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逸暄
摘要:唐代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对其诗歌创作产生重大影响,如李白、杜甫、高适、刘禹锡等人。这种乐观之精神,一方面是个人性格特点之体现,具有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同时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二者应相结合来看待。其在诗歌中表现为昂扬向上的拼搏意识、寻求田园山水的乐趣、追求洒脱豪迈的快意人生以及面对逆境时的不屈不挠等,同时也对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唐诗;乐观精神;时代;个性
众所周知,唐代诗人将自身或起或落的仕宦经历、或喜或忧的情感体验、或大或小的所见所闻融入到诗歌创作中,在继承中发展,开辟出多彩繁盛的诗歌风格,显现出唐人独特的个性、开放的姿态。乐观精神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影响着他们的写作,故在诗歌中有所呈现。
这种乐观之精神,一方面与个人性格特点相关,这是一种能够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一、乐观精神于唐诗中的表现
唐代不仅是诗歌的巅峰时期,也是盛世的象征。尤其到了开元、天宝年间,经济迅速发展,国力空前强盛,这样的盛唐气象也助长了唐代诗人积极奋进、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从而反映在其诗歌创作中。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表现:
(一)昂扬向上的拼搏精神
历来深受儒家正统观念影响的士人们对于建功立业具有深切的渴望与执着的追求,他们都怀抱着一颗“有益于国,有补于君”的忠心,希望能够进入仕途而施展自己的才能。如青年时期的杜甫意气风发而充满自信,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足以展现他那高远的志向,对未来的期待,对人生机遇的渴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1],俨然一副青春焕发的样子呈现于世人眼前。随后,纵然在仕途上屡屡遭受打击,他也仍四处寻求实现理想的途径;即使在动荡的安史之乱中,他也高呼“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1]。可以说他虽为自己不得志而哀伤,但并不颓丧;他虽为国家的混沌而忧心,却一直坚信君王必能平定天下;他虽身老体衰,还是会为春雨而喜,为桃红柳青而悦。这都是因为他心中有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奋发向上的努力。“所以他的诗尽管悲哀沉痛,可是读者在深受感动的同时,并不意气消沉,而反倒兴起昂扬振奋之感。……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情况下,他都不曾被社会上的恶势力和自己的贫病所压倒,他也不曾采取任何一个方式逃避现实,这是由于他具有深刻的乐观精神。”[2]
由于唐代士人想要入仕的途径除了参加科举考试,还可通过戍边而博取功名,因此许多诗人都曾在诗作中表达了向往边塞,愿去那里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处于盛唐时期的以高适、岑参等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少小虽非投笔吏,論功还欲请长缨”[3]、“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4],恢宏强大的盛唐景象感染士人们进入仕途,迫切地想一展抱负,同时奋发向上的个人追求也推动唐帝国的繁盛,个人与时代紧密联系,故产生如此多优秀的诗作。
他们亲历边疆地区,以饱含热情、希望的心去观察、描绘那里独特的风光:“绝坂冰连下,群峰雪共高”[4]写出了胡天苍茫、北风萧瑟、冰雪覆盖的冬日景象;“燕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5]则又是另一番景象,西北边疆干热的环境令人马汗流不停,皆为暑气所逼;“十日遇沙碛,终朝风不休”[5]所写的是风沙漫天的荒漠场面。在面对不同于中原地区温和明艳的气候景色时,在经历荒凉艰苦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尚能保持一种昂扬乐观的精神状态,这是极为可贵的。时代给予他们不凡的机遇,磨练他们的意志。他们在乐观精神的指引下,不断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纵使前路有种种困难,犹无所退缩。
(二)寄居田园的生活追求
