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影
摘要: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自身与男性平等的主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的自我意识。在过去漫长的男权社会里,女性的主体意识被遮蔽,成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参与社会的机会增多,女性的自我意识才渐渐苏醒,一大批女性开始登上社会和文学的舞台,女性主体才得以“浮出历史地表”。萧红正是这一时期具有这种强烈的女性意识的女作家。
关键词:萧红;女性意识;女性命运
一、背景
萧红搭乘了五四的末班车,以其极具天赋的创作能力,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女作家。萧红的一生可谓是颠沛流离,非常地不幸,只活到了31岁。尽管生命如此短促,但萧红的文学创作却显示出了长久的生命力,尤其是小说创作,例如《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等作品,都是萧红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此外她的创作还涉及散文、诗歌、书信等,更是彰显了她旺盛的创作生命力和丰富的艺术才情。鲁迅评价其为:“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二、萧红女性意识的形成
中国在母系社会时确实是女权主义,但随着农耕活动的出现,拥有强体力的男性,体现出了绝对的优势,从那以后便进入了漫长的男性主宰的社会。女性的自我意识便受到了压制,开始变得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也没有能够参与社会的机会,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的束缚,使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生育的工具。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压制,萧红作为女性本身,也同样是一个身心都遭受摧残的不幸女性之一,她一生中被家庭、被爱情、被社会所放逐。既经受过了失去家园的痛苦,同时又饱尝了情感生活的艰辛。正是由于这种孤独,冷漠的童年和苦难坎坷的成年经历,造就了一个叛逆不屈的萧红。
对于体验型的作家萧红来说这些苦难却成为了她一生中一份难得的精神财富和创作源泉,正是由于她对自身屈辱和苦难生活的体验,才成就出了独具特色的萧红。萧红是一名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的女性作家,而她一生中所承受的更多心酸和磨难。大多都来源于自身边的男性,抑或是说来源于这个男权社会。萧红本身就最深切地体会着但是社会生活中女性的艰辛,和作为女性的经验,正是这隐藏在她潜意识深处的体验,时时刻刻都影响着她的创作。所以说,萧红的作品从一开始就是以女性视角关注社会底层妇女,描写底层妇女的非人生存状态和悲惨命运。萧红以自觉的女性意识和鲜明的女性书写,冲击着这个男权的话语世界。
正是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才使得她的创作无论是从题材的选择,还是到文本的处理、语言的运用上等,都体现出萧红自己独特的风格。
三、作品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萧红自身的经历使得她形成了一种自觉关注女性的意识,她从自身的生活状况、生命体验和感受出发,用觉醒的知识女性的视觉,关注着我国上个世纪30年代生活在社会底层妇女的生存状况和生命状态,展示了她们对生活的坚韧不拔和对命运的顽强抵抗的图景。
萧红在面对人类生死的叩问和困惑中,在对人类生命价值与生存意义的探询中,就从多个作品中给我们展现了一系列的栩栩如生的底层妇女形象,其中有农妇、有乳娘、有穷学生、有女工等等。她们都有共同的一个特征,那就是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欺辱者、受损害者。在《哑老人》的作品中小岚被地主所杀害,在《桥》这部作品中黄良子的孩子溺水而死,在《生死场》这部作品中月英的惨死等等,而造成这些女性悲剧之源就是社会的压迫、男性的欺凌、贫穷、劳累、封建意识的迫害、战乱……萧红在作品中对这些都给予了充分展示。因此说萧红是以为非常善于用平凡生活中的平凡女性表现女人悲惨处境的女作家。
此外,萧红还善于利用女性身体的经验去描写女性的苦难。作为人类最伟大的创造性行为的女性生育,在萧红的作品中却成为女人们永远也摆脱不掉的一个劫数和带来给她们带来无尽苦难的源泉。这均源于萧红自身对生育苦难的深刻体验,她怀过孕、流过产、也生过孩子,也体验过没有爱情的生育行为和毫无意义的动物般的生育之苦。正是因为她对女性的生育做到了如此触目惊心的描绘,才使得萧红的创作超越了同一时代的其他诸多女性作家的作品。在《王阿嫂之死》这部作品中,触及到的就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妇女的生育与死亡问题,王阿嫂为了完成生育天职最终惨死在血泊之中。在《生死场》这部作品中,更是以凝重的笔墨描写了一个女人无价值无意义的生育与死亡过程。因此说,生死对于女性而言,既是背负灵魂枷锁沉重,也是触目惊心的人类肉体的变形与毁灭。
