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静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阶段的重要内容,不仅关系着小学生语言能力的长远发展,也决定着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人生成长,是优化小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活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优化阅读课的教学结构与常规形式,突出小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引导小学生掌握丰富的阅读技巧,以便切实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小学生的未来发展与语文教育的可持续改革做好充足准备。将从创设阅读情境,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创设阅读问题,优化小学生的思考意识;完善阅读探究,训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如何实现有效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组织策略
小学阶段是培养小学生思维习惯、激发学生学科学习兴趣、优化学生学习行为最重要的阶段,带有一定的启蒙教育特点。但是,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却并不能很好地优化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因为教师会过于突出自己的知识讲解活动。那么,在有限的阅读课上,小学生的听讲活动变得多了,自主思考时间也会在无形中变少。长此以往,小学生将养成惰性思维习惯,无法真正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主动调整常规的阅读教学方式,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积极突出与训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创设阅读情境,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阅读,本身应该是小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内容,由此进行现实反思的思维活动,所以小学生的参与度也就直接关系着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实际效率。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创设阅读情境,呈现直观、形象的画面,以便及时调动起小学生的感知觉能力,牢牢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自主迁移个人认知,由此实现有效阅读。
就如在《曹冲称象》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利用多媒体设备设计了一个动画视频,展示了人们想要得知大象体重的现实画面。但是,这个动画视頻并未显示人们是如何对大象称重的,而这就及时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即如何才能准确得知大象的体重。接着,小学生便展开了积极讨论,比如有的学生指出可以研究一种专门针对重物称重的秤,但是这个提议遭到了其他同学的质疑,因为如何将大象赶到秤上也是一个问题。看到学生的热烈讨论,笔者及时引入了课文阅读,让学生带着疑问去了解曹冲是怎样称象的。由此便有效改善小学生的阅读思维,使其积极展开了阅读思考,有效提取了语言材料。
二、创设阅读问题,优化小学生的思考意识
问题是用来引起学生思考的基本工具,也是让小学生深入分析文本内涵的重要工具。但是问题首先要做到科学、合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否则将难以调动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提问的时机也十分重要,需要在小学生思维十分活跃的前提下抛出阅读问题,还要讲究提问顺序,保证小学生的阅读思维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创设阅读问题,有效完善提问技巧,从而切实改善小学生的阅读思维。
就如在《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围绕本课知识设计了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展开了阅读探究。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以“你喜欢的小学学校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口语表达,由此导入课文阅读。接着,围绕课文结构,笔者以“课文一共写了哪几个场景或画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了课文的结构,帮助学生准确提炼与概括了课文内容。然后,笔者再以“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你能读一读形象且优美的句子吗?”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内容,借此分析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使用方法,鼓励学生自主仿写,优化了学生的阅读感悟。
三、完善阅读探究,训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所以无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关键的因素是压抑了小学生的自主阅读需求,让小学生作为“知识容器”出现在阅读课上。其中,有效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完善阅读探究活动,鼓励小学生积极调动阅读经验与阅读技巧,自主建构文本意义,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优化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效率。
就如在《搭船的鸟》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将5个学生分成一组,要求他们自主探究文本知识。首先,阅读小组需浏览课文,纠正不当语音,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初步表达与展现自己的阅读情感。其次,小组需整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行文线索,划分段落并主动为各个段落起一个小标题。再次,小组需认真阅读教材所设计的阅读问题,平等沟通、交流,初步探究问题答案,分享阅读感悟,求同存异,形成小组结论。待小组探究结束之后,各个小组需自主展示,拓展合作范围,提炼阅读方法。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引入有效教学理念是必然趋势,关系着小学生的长足进步与健康成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完善师生互动,丰富学生的能动阅读经验,以便稳步优化小学生的阅读思维与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注意的问题[J].华夏教师,2018(19):42-43.
[2]李阳.培养核心素养 构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J].中国教师,2018(S1):140.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