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机制

2019-01-10 02:06卫沈丽裴青武婷婷耿祎哲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卫沈丽 裴青 武婷婷 耿祎哲

[摘 要]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因素共同催生了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应用型转向需求。在应用型人才的内涵界定中,科研能力是其核心要素。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亦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的探索存在着培养目标与科研能力指标不对接、培养方式分散、培养者主体及其保障制度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建构一种实践关照导向与责任主体明确的、系统的、校本的,且教学改革与科研实践并行的应用型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尤为必要。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本科生科研能力;机制实践关照导向;科研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12-0101-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12.019

一、我国高校的应用型转向及其必然性

21世纪以来,我国面临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时代挑战,多元化人才培养需求日益突出。因此,我国许多高校长期集中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同质化问题凸显,学术型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多样化需求,而应用型人才却由于缺乏培养基础而明显匮乏,进而影响了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人才供给。因此,国家开始调整相关政策。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1]2015年开始,我国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之路开始从摸索阶段逐渐过渡到实践阶段。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强调“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目标和要求[2]。在這种背景下,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也是本科院校寻求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地方高校培养目标的理性选择。

二、科研能力之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自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明确后,关于应用型人才内涵的探讨和界定就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应用型人才是何种人才,与之区别的其他类型人才是何种人才,各种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能力指标都具有哪些特点?这些基本问题已经在应用型大学建设过程中得到了确切的回答。

目前,学术界对与应用型人才的内涵界定较为一致。研究者一致认为: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3种主要类型,而应用型人才相比其他两种类型人才具有鲜明的特征、独特的使命和较强的社会价值。“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3]可见,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不同于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其关键特征在于“学以致用”;在于对理论基础的扎实掌握与实践功用转化之间的紧密结合;在于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根本导向以“探索未用”。因此,“应用型人才并非只‘应用知识和理论,不进行研究。恰恰相反,应用型人才不仅在知识的应用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在理论的创新方面常常给人们以启发,特别是应用型人才所开展的应用性研究,更具广泛的意义与作用”[4]。

通过对应用型人才的内涵解读,对于“研究”重要性的认知跃然纸上。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上看,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研究能力,而且是一种不同于研究型人才所开展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的研究,是一种明确基于实践导向的科学研究能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并重是极为重要的原则,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和转化程度是最终衡量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优劣的根本标准。笔者在此特殊强调并着重探讨应用型人才的科研能力培养机制问题,正是基于这一重要性的考量。

(二)应用型人才观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新要求

我国学者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基本内涵的观点大致趋于一致,主要包括获取信息并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实践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等[5][6][7]。然而,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提出以后,针对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科研能力的内涵和培养侧重点的区别化探讨和研究就成了不可规避的重点问题。即明确应用型人才观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有针对性地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问题。

1.明确核心地位。通过对应用型人才内涵的解读可以发现,科研能力已经成为应用型人才能力指标的核心。任何对实践经历的感知、判断与解读,任何实践问题的解决,任何知识和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以及任何符合市场和社会需要的创新,都离不开一种始于专业兴趣、熟知诠释规范、践行于具体解决环节的科研实践训练。在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向的过程中,高校往往能够率先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分,但却经常陷入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混同的状态,侧重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应用型转向对地方本科高校提出的首要挑战就是认同和重视学生科研能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并思考如何设计与之匹配的制度保障。

2.务必符合“实践关照、探索未用”的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使命决定了应用型高校的所有研究都是为某种具体的社会实践服务的。这一定位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向开始的那一刻就已经产生了。研究型人才的科研主要指向对原理、规律和未知知识的求索,可以简单概括其科研使命是探索未知之域。而应用型人才的科研指向很明显地集中在探索如何将已有的知识、规律和原理转化并应用于实践领域,可以简单地概括其科研使命是探索未用之域。因此,应用型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务必遵循应用型人才观定位,将基于实践的科研能力培养与基于规律探索的科研能力培养有意识地进行区分,并强化应用型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关照、探索未用”导向。

三、我国应用型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一)应用型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初步探索

在应用型高校建设的政策引领下,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纷纷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了内涵分析和机制探索,而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相关探索就成了关注焦点和研究热点。例如:南京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臧华介绍了该校通过“增强专业学习兴趣”“本科生阶段与研究生阶段衔接作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等途径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实践经验[8];宿州学院教师翟科峰介绍了该校通过利用学校产学研合作平台、教师严格要求、学校提高项目评审水平以着重培养学生的查阅文献和资料能力,以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撰写科研报告等方面来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探索[9];山东交通学院教师张广渊等介绍了通过“制定科研意识培养计划”“拓展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途径”“搭配和设置各种奖励激发学生积极性”“改善支持科研平台”等方面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经验[10];陈忻和麦培苗依据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具体情况,介绍其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经验:以提高相关教学内容难度激发学生的科研能力,以教学为科研训练基础、采用分段式科研训练模式,以教师科研项目和学校其他科研项目为依托建构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以达到提高学生科研训练成就感等培养目的[11];淮海工学院教师赵桂和张纪波介绍了该校以“建立科学研究对教学的引领和支撑机制”“加强本科生科研实践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增设科研训练类课程”“重视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建立本科生科研导师培养制”等路径培养应用型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12]。

