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2019-01-10 02:19栎树
传奇故事(上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婆家祝福祥林嫂

栎树

我想,你一定读过鲁迅笔下的这个女人。她甚至是我们口中“悲惨弱者”的化身:一个丈夫去世、儿子又被狼叼走的农村寡妇。一个“碎碎念”负能量爆棚的大妈,一个遭人嫌弃不说,又嫌弃自己,最终被封建社会吞噬的人物。她就是《祝福》中的“祥林嫂”。

被奴隶一生的祥林嫂

祥林嫂是谁,一个没有名字,自小就被卖给他人做了童养媳的女人。因为没有名字,所以大家都叫她祥林嫂。

不幸的是,结婚不久,她的丈夫就因病去世了。一个农村的女人,没有子嗣,没有优渥的家庭背景,又死了丈夫。婆家哪里还容得下她?

祥林嫂的婆婆,其实比她也大不了几岁,但异常的精明。为了能给自己的小儿子攒钱娶个老婆,随便找了个借口,打发祥林嫂嫁给了一个深山野林里的男人。但这个男人倒是不赖。 做事本分、肯吃苦,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个“靠谱的老实人”。

祥林嫂嫁给他之后,日子倒是过得不错,婚后不久就生了儿子阿毛。她也渐渐地从以前担惊受怕的苦日子里缓过神来,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她的苦日子熬到头了的时候。

不幸再次降临了。她的丈夫因伤寒病死了。

惨吗?惨!

但不止于此。一个40岁的女人,在连死了两任丈夫后,她唯一的孩子,居然被野狼叼走吃了!

这样的重创,搁到谁身上,都是万念俱灰、生无可恋,想死的心都有了。但,偏偏祥林嫂没有走这条路。她再次鼓起勇气,重新踏进了社会。但这一次,迎接她的,就不再是从前的同情与好感了。

看似反抗,实则顺从

鲁迅先生写过许多女性:《祝福》里的祥林嫂、《伤逝》中的子君,以及那位“梦醒了却无路可走”的娜拉……后面两位,是受着新时代文化熏陶的女性。而祥林嫂不是,她就是最典型的农村女性。

我曾经也以为,祥林嫂是有着“懵懂”的反抗意识的。我们回过头来,看看祥林嫂是如何“反抗”的:

第一次,在祥林嫂的丈夫死后,她果断地从婆家逃了出来。这种做法在当时无疑是大胆的,似乎也是她渴望掌握自己命运的体现。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从后文的情节其实可以推测出:祥林嫂的第一次出逃只是为了避免给婆婆卖掉。在她的观念里,作为寡妇“从一而终”是必须的。要是中途再嫁了人,便是可耻,要被钉上耻辱柱的。

第二次反抗,是祥林嫂出逃又被重新抓回婆家,她的婆婆想要让她嫁到山坳里去。祥林嫂誓死不从。这场反抗虽是借他人口中得出,但也不乏让人惊心动魄的力量:

“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连哥哥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地捺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都止不住血呢……”这样的拼死反抗,动力何来?

从祥林嫂后文的对话来看,其实她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对于这桩婚事本身有什么意见。恰是自己的一种表态:对于贞洁的誓死维护。

按照封建礼教的规矩,女人就应该三从四德。“烈女不嫁二夫”,妻子永远从属于自己的丈夫。祥林嫂的第二次反抗,恰是对于封建体系的维护,是希望自己做一个“节妇”的表态。

第三次反抗,是在第二个丈夫死后,祥林嫂希望被“救赎”,以求得后世的安宁。于是听从他人的建议去庙中捐了门槛。

纵观这三次反抗,竟能发现,这场表面上的“反抗”,无疑是一场大型的阴谋。封建思想像一张巨网紧紧地锁住了祥林嫂,任凭她如何竭力反抗,也无法逃出这场宿命的纠葛。到头来,不过是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奴隶罢了。

“祥林嫂”的宿命,是每个人的隐喻

祥林嫂惹人厌吗?

是的。 她几乎是“怨妇”的代名词。在儿子被狼叼走后,祥林嫂几乎逢人便念叨:

“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天时候野兽没有食物吃,会到村子里来……我叫阿毛,没有应……我急了,央人出去寻……再进去,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

祥林嫂无神的眼睛间或一轮,反复地和大家讲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听到这些,人们也就渐渐厌烦了。起初男人会敛起笑容,女人会陪出虚假的眼泪。但不久,大家也就听得纯熟了,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这些故事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老太太们,眼里也不再有一点悲伤的痕迹了。

曾经我和文中镇上的人一样,觉得祥林嫂真的烦人。车轱辘的话反反复复地说,也不知道看人脸色,半点不知进退。她就和阿Q一样,作为中学语文课本两大经典人物形象,一直活在中学生的鄙夷之中。

及至成年,遇事渐多,才发现大部分的人身体里一直住着絮絮叨叨的祥林嫂,以及精神无往不胜的阿Q。

或许,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祥林嫂”。遇事满腹哀怨,唠叨诉苦。就如《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说:“女孩儿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

但,这样的“祥林嫂们”真的是自作孽吗?

我想,鲁迅先生写这个故事的要义就在于:人是会被环境裹挟着不得不如此的。

在祥林嫂走向绝境的过程中,从她身边的人至封建思想的禁锢,都让她走向了这条必然的道路。看客们没有同情心,取笑她,嘲弄她,只因为她是这个弱势群体中最弱的一人。他们要在欺辱她的过程中來体味自己的优越,在祥林嫂的痛苦中寻找自己愉快的生存感觉。

恰是自己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恰又表现出最赤裸裸的毫无人性的凌弱。这又不得不说是祥林嫂的又一种悲哀。

而我们呢,是否也在不经意间成为过“看客”?

祥林嫂最终是死了,孤寂而又悲惨地死了。我们似乎可以找出元凶,却又似乎找不出任何的真凶。

再读《祝福》

在今天读《祝福》,或许意义就在于,那些束缚在她身上的枷锁,是否无形中也是捆绑在我们身上的包袱?

我们不能戴着镣铐跳舞,我们不能背负着这些沉重的包袱奔向未来。道德也好,批判也罢。这个故事的落脚点永远是“人”本身。

我倒是以为,“祝福”的意义就在于“希望”。就像鲁迅先生有一句话,“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如果前方是一片黑暗,那么我们还要继续往前走吗?如果无法到达西天极乐世界,取不到拯救苍生的典籍,那么一路斩妖除魔的西行还有意义吗?

我想起来鲁迅先生的回答是——“要往前走,还有意义。”

或许重要的并非是希望本身,而是希望所赋予我们对生活的热爱。永远走在希望的路上,只有如此,才能不将我们推到一个人人都是看客及祥林嫂的冷酷世界。

猜你喜欢
婆家祝福祥林嫂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总跟老公家人融不到一块儿怎么办?
婆家的有些事,不要去“掺和”
韩国:娘家出力婆家受益
娘家在隔壁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