总之,在萧红的创作作品中,所有的女性几乎都是被不幸和苦难所包围着。她们饱受阶级社会压迫,沦为民族灾难的牺牲品,更多的是沦为男性的奴隶和私有财产。萧红从社会底层妇女的最悲惨命运和最普通的生活实际出发,时刻关注她们的生死存亡,展现出当时中国社会中最平凡的女性的悲哀。这种悲哀最直接的原因自然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与奴役。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女性缺少自我反省意识。男性创造了他们所希望的女性的条款,女性就把这条款内化成自我要求,没有自我。
四、“萧红体”——女性话语
萧红的小说因其独具鲜明的特点,成为了文学“大森林”中的常青树。萧红的小说创作特别强调它的审美个性,主张文无定法。女性意识是从女性自身出发,从女性自身的审美需求出发,去寻找女性对世界的掌握和对世界的表达。在萧红的创作中,无论是诗的别才,还是散文的风韵,抑或是她超常规的语言,无不都展示着她不拘一格的艺术个性,同时也形成了萧红式的艺术风格。
1.从结构方面而言,传统的小说多采用时间的先后关系、或因果关系来展开设置故事情节,而在萧红的小说创作中,则寻找不到完整的情节和能够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式的人物,她从来不刻意的去揭示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更多是以女性独有的主观性、随意性、散漫性的一种叙述方式去構建小说的生活场景和片段,并且通过对这些的细致描写去揭示事件所反映出的、所揭示出的社会意义,以此表达人物命运。因此,就使得萧红的小说展现出了一种非戏剧化、非情节化的散文特征。她作品中的这一特点突出表现在《呼兰河传》和《生死场》。
2.从情感表达方面而言,萧红的作品则是以抒情为主,兼及写人和叙事,而不像五四初期文学作品作家那样,在作品中单纯的“暴露自己”,减少了讲故事的成分,二更多地是主观抒情,在萧红作品中情绪变化,情感体验是小说的重心,从而令她的小说展示出一种独具韵味、形式自由的抒情歌格调。这种情绪基调和感情节奏几乎贯穿在了她的每篇小说中。萧红作品的抒情方式是独到的,她打动读者的是其特有的委婉深沉、娓娓道来的真挚的情感。第一人称“我”的形式竟然被他应用到了他的小说之中,她将自己完全融入到小说故事和人物中,浑然一体,萧红丰富的内心情感式构成作品抒情成分的主要来源。
3.从语言表达方面而言,萧红也能另辟蹊径,主要表现为她超常规的句法形式和由此而带来的稚拙浑朴、新鲜自然的美学意趣,因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萧红味”。在阅读萧红的作品的过程中,最先体会得到的就是作品语言的生涩和新鲜,萧红能够突破常规思维,不循规蹈矩的创作,以一种完全陌生化的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所了解的事物。在她的笔下,语言完全抛开了概念和逻辑两个范畴。结构的规范也同样抛去了它的语法所特定的联系,从而营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遣词造句的语言风格,而这种文字的组织方式上的变化,就使得作品犹如清风扑面。既饱含了女性敏感、细腻的情感,又包含了儿童率真、自然的语言和无拘无束的个性。
由此可见,萧红在小说创作中是以一种清醒的女性意识,结合自己对语言的探索和实践,找到了一种让萧红可以自由言说的方式,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萧红体”,对女性主义文学的建构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萧红的小说创作中始终贯穿着强烈的女性意识,无论是在作品的主题、风格和内容上而言、还是从语言的表达方面来说,都集中表现出了她独立性这一特点。萧红自觉的性别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使其作品的超时空魅力得到完美的展现,然而性别对萧红创作而言则是一把双刃剑,给她带来人生的悲剧的同时也成就了她不菲的文学地位。客观的看,以女性视角入手,只是众多解读方法中的一种,并不能全面把握,对于其文本丰富意义的阐释和传奇人生经历的再次评定依然存在很多空白,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去填补。
参考文献:
[1]萧红.萧红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1991.
[2]季红真.呼兰河的女儿——萧红全传[M].现代出版社,2011.
[3]季红真.萧红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
[4]萧红著述.萧红[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鐵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7]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