入仕与隐逸历来是文人所尊崇的两条道路,隐逸也并不意味着消极地生活,而是要逃离过去的束缚,到自然中建立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如陶渊明被认为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6]的图景也成为后世文人所追求的生活样式。
而到了初唐,王绩的《野望》以白描手法抒写山野晚秋之景,余晖斜照,树影垂下;牧童返家,禽犊相归,朴实恬淡中而又给人无尽的遐想。至此之后,唐人对于田园产生浓厚兴趣,田园成为他们遭遇挫折后舒缓自我的归处,成为他们逃避现实时心向往之的居所。在唐代诗人所写的田园诗中,表现田园乐的诗作占多数,尤其是在盛唐时期。[7]这表明唐人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田园,在他们的笔下这里充满生机与趣味,朴实善良的村野中人让他们放下戒备,感受着自然的美好与人情的温暖。寄居田园的生活带给人愉悦与轻松,面对田园山水人们的心情总是积极而开朗。仕途中的失意、官场中的斗争、漂转流落的苦楚都在这种宁静闲适的生活中得到了缓解。
在盛唐安定祥和的氛围中,士人们充分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王维创作大量的田园诗来表现他闲适安逸的生活与恬淡平和的心境。《渭川田家》以短短的五联将落日时分小村庄中的情景构筑出来:牛羊黄昏中归家,老人倚杖等候儿孙;雉鸣苗秀,叶稀蚕眠;田夫在路边相谈甚欢。从村庄到田野,从田园风光到农家生活,从牛羊、雉苗到野老、田夫,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温馨和谐的乡村图景。《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则描写寒山秋水、风中蝉鸣、落日孤烟,后又以接舆、陶潜来自比,在辋川的生活极具情趣,整日优游其中。王维的田园诗意象清新,以简短的笔调描绘出一幅幅形象生动的图景,从他恬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中也能感受到他对于生活的热爱。
此外,积极表现田园山水美好生活的诗作不胜枚举。“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1]杜甫讲述着居于江村发生的乐事,无动乱之扰,无漂泊之苦,以明快俊朗的笔调呈现出那自在悠闲的生活;“沟塍落花尽,耒耜度云回。”[8]土地湿润,花香满径,以清隽的笔调展现农家生活,春日蓬勃的景象与怡乐的心情相适;“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3]一颗奔忙的心在面对娴静舒淡的田家生活时而变得轻松,令人由衷向往,那种愉悦的心情也由此激发而起。
对田家生活的向往并不意味着厌世,反而是出于对人生的热爱,希望在另一种即异于奔忙的生活中放松下来,舒缓身心的疲倦,回归心灵的静谧。正是拥有乐观精神之人才能在平淡的田园生活中找到情趣,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以积极愉快的心情品味自然,感受村野僻静之景,领略田家淳朴之风。
(三)洒脱豪放的快意人生
李白的身上有着放荡不羁的狂傲之气,洒脱豪迈之资。他身逢盛世,有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抱负,“一生欲报主,百代期荣亲”[9]这是他从未隐灭的志向;同时他又有侠义之气,敢于反抗强权,不愿屈居人下,这二种特质在他身上相辅相成,使其既有积极奋进的拼搏之气,又有正直潇洒的人格魅力。
在他初入长安遭受失败之后,他在痛苦中挣扎着“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9],内心的苦闷无从消解,但他仍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乐观的心态支撑着他走过一次次的失败。纵然有愁思,他也能自我宽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9]不被烦恼长久地困扰,及时行乐而将忧与愁全弃于昨日,对明日仍抱有希望;他追求自由,不为权钱所累:“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9]、“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9],面对王侯也不改自己孤直的本性,不惧权贵,注重自我的独立品格,因此他才能做到洒脱豪放,过着快意恣纵的人生。
他的作品中呈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他的理想美好向上,希望国家强盛、没有战争、百姓安居乐业。虽然未能挥洒自己的一腔热血,即使有过苦闷的时候,但他总是以乐观的态度面对这些一时的失意,在诗中释放愤懑,在诗中寻求快意,不拘一格而恰成大家。
(四)身处逆境的自我调节
