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型学科课程冷思考:误区、问题根源以及改进

2019-01-11 00:17刘石成杨晓环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9年26期
关键词:政治课新课标学科

刘石成 杨晓环(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构建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确定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也是新课标最具创新意义的亮点之一。新课标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界定为活动型学科课程,课程性质的变化意味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许多教师开启对活动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探索,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但我们在目前众多的文献以及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教师在活动型政治课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误区,从而严重制约了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推进。因此,探究形成误区的原因,还原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本质,对于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活动型学科课程理解存在的误区

自新课标颁布以来,活动型学科课程成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施的热门模式。然而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活动型学科课程还是新事物,由于缺乏相关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在具体实践中难免存在各种问题。考察当前的高中活动型政治课,主要存在以下四个误区。

一是过分重视活动开展,轻视知识传授。由于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性质突出了活动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导致部分教师认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就是对传统的“讲授型”学科课程的彻底否定。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他们过于注重活动的开展,忽视知识的落实,教学过程气氛活跃,但教学活动游离于学科知识之外,学生只能“乐”在其中,不能“学”在其中。

二是过分重视学生主体,忽视教师主导。由于活动型学科课程注重对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导致部分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变成了“旁观者”。他们往往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学生活动,让学生主导课堂,自主获得知识、训练能力、提升素养。这样的教学活动虽然重视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缺乏教师的调控与指导,教学目标往往难以达成。

三是过分重视课外活动,轻视课堂活动。由于活动型学科课程强调学科内容的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导致部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把“活动”仅仅理解为走出教室的社会实践活动,将教学设计的重点转向了课外活动,致力于引导学生在社会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在活动中习得素养。于是,作为活动型学科课程着力点的课堂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却往往被轻视乃至忽视了。

四是过分重视活动形式,轻视活动本质。活动型学科课程要求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1]1,从而达成学科的本质追求。然而,在课程实施中,部分教师却过于注重活动形式,没有通过活动让学生自主生成知识、训练思维能力、培育核心素养,活动的实质性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二、活动型学科课程理解误区的根源

活动型学科课程作为一种创新型课程类型,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和把握也需要一个过程。我们通过分析上述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现象,发现其根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将“活动”与“学科”之间的关联相割裂。从课程类型来看,高中思想政治是一门学科课程。活动型学科课程依托具体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知识开展活动,具有明显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特质。只有学科知识的铺垫,才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从课程实施来看,活动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载体。一般意义上的活动课程是围绕生活主题开展活动,而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活动”是承载了学科内容、旨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系列的结构化活动。由此可见,活动型学科课程既有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共性,又具有其特性,是实现学科内容与活动设计有机融合的课程类型。在课程实施中,重活动轻知识,究其原因是割裂了“活动”与“学科”之间的关联,把活动型学科课程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活动课,塑造了“活动型”,却弱化了“学科味”。

二是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对立。从课程组织来看,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开展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一方面,活动型学科课程必须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承载特定的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从而进行师生、生生互动,而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与指导。另一方面,不少高中生渴望被发现却羞于主动表现,这就更需要教师调动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其主动参与活动。从课程主体来看,活动型学科课程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高中思想政治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而传统政治课完全由教师主导,无法实现课程的根本追求。由此可见,活动型学科课程既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课程实施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究其原因是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截然对立起来。

三是将活动地点作为判断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标准。从活动场所来看,高中思想政治的活动可分为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课堂活动主要是通过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进而实现核心素养目标的活动。课外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走出教室,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研学旅行等方式习得素养的活动。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不同活动形式各有其特点和意义,在课程实施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方法即活动的形式。活动型学科课程在实施中出现重视课外而轻视课堂活动的现象,根源在于部分教师将活动地点作为判断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标准。其实,“知与行是活动,学而思也是活动;讲问题是活动,提问题也是活动;社会实践是活动,课堂教学也是活动;寻求结果是活动,享受探究过程也是活动”[2]。因此,有无走出教室开展活动,不是判断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根本标准。

四是将活动形式与活动本质之间的统一相分离。从课程实施来看,活动型学科课程即学科内容“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1]2,其开展离不开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从教学评价来看,活动型学科课程“应专注学科核心素养的行为表现”[1]42。可见,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本质追求。因此,活动型学科课程是借助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素养,实现活动的学科本质追求。目前,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构建出现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没有准确把握学科活动的本质,只是塑造了“活动型”,达到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形式要求,而没能达成课程的本质要求,无法实现活动形式与本质的统一。

三、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中的改进策略

在“活动热”的形势下,各种误区的存在提醒我们要对活动型学科课程进行“冷思考”,探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本质追求,优化活动设计,推进课程实施。

一要促进学科内容与活动设计的融合。

活动型学科课程是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的课程类型,它使活动成为学科内容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达到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因此,活动型学科课程要打通“学科”与“活动”的功能界限,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这样既可以有效传递理论知识,又能弥补传统学科教学的不足,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要“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1]2。可见,议题式教学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抓手之一。所谓议题,是承载学科内容、以活动形式呈现的问题,既包含了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了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活动型学科课程“强调知识承载和教学意味,强调学生在对议题的探究与思考中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任务”[3]。新课标指导下的思想政治课,重在通过开展议题式教学,让活动设计为落实学科内容而展开,促进学科内容与活动设计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

二要协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联。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生活经历中、在社会实践中、在借鉴他人先进经验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项目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实现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上好每一堂课;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由此可见,活动型学科课程要协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联,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进行有效的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与辨析学习,进而能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培育素养。实际上,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提出,既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再次确认,也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标指导下,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1]6,通过引入议题,促使教学在民主、开放、互动的氛围中进行;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构建充满活力、打动学生的活动型政治课。

三要实现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的对接。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这表明二者实际上都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实现方式。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活动主要通过思维活动的方式呈现,而课外活动主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呈现。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4]。因此,活动型学科课程要打破教室的“围墙”,根据教育资源、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实现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的对接,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在重视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要着力改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思维活动中探究、生成知识,为走出教室做准备,为促进知行合一奠定基础。

四要坚持活动形式与活动本质的统一。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本质追求是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科知识与活动的有机融合中形成的,是学生即便忘记学科知识也依旧留在脑海中的学科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来说,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4]。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素养就是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学生在活动中开启思维之旅,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生成知识,激发思维,在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不断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培养高阶思维,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与实践素养。因此,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必须坚持活动形式与活动本质的有机统一,让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思维训练等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这样才能让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本质追求不是学会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最高层次是授予学生学科思想,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所以,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思维的“活动”,在课程学习中学会理性思考和正确选择,拥有获得幸福的终极能力。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通过活动是否获得知识技能和素养提升,更要关注学生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经过教学能否得以彰显。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探索灵动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方式,将学科核心素养寓于教学活动之中,着眼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将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广大思想政治教师及研究者的努力方向。

猜你喜欢
政治课新课标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谈初中政治课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超学科”来啦
巧设导入,精彩课堂——浅析政治课导入的几点见解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