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业
【摘 要】古诗词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自由的宽松的诗意的环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去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内心世界,达到启思开智。
【关键词】古诗词;有效教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5-0209-001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5.100
On Effectiv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ms
FAN Cheng-ye
(Haiyuan County Xian School District Weizong Primary School, Haiyuan Ningxia 755299, China)
【Abstract】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should create a free and relaxed poetic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mobilize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to associate and imagine, enter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poetry and the poets inner world, and achieve enlightenment and wisdom.
【Key words】Ancient poetry; Effective teaching; First exploration
古詩词教学课堂,应该是有诗味的、诗意的课堂。然而要做到有“诗味”,有“诗意”,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为学生创设自由的宽松的诗意的环境,放手让学生去体会、去感悟。
1 充满智慧的预设
在讲授《望江南》中,作者描写的女子愁,一个面色憔悴的女主人正孤独地地往远方眺望,独倚江楼盼夫婿,眼看着夕阳西沉,千帆过尽,她还是于心不忍离开,这种焦灼期盼的心情随着黎明日升等到“斜晖脉脉”的傍晚,由失望引发的愁绪如何排遣?王老师铺设了一种充满智慧的预设,这一点,王君老师深谙其道,根据“愁”来对诗词进行整合分类,在分类中用对比来剖析五种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程度的愁,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并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智慧恰到好处地“鼓风送氧”。很显然,这是老师预设的智慧。这种预设不仅体现在对教材的整合分类上,也体现在主问题和子问题的设计牵引上,如果以愁为分类标准,这五首词可以怎样简单地分一下类?《望江南》《武陵春》中两位女子各自在为何愁?《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这三位诗人,谁的愁最重,谁的愁稍轻呢?三个主问题,轻轻地把五首诗词分开,让学生瞬间找到学习的方向,并在老师一步一步地牵引下情不自禁地“卷入”思考。像这样的预设还有,为了让学生理解并体验到李清照的绝望之愁,老师讲述了杨过与小龙女的故事;为了让学生学会把抽象的愁具体化,带着学生温习整合那些“愁”的“旧诗句”;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苏轼的壮志难酬之愁,和学生一起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学生被启发得激情澎湃,思如泉涌。整堂课教师看起来云淡风轻,其实这样的启思开智,恰体现了教师胸藏万壑,融汇了教师的精、气、神、灵、技、法,这样的大智慧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2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课,教师永远教的是自己的生命积淀,只有自己这个“我”足够好,上出来的课才足够好。”可不可以这样推测,学生学习体现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才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涵。从这一点看,上公开课的王老师让古诗词教学充盈着学生生活的气息与影像。他善于打通生活与诗词的界限,在生活中和行动中接受和理解事物,比之单纯地通过言语和分析感受事物,更易于学生理解,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更有力量。虽然是古诗词教学,诗人生活的年代距学生已久远,然,王老师巧妙地打通诗词与学生之间的时空阻碍,引导学生回到生活的逻辑中去读,读悟。在比较两位女子之愁时,王老师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挖掘、质疑。其中有个学生就发现一个问题,文章里的插图与该诗出入太大,诗中描写的是冷风吹过巷,残花落满园的凄凉情境,该配图反应的是鲜花怒放,一派欣欣向荣的明媚风光,与文章主题不符。插图应该反映出女主人无心赏花,感到冷落、郁闷的心情。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感受质疑配图,并深入品味“日晚”的含义,真切地体会到了李清照愁之深重。
3 激发生活的体验去联想和想象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回忆以前的生活经验,对于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山区孩子来说,只需要调动他们的记忆就能再现诗的情景,而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则需要靠想象和联想来进入诗境。王老师充分应用了发散思维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对诗词进行充分的联想和想象,整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老师的深入追问下,学生又有了新的发现,在剖析苏轼的愁时,有学生说道,“鬓微霜,又何妨”,苏轼自己豁达的很,何来愁?他像我们少年人一样意气风发,左手牵着黄犬,右手擎着苍鹰,穿着时尚的锦帽貂裘,青春得很呢!在这里,学生很显然不自觉地通过联想和想象就把苏轼和自己的青春年少连为一体,以此来体验苏轼的情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抓住关键词抠了进去,人物的形象随之鲜明丰满起来。杜威曾说,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获得求知识的方法。任课老师教给学生的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独立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如《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要想进入诗境,体会诗中营造的那种朦胧、迷离、幽静、深邃、悠远的诗意美,就必须不断地诵读、体会。不断地变换方式,纵情诵读,有助于学生进入诗境,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借助了同名的《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通过自由读、单个诵读、范读、听读、齐读、分节读、男女生交错读等不同形式,使学生全身心沉浸到了诗的意境。尤其是声音错落开来的男女生交错读,使听者充分感受到了诗歌的音韵美和诗意美。一男一女交叉读完后,学生竟然提出再找一男一女读一遍的要求,这就表明,学生喜欢这样美妙的诵读,他们很享受这优美动听的声音。一节课下来,学生已完全沉醉于声音带给他们的审美体验中。这自然就为后面的体悟和诗意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展开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
进入诗歌的意境,其方式是多样的。可以通过口头表述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还可以通过文字表达的方式。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再现诗歌的情景或画面,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来决定。擅长口语表达的,可以让其口头表述,擅长绘画的,可以让其画画,擅长写作的,可以让其用语言文字表达。当然,在学生构想诗的画面之前,教师的引导也是必要的,至少要给学生一个抓手,一种架构,否则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无所适从。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倾向于用语言文字来再现。如我在教学《春江花月夜》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两首经典古诗时,在学生诵读感知的基础上,就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用诗化的语言描述出诗中的画面。在学生动笔描述之前,我分别定了一个标题:“这是一个 的月夜”和“这是一个 的梦境”,同时还引导学生搜集、回想其他诗人的相关作品。比如谈到张若虚的月夜时,可以与李白的月夜、杜甫的月夜、张继的月夜、苏轼的月夜等进行比较。谈到李白的梦境时,可以与苏轼“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中的梦境,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中的梦境,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中的梦境进行对比。这样,让学生既让学生有了抓手,又能充分借助想象进入诗境。学生通过想象与文本进行了深入对话,获得了对文本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走进了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创造意识和才情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君,问君能有几多愁?《诗词五首》教学的整合效应[J].中学语文教学,2005.10.05.
[2]刘艳清,听障生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确定位置》[J].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2014.05.01.
[3]唐棱棱,大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方法探析[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