榜”事件:学生周迅成绩优异,16 岁就被保送中国科技大学,可在就读期间违反了校规,学校按照校级校规对他进行了勒令退学的处分。退学后的周迅再次参加高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但是招生办的教师在审核时发现周迅不符合入学条件,他在一年内不能报考任何大学。
这则惩罚的规定引起了社会的讨论,这样的惩罚是否有些太过了?孩子已经得到了应有的处分,也在这一年中悔过自新,想要重新开始,却遭到了这样的待遇。毕竟,教育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变得更好,给予孩子改过的机会,而不是没完没了地接受处罚。
只有奖惩结合,对于表现好的孩子和改过自新的孩子进行表扬和鼓励,对于犯错误的孩子进行批评惩罚教育,同时用好正向激励和负面惩戒,才能更好地管理学生。
教育离不开赏识,也离不开惩罚。只要教师心中有爱,不忘教育的初衷,能够合理、科学地进行惩罚教育,把握好惩罚的尺度,那么惩罚教育也可以变得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