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
黄赛男
影响高考成绩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知识和能力水平,另一个是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就历史学科而言,同学们要想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就必须牢固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具备用历史学科方法和历史学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解题技巧。同时,同学们应该明白知识、能力、解题方法之间的关系。知识是基础,能力的提升应该在掌握好知识的基础上,而解题方法的掌握应该基于较高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之上。因此,同学们应该在知识、能力和解题方法上下功夫。
同学们应根据考试大纲中的考点,构建知识体系。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考试大纲中的必考知识点是按时间顺序呈现的,而教材中的知识是按政治、经济、文化专题形式呈现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常的学习中熟练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在熟练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后,再对考试大纲中的考点进行分析,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考试大纲中,必考知识点是从全球观的角度按时间顺序呈现的,即按“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罗马,近代世界—近代中国,现代世界—现代中国”这种形式呈现的。有的同学如果觉得不符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可以按照“古代中国—近代中国—现代中国,古代希腊、罗马—近代世界—现代世界”这一形式进行构建。
高考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四种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这四种能力实际上是考查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同学们要养成阅读的习惯,通过阅读培养分析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的能力。学会抓住关键词,尽可能多地提取信息,归纳材料要点,会根据语境寻找材料的主旨。还要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牢固掌握了基础知识,才有可能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同学们还要训练自己的迁移能力。历史是一条长河,每朵浪花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通俗地讲,就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避免死记硬背知识,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和转换,有利于认识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构建具有清晰、包容性的认知结构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前提和基础。转换问题情境,将问题进行类化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
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掌握了知识和能力还不够,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一些重要的解题规律。每年高考结束后,总会有不少同学觉得自己知识点都答了,还是没有取得较高的分数,原因就在于没有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历史试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新情境、新材料,而不是单纯地考查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在运用新情境和新材料的理念下,高考历史试题立意新颖、变化多样,试题注重考查同学们在科学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十分必要。
1.选择题解题方法
目前,高考历史选择题一般通过文字材料、统计图表、地图和漫画等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选择题一般由材料、设问和备选项组成。
(1)选择题审题方法
审设问时,要明确关键词,确定答题方向和答题范围。审备选项时,要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设问有逻辑联系,备选项之间是否存在并列、从属和对立关系。
(2)选择题答题方法
解答选择题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法、排除法等。在解答一些较简单的试题时,同学们可以用直接法进行解答,即直接选出正确的选项。在不能直接确定正确的选项时,同学们可以用排除法对四个选项进行一一排除,缩小选择范围,直至最后确定正确的选项。
2.非选择题解题方法
(1)非选择题审题方法
阅读材料时,一般要阅读两遍,第一遍要略读或者泛读,了解材料的主旨。第二遍要细读或者精读,结合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设问有关的信息,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审设问时,要明确限定语、答题范围和答题来源,不要漏掉问题。如,设问有两个问题,有同学粗心大意,只回答一个问题。答题范围是指用哪些知识来回答。如,设问考查政治制度方面的知识,就不能从经济角度来回答。设问中对答题来源的限定一般有四种情况:“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来源作出明确限定。因此,同学们应仔细审设问,明确答题来源。
(2)非选择题答题方法
①紧扣设问
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
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重要方法。在组织答案时,同学们要遵循这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