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雅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近期成立了生涯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闵维方表示生涯教育对我国开发宝贵且庞大的人力资源、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高中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新高考改革的核心是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自己,但当前高中生的选择能力亟须提升,因此我们要以高中政治课堂为主阵地,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渗透、校本课程开发等途径将德育与生涯教育相融合,帮助学生在高中阶段科学认识自我、认识升学与择业的关系,进而在做好生涯发展规划的同时,形成正确的职业发展意识,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和职业操守。
第一,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是对当前社会发展和职业变化的积极应对。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从互联网时代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现代职业结构也要求从业者向复杂劳动跃迁,对人们的综合能力、适应能力、生涯决策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担当起生涯教育的重要职责。生涯教育涵盖了升学就业指导和个体适应能力与变迁能力的训练。第二,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对缓解失业问题有一定积极作用。最新的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就业形势在未来较长时期内都将面临异常严峻的局面,青年人的失业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突出的矛盾。高中阶段的生涯教育给予学生“确定感”,帮助学生养成科学职业价值观和良好职业素质的职责,从而拥有更广阔的视角和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在新时代的竞争社会中主动出击,积极寻求理想的生涯道路。
在普通高中实施生涯教育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高中生在成年和未成年的区间内,其认知、思想等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再生性。无论是对于即将就业的学生,还是对于想继续求学深造的学生来说,生涯教育都是必要前提准备。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告诉我们,高中生正处于生涯探索和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生涯探索与准备的顺利完成是生涯成熟的基础,对学生未来生涯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高中阶段的生涯教育,高中生提前了解社会需求和从事职业的相关知识,在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以明确清晰的目标和充足的动力推动学习的卓越进步,以社会需要为着眼点,努力发展自我。同时人生观、职业观、人才观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矫正和完善。日常生活的积累为今后的职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就业竞争问题做好充分准备,最终达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产业结构持续调整,新兴职业不断涌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中生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化,不断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高中教育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关键时刻。在高中时期展开生涯教育既可以为普通教育注入新鲜活力,使其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合理,而且可以应对社会转型带来的许多问题。例如,通过生涯教育帮助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身心特点,选择切合自身特点的职业和大学专业,从而实现个人与职业合理匹配及优化组合;解决了我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完全分离的难题,有助于解决教育现实生活与生产劳动相脱节的问题,高中教育得以成为具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基础教育。生涯教育连接了学校与社会,教育与职业,让教育真正推翻了学校的围墙,成为生活中的教育、社会中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主题都离不开立德树人,同样生涯教育属于教育的范畴,也不可能离开这个根本任务。
第一,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为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奠定基础,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育过程;生涯教育需要正确的职业观指导生涯选择,这是德育的重要内涵体现,也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细化发展。而学生的职业选择和发展也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将二者相互融合,既可以在尊重并关心学生的基础上,给予学生针对性的生涯选择指导,引导学生为今后生涯发展打好基础,又可以彰显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和长久性。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促使生涯教育更加系统化和完善化。高中三年的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系统化的课程,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堂知识传授都是体系化的完整内容,而当下许多学校的生涯教育面临的一大困境就是生涯教育内容褊狭、零散化,无法形成结构化的完整教育体系,从而导致生涯教育功能弱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涯教育相互融合实现了二者共同的教育目标,即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每个年级的学生都能接收到阶段性、体系化的生涯教育,这种分层次、分阶段的生涯教育贯穿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也恰恰体现了思想政治的深化和系统化。
第三,生涯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内心和生活的一种新尝试,能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缺失和不足,促进高中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化,方法多元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相关素材,设计联系学生生涯发展的教学活动,强化学生对自身与社会的认知,熟悉自己的身心特点,逐渐把握社会职业的基本情况。在每学期系统性课程的学习下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劳动观及职业观,探求自身发展与社会需要的衔接点,全面而又有侧重地发展综合素质,提高生涯意识和职业规划力。
第四,生涯规划教育必须关注其背后的道德教育,否则失去正确价值观引领和道德规范的生涯规划会沦为赤裸裸的“成功学”,不问品德和人格只谈励志的职业规划,只会造就“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内容具有综合性特征,既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抽象知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又包含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经济文化等具体化知识,针对高中生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可塑性,从生活化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教师应在传统德育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学科实践活动和校园文体活动中将理论教育与生涯教育相互融合,达到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传递职业理念的效果,充分利用思政课堂这一主阵地进行生涯教育。
江苏高中政治教材分为四本必修和六本选修教材,政治教师可以立足于政治教材的内容,去挖掘德育课程资源中的生涯教育资源,以具体的教学实践为平台,探索教学方法,通过德育和生涯教育的融合激发学生职业情操和崇高感,促进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兴趣的培养。思想政治教师要善于发现政治教材中生涯教育的切入点,充分发掘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结合知识教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在促进生涯教育发展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例如《经济与社会》模块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很难回答“人类社会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如何规范市场秩序”这些问题,教师可以以为什么“两只手”优于“一只手”为议题,以该课内容为契机鼓励学生自主搜集相关事实与信息,并展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关注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思考如何在就业难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职业选择,增强生涯意识。市场的多元化和学生个性的多样化要求学生认识到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技等各行业人物和职业基于社会和时代的需求,有着同样的重要性,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师可在已有的思想政治课的校本课程中设计与生涯教育紧密联系的校本,在原有课程体系中整合资源,利用已有的条件实施生涯的内容,不必另起炉灶,开发出全新的课程体系,导致课时增加,影响原有体系。组织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对各行各业成功人士进行访谈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帮助学生尤其是班级的后进生展现个性特长,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体验式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力和职业技能都得到有效锻炼,实现了改变高中学生对现实职业世界脱节,进行生涯规划时比较茫然的局面。在每周的升旗仪式讲话和班会课等常规德育实践中融合生涯教育的知识,如“发现自己,成就自己”“我的人生我做主”“现在影响未来——人生规划”等主题活动都是德育与生涯教育的完美融合。例如,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在校本课程《趣味哲学》中和学生共同探讨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在《热点聚焦》中共同培养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公民观,在《红学讲堂》上共同感悟家国情怀,评析“金钱至上”的择业标准。在校本课程和课外实践活动中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今后生涯发展所必需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技能等,同时也能使学生挖掘自我潜能、培养业余兴趣爱好、锻炼综合能力,这些都是生涯教育的宝贵资源。
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从根本上说,德育和生涯教育的成功都需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保持自律。这就需要在生涯教育中加强德育内容的渗透,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首先,教师要以“生本理念”为指导开展教学活动,引导高中生在学习生涯中主动参与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进而改变学生的行为。在思想政治课堂内外,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活动的指导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内容,无论是一次课堂的探究讨论、小组合作,还是课外的一次走访调研、学习成果制作,都是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涯教育的教育对象一致,都是全体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以平等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生涯教育,为学生个体服务,帮助学生充分发掘自我优势,从而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发挥自我的最大化价值,为社会和人民作出贡献。班级主题活动、国旗下讲话、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校本课程等德育阵地都是教育学生学会自我管理的良好契机,只有每个学生都具备了自主管理的能力,做好自己人生的导演,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质的飞跃,实现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