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枭 刘小蓉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深,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武侠文化正在走向世界同时也架起了一座让中国文化更好的在全世界传播的有利桥梁。迄今为止,中内外的期刊和学位论文中较少对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名词有研究。因此,本文结合当今西方读者对中国武侠文化的浓烈兴趣,在更好的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以金庸武侠小说为例,探讨在翻译实践中武侠元素的英译意义相契性。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对比,提出武侠元素的应采用定语后置法,直译法,括号加注释法等翻译方法以及提出相应的可操控方法指导翻译实践,更好的传播中国武侠文化。
关键词:翻译策略;金庸小说;武侠文化
一、前言
武侠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民族内涵。正是因为武侠文化的民族独特性让许多外国人很难理解,也给国内外的翻译工作者们在武侠元素的翻译上造成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侠文化的传播。而“武”的“神武不杀”,“侠”的“欲平天下不平事”,都包含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的难度也使这条可以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有效路径变得堵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现有的文献中,少有武侠元素翻译文本的优缺点分析,而且一些研究中从中国文化传播的角度,探讨如何将武侠文化传播出去;现许多关于武术术语的词典,比如《汉英英汉武术词典》等,也有的研究分析了武术的武哲交融、意义不确定等语体特征并探究了武术的翻译模式,概括了武术术语精炼性、形象性等特征,并提出了诸如音译法、意译法、解释法等翻译方法,但也未从翻译实践的意义相契性、意义与语境相契的角度讨论武侠元素英译。综合上述文献尚未探讨的部分,本项目以中国文化传播为背景,研究负载中国传统文化的武侠元素英译,讨论其英译实践中的意义相契性、意义与语境相契原则,旨在探讨如何向全世界推广中国武侠文化的同时,积极正确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树立本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武功名词的特点分析
武功名词是武侠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侠文化独特性的重要体现。其中虚构性是武功名词的一个重大特点,所以作家在创作这些武功名称词语时往往使用造词法。根据武侠作家们使用的构词方法可以大致总结出武功名称词语的特点。
(一)规律性
武侠名称词语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大量的相同词根上如“剑”,“拳”,“掌”“脚”等等。
(1)剑法
六脉神剑,独孤九剑,太极剑
(2)刀法
鸳鸯刀,慈悲刀,羽衣刀,
(3)掌法
摧心掌,化骨绵掌,铁砂掌
我们可以根据以上举例看出规律,这些词根在武侠文化中出现频繁,类似的还有XX鞭法,XX棍法等。
(二)形象性
所谓形象性,即根据词语名称就能想到其具体的动作。例如螳螂拳,读者可以通过文字轻而易举的联想到这一拳法的动作形态。此类武功名称词语在金庸先生的作品里十分丰富,譬如“灵蛇拳法”“蛤蟆功”“泥鳅功”“仙鹤亮翅”“寒鸡步”等。单单阅读简单的文字就可以将这些功法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将抽象的武功名称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形態表现出来,让读者对本功法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三)说明性
所谓说明性就是指可以通过武功的名称了解到武功的领属,数量,性质等等。
(1)说明性质的武功名词
兰花抚穴手,如影随形腿,大力金刚指
(2)说明武功领属的武功名称
少林罗汉拳,武当推云手,慕容剑法
(3)说明数量的武功名称
九阴白骨爪,降龙十八掌,呼延十八鞭
(四)文化内涵丰富
金庸武侠小说中中国传统文化韵味浓厚,其中大量的武功名称名词与中国传统文学、宗教、哲学、中医等有着密切联系如兰花抚穴手就包含了中医的相关知识;“仙人指路”、“仙鹤亮翅”、等皆是武当功夫,与中国的道教文化联系紧密。还有大慈大悲千叶手,千手如来掌又与中国的佛教联系,八卦六合掌,九阴真经等武功名词包含了《易经》的文化元素。诸如此类的武功名称数不胜数,皆富含丰厚的文化底蕴,值得读者继续探寻。
三、翻译的技巧分析
基于武侠元素名词的特点和武侠文化的独特内涵,以及对武侠文化进行英译意义的研究,认为在对武侠元素名词翻译最好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词的具体内涵
在金庸小说的英文译本中,出现了许多让人疑惑的翻译,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到内涵的缘故。毕竟中文与英文背后的文化背景有着诸多不同,单单仅靠字面理解有时很难捕捉到作者想表达出的含义,因此在进行翻译之前一定要细细体会文字背后的内涵,通过上下文的联系使译文不断接近原语内涵。下面我们以九阴白骨爪为例,首先我们应该先明确九阴白骨爪这一名词的准确意思,九阴白骨爪是金庸先生笔下的一技武功招式,这一招式是黑煞双风徒手将五根手指直接从人的头顶穿过,取出脑浆,最后使留下带着五个窟窿的骷髅头按九个一组摆放起来。这一招式展示出一种手指的力量以及施功人的一点点残酷。当我们了解了九阴白骨爪的真正意义再回来分析英译版本nine yin skeleton claw(九个骷髅爪)显然,这样的直译并不能看出这一招式是如何操作的以及这一招式的厉害之处和施招人的残酷。再比如打狗棒法,打狗棒法不单单是指一个招式,它是三十六路招式的统称名字,里面包含绊,劈,缠,戳,挑,引,封,转八决,所以单单翻译成branch beats the white chimpanzee(树枝打白色的黑猩猩)很难看出这是一个武功集合词,也很难让读者体会到作者想表达出来的真实含义。面对这类词,在翻译时我们应该格外注意,应仔细揣摩,分析,尽量做到忠实。