乐观精神植根于唐代文人的血液中,尤其是身处困境之时,这种乐观精神更能发挥功效。刘禹锡就是一位乐观豁达之人。他的一生总是在漂泊辗转中度过,因参与永贞革新而惨遭贬谪,与柳宗元、韩泰、陈谏等人分贬各地。即使遇有大赦,他们几人也在“逢恩不原”之列,其心中之苦可以想见。但他并未因此而郁郁不可终日。写于贬官路上的《途中早发》:“行人朝气锐,宿鸟相辞去。流水隔远村,缦山多红树。”[10]以舒缓的笔调,体味清晨所见的人事,诗人在努力消散心中的愁绪,没有牢骚与抱怨,反而带有新的活力与朝气。元和十年,他回京述职,写下《游玄都观》,因讽刺当权者而再遭贬谪,十四年间几经波折,当他再次回到长安,重游玄都观: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10]
以带有戏谑的口吻展现着他那不屈不挠的坚毅品格与豁达开朗的性情,也是古来不畏强权、敢于反抗的士子们心迹的表露。
刘禹锡的一生正如白居易所说的“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11]他的不幸遭遇使他承受了太多的折磨與煎熬,但他努力将心中的不快于嬉笑怒骂中发泄出来,能以开朗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挫折而百折不挠,“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10]能够一反悲秋的哀调,言语中充满乐观昂扬之资,一扫历来贬谪之人逢秋而悲的阴霾情绪,“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10]是他开阔眼界的表现,是他通达思维的体现,不拘于当下之困境,不囿于一时之失意。他虽在偏僻之地做官,却也不曾懈怠本职,在连州、和州、苏州等地任刺史时均有突出的政绩,他一直关注国家民生,怀抱治世之策。
乐观精神表现在诗歌中主要是对人生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坚持自我的理想。唐人之乐观精神投射于诗歌创作中增添别样的韵味,多一分趣意,而不觉索然无味。
二、唐诗中具有乐观精神之原因探析
这种乐观精神于唐诗中鲜明而全面的展现,主要有两方面因素:
第一,时代造就唐诗的气度和风貌。一个朝代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于个人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是表现在生活经历、仕宦道路上,也会对个人的心态产生作用。可以说积极蓬勃的时代气象,促使着个人乐观向上,从而在诗歌中呈现出宏大开阔的意境,潇洒豁达的风貌。
初唐之人在面对国家正处于蓬勃向上的发展局面,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以“达则兼济天下”的意念而希望步入仕途,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这一时期的诗人们写下了“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3]、“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踟蹰”[3]、“长驱一息背铜梁,直指三巴登剑阁”[3]等句,他们正处于意气风发之时,满怀理想地寻求着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之所,他们有着破除一切艰险的决心,豪情万丈;他们在离别时,一扫不舍之愁绪,以豁达乐观之态安慰自己,也感染着周围人。
广阔雄壮的盛唐气象感召着士人积极奋进,无数文人怀揣着理想,以高昂乐达的姿态寻求自我的出路。无论是边塞诗中所充溢着的建功立业的拼搏意识,或是田园生活中所透露出来的闲适恬淡的生活追求,皆从中显示出盛唐强大的国力给予人们生活的保障,支持着他们放荡于山林、边塞之中,寻求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第二,个人的性格特征。人之一生总会遇到、陷入或小或大、或多或少的挫折与困境中,乐观豁达之人虽身逢衰世,虽遇困境也仍能笑对人生。
如前所示,这种个人的乐达,亦可体现在对生活情趣的追求。刘禹锡的一生甚是坎坷,正值壮年却被贬谪,开始流落于各偏僻之地,但他在磨难中顽强地坚持,并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处于其间,从诗作中可看出他豁达开朗的个性特点。李商隐一个生活在唐代没落之时的诗人,在仕途的打击下屡屡不得用的文人,却仍热从日常的细微小事中找寻着乐趣,保持着一颗追求美的心。“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2]这是夫妻间默契的交流,带有浪漫的情调;“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12]在沉闷悲寂的氛围下却仍有些许的希望存在,用力向前而不放弃,这正是他个性的展现。
故个人的性格特点对诗歌的写作具有较深的影响,乐观之人即使遭逢逆境,也会努力调整自己的状态,以积极坚强的面貌对待自己的人生。反之,若缺乏豁达之性,则会堕入消沉中,纵使身处安定之世,亦会郁郁于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