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航妈 王月冰
我原本以为美术馆很稀少,网络地图一找才知道,原来我的身边有好几家,比如省美术馆、市美术馆,还有私人美术馆、艺术馆,以及丰富多彩的画廊。
我从网上查阅了很多带孩子逛美术馆的攻略,又买来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先和孩子一起读这本书,里面图文并茂,从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都有介绍,一打开,浓郁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我在网上搜索这本书时,有网友说英文袖珍本的配图比中译本的优质很多,我本来买的是中译本,于是立刻又买了本英文袖珍本。我故意把两本书放到一起,航航打开后找到自己特别喜欢的那几幅画,他惊讶得叫起来,因为他发现同样的画在两本书中竟然有非常大的视觉差异。借着他的这股好奇心,我说:“如果我们去美术馆里看原画,是不是比书上的更有意思?”这个小插曲,“咚咚咚”敲开了孩子探索美感的好奇心。
我开始选比较近又规模大的美术馆,进去之后,我对孩子没有约束,只是跟着他跑,几乎没有任何引导,但我仔细地观察,看他最喜欢什么画,记下来。
孩子容易疲劳,最好的画看了一会也觉得没什么意思了。我会在画的对面找个地方和孩子一起坐下来,打开从前台那租来的展览解说器,让孩子对着画静静地听。这种声色结合的效果令孩子产生新的兴趣,并且逐渐引导他进入赏画的境界。有时候,我会先让孩子表达对这幅画的感受,尝试用他自己的语言来介绍这幅画,我也同样做一次,然后,我们再打开展览解说器来听,做对比,发现不同,同时借助专业解说提高孩子的赏画能力。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会尽量多地赞扬和鼓励孩子的感受与表达。这种互动和对比的过程孩子很喜欢,他赏画变得仔细,耐心逐渐增强。
最初带孩子去美术馆之前,我会自己先去看一下,找出重点作品,搜索一些作品背景和作者的故事,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孩子听,这样调动起孩子的赏画兴趣,意识到画原来也可以用来表达情感和故事。但是,慢慢地,我不做这样的赏画预习了,因为不想限制孩子的思维和喜好,而是在他赏完画之后我们再来搜索相关资料,与他的想法做一些映照。
有时,在美术馆里,我们会看到有的孩子站在自己心仪的作品前,安静地临摹,等我们逛几个小时返回时,他还在画,这样的画面真的特别令人震撼。航航凑上前去悄悄地看,对我说:“那个哥哥画得真好,我也要临摹。”
慢慢地,孩子逐渐把逛美术馆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有时我要他自己进去,给他配个电话手表,我在门口一边等他一边忙自己的事。他往往能在里面待几个小时,有时我忙完事他还没出来,我进去找他时,他正专注临摹,有的作品要临摹几个周末,他一开始坚持不下来,在我的一再鼓励下,渐渐能坚持到底。一旦作品完成,会欣喜好长一段时间。
很多美术馆、艺术馆和画廊都配有喝茶、吃简餐的地方,而且环境优雅。我可以在那里和客户或合作伙伴谈事,航航则安静沉浸在美术馆里。出差时,如果需要带上航航,我也会在美术馆附近订酒店,事先和那边的朋友或客户方沟通,必要时请求对方帮我找一个绝对可靠的人陪孩子逛一下美术馆,如果实在没有,不少大学生非常愿意做这种兼职。
美术馆确实是一本活的大百科全书,这里不止有画,还有其他各种艺术品,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等等。这里有历史,有时尚,有文化,也有世俗生活。
航航8岁时,我带他去艺术品市场选画,他能一眼识别出店里最贵的那幅作品,我问为什么,他说画布、颜料、装裱都明显不同,我很驚讶,因为我在这方面并没有跟他讲过,他说看多了自然就能认识了。
我感觉航航很喜欢装裱,就带他走访了一些专业装裱店,认识了几位优秀的装裱大师。打浆糊、托画片、镶边、覆褙、光褙……航航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还勤快地愿意打杂,师傅们说难得见到一个竟然这样痴迷传统手工艺的孩子,都愿意耐心教他,航航一边兴趣盎然地学着手艺,一边从中了解到很多民族文化知识和故事。
有一次在东京一家美术馆看画,旁边有人用汉语说特别喜欢这些画的装裱工艺,看上去非常雅致。航航微笑着说:“其实这些工艺都来自我国唐代,日本奈良朝时有人来我国学习裱画技艺,唐太宗就曾派专人热心传授。”他又指着一幅画挂轴上的两条飘带,说,“这个叫‘惊燕或‘惊蝇,是唐朝的一种典型装裱形式,因为古代建筑高深,都有栋梁,容易吸引鸟雀、苍蝇飞进屋内,那两条飘带遇风就飘动,这样既惊吓鸟雀、苍蝇飞近画作,还能避免它们的粪便损坏画……”那一刻,我觉得我的儿子实在太帅了!
寒暑假,装裱师傅们往往要准备大型展览,航航也会热情地加入其中,所以我几乎不必担心他的假期生活该如何安排,他跟着他们跑各大城市甚至出国,锻炼了吃苦耐劳的能力,也学会了交际,还增长了见识。由于他逛各大美术馆比较多,经常能给师傅们一些策展灵感。
之前我有些担心航航的课后时间过多消耗在美术馆会影响他的学习,后来发现他的成绩还算不错,老师说他学习非常专注,效率很高,还有他的卷面书写和布局特别美,赏心悦目,这应该也是他常年徜徉于美术馆吸取到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