(二)括号加注释法
有时,我们把握住词的内涵进行了翻译却没有把握住词语内涵的外延性导致翻译的还不够完整,那么我们可以采用括号加注释的方法把一些补充性说明加到括号中去使得译文词语的内涵更加完善。下面依旧以九阴白骨爪为例,其实如果我们只把它翻译为A paw making a skull with five holes意义只传达了一半,还有一半“九阴”没有翻译出来,那么我们就可以采用括号加注的方式,把它补充完整,a paw making a skull with five holes(nine skulls in a pile)。
(三)后置定语法
面对XXXX腿,XXXX手,XXXX刀等这样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武功名词时,可以先翻译后面的名词,这样可以使外国读者清晰的明白该动作的载体是具体的什么身体部位或工具,然后再采用后置定语的形式把其余成分加在后面用来具体区分其他武功招式也是为该招式的进一步阐释。
(四)直译法或比喻的修辞形式
在有些武功词语中原语本身也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所以我们在进行翻译时也可以采用比喻的修辞形式或是直译的方法传达出去,保留原来形象的表达。例如白鹤亮翅我们就可以直译为white crane bright wings;蛤蟆功我们也就可以采用比喻的方法译为 like a toad。
四、翻译技巧的综合运用
上述的几种翻译方法在翻译实践中并不是单一出现的,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综合使用,相辅相成,是译文更加忠实,通畅。
(一)铁砂掌。顾名思义,铁砂掌就是用铁砂练出来的掌功,属于硬气功。修炼日久,铁砂掌具有开砖裂石的力量,可攻击,可防守,可表演。在翻译之前我们把握住该词语的内涵,是通过手掌不断去捶打翻动铁砂,达到可以碎石的力量,该招式的载体是掌我们可以采取后置定语的方法,最后括号加注释的方式补充其内涵,可译成 The palm smashing rock(made by iron)。
(二)摧心掌。摧心掌只读文字会误以为是使心脏摧毁的意思,但是该词语又不单单只指摧毁心脏,它指的是一种损伤人体五脏六腑的掌法。该招式的载体是掌我们可以采用后置定语的方式将其译为 The palm destroying the viscera。
(三)先天功。是一种呼吸吐纳练功之法,功法里的奥秘能使人潜能意识被激发到极限,武学自会步入深不可测之化境。我们还是可以采用后置定语的方法先告诉读者这是一种武功,一种技艺,再具体解释什么样的技艺,因此可译成 The feat simulating potential(to the limit)。
(四)分筋错骨手。这是擒拿法的旧称。就是利用人体的构造使筋骨错开,移位,使人不可移动已达到擒拿的效果。因为该招式属于一种手法技艺,可译成 A hand technique splitting bone and muscle,但单单这样翻译并没有把该词语的内涵翻译完整,可以接着采用括号加注释的方式,A hand technique splitting bone and muscle(lose their own ability of moving)。
(五)旋風扫叶腿。该词语为桃花岛绝学之一,意思是一足支地,另一足可连环横扫数圈,译文可以采用后置定语法,因为原文旋风扫叶是一种比喻的形象修辞,形容扫腿的快速,所以在翻译时也可使用比喻的形象表达,可译为 the legs weeping like a whirlwind。
(六)一阳指。指的是运功后以食指点穴,出指可缓可疾,缓时潇洒飘逸,快则疾如闪电。练到大成后更可凌空发力伤人,威力极大,只需手指接触到敌人的一触就可将其置于死地。可译为 one-finger death touch。
(七)降龙十八掌。这一招式虽然说的是XXXX掌,但是当我们仔细分析其内涵就会发现,该招式是一个武功集合词,其指的是十八个招式,包括龙蛇之蛰,见龙在田,鱼跃于渊,飞龙在天等等。真的和龙有关系吗?根据查找分析龙应该指的是皇帝,因为古代皇帝又称真龙天子,所以该武功和龙并无太大联系,所以翻译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可译为 Eighteen ways to beat foe。
(八)空明拳。空明拳是天下至柔的拳术,以空为明,中国人也有以柔克刚的说法,所以可采用括号加注释的方法,可译为 the most soft fist(dealt with gently)。
五、总结
金庸的武侠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为了讲好中国故事,做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需要我们翻译人才的共同努力。在翻译过程中要仔细品读源语的内涵,分析源语的特点,才能在翻译中做到恰到好处,减少损失。
参考文献:
[1]蔡冬园,覃美律.金庸武侠经典作品中专有名词的英译与研究[J].海外英语,2014(13):116-117.
[2]胡苗苗.Anna Holmwood英译金庸《射雕英雄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3]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4.
[4]罗永洲.金庸小说英译研究——兼论中国文学走出去[J].中国翻译,2011(03).
[5]李晋.目的论指导下的体育英语文本翻译策略[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6]武卫.英语体育报刊的语言特点[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3).
[7]万军林.武术术语的特点及翻译[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06):50.
[8]张金鑫.从译者的主体性角度分析武侠小说的英译[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