(二)我国应用型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透过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了解到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基本现状和面临的问题。首先,我国应用型高校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大致包括以下几种: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毕业论文(设计)、实习、社会实践、实验实训、学术报告以及科技阅读和文献综述活动等;也有研究者提出落实本科生导师制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等主张。其次,我国应用型高校对本科生能力培养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培养的路径和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分散性,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欠缺系统整合性,培养者主体及其制度保障不明确等。

1.培养目标不够细致明确,缺乏能力指标的“对标”过程。就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方式设计现状来看,大体都存在着培养目标过于笼统的特点,并未针对应用型人才的科研能力重点进行具体对照研究。换句话说,各种尝试大多数体现为笼统的大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并未对应用型人才“探索未用”的科研能力以基于实践导向的特殊要求进行专门的、集中的培养,比较好的做法也不过是把专业实践平台作为诸多培养路径之一,没有梳理和明确实践关照的引领性和核心地位。

2.培养路径和方式具有明显的分散性,缺乏系统整合设计。通过对目前我國应用型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路径和方式的梳理可以看出,我国多所应用型高校在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尝试,但是仍然处在自发、自觉、自悟阶段,学校相关管理与设计的支撑性措施并未完善。因此,各个高校的探索也尚未走向系统的、整合后的制度化发展之路。从实践层面来看,大多数应用型高校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认知和理念还比较宽泛,具体负责部门和人员职责也比较模糊。通常在高校中,科研处负责下发每学年的大学生科研项目申报通知,并完成审核和立项工作;学生发表学术论文通常是在个别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进行自发尝试;创新创业工作部门下发每学年的大学生大创新创业项目申报通知,并完成审核和立项;学术报告则多由科研工作部门来设计和通知;学生的学位论文又必然由学院安排内部指导教师进行短期指导而完成。所以,我国目前的应用型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明显存在两处空位:一是能做学生科研训练整合设计的“主导人”空位;二是能够引领学生做以实践为基础的应用型研究的“专业导师”空位。各个高校并未对这两个关键岗位做出思考和设计。指导力量、各种培养路径都各行其是,对于这些培养途径和方式之间是什么关系、各自具有什么特殊功能、都具有什么不可替代的特点、是否都具有对培养对象的普适性等关键性问题,都没有得到充分思考和有力回答。

3.培养者主体及其保障制度不明确。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引入国外本科生导师制以增强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效果。在前述的应用型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探索中,除淮海工学院提及科研导师培养制外,其余应用型高校均未明确提及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主体及其制度保障。这表明,目前应用型高校在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目标设计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较为薄弱。另外,从淮海工学院的经验介绍来看,作者并未对其具体做法和问题进行描述,而根据目前其他高等院校的实践,科研导师制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克服和解决的难题。例如:“人们对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视还未得以充分唤起,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氛围还未有效形成。如果在发展初期缺乏相应的物质或精神奖励,高校范围内又没有相应的本科生导师指导的风气与氛围,本科生导师制将难以达到最优效果”[13]“导师制的实施流于形式,……对导师角色的认识仍停留在过去,……我们对导师制精髓的理解与吸取不够”[14]“导师制生师比过大;本科生参与导师辅导的应付、教师参与本科辅导课的敷衍、行政部门对导师的考核只是象征性的。”[15]

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形式主动适应的过程中、在对当代大学生能力培养规格的积极探讨中,暴露出的典型发展问题。问题虽不单独指向应用型高校,但从我国高等教育学校的类型比例来看,以地方高校为主的应用型高校是面临这些问题的主体。因此,建立应用型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科研导师队伍以及做好相关制度保障,已是当务之急。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

基于“实践关照、探索未用”导向的科研能力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在以下两方面进行系统化建设:一是教学改革和科研实践两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路径的融通共建;二是尽快促进科研实践或科研训练从“自发之路”向“制度之路”过渡。

对于应用型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而言,教学改革路径是一条基础路径,包含课程改革、课堂改革、教与学的方法改革等诸多方面。这条路径对于本科生形成科研兴趣、意识、思维以及科研方法等基本认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学生的科研实践或科研训练提供了认知基础。然而,教学改革之路径对于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也具有一定的迟滞性影响,整个教学系统的改革是复杂的,并不能即时性地产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质效果。因此,它需要与科研实践或科研训练这条路径相辅相成,后者是当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一条较为迅捷的路径。

在应用型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建构中,科研实践或科研训练路径建设的关键是从自发之路向制度之路过渡。而制度之路是明确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建立起来的一种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有保障的“科研导师制”(图1)。

(一)明确培养任务和目标:实践问题的解释与解决

在科研导师制建设之初,高校首先要确定培养任务和目标。换言之,高校首先应该依据校情、学情和师资等实际因素确定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于大多数应用型高校而言,应该高度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二是明确引导学生以实践为导向进行科研,可以导师正在进行的教学研究议题、科学研究议题,或专业领域典型问题、实践教学环节遇见的现象和问题等作为切入点进行明确的基于实践的科研训练,在面临实践问题时寻求理论支撑,形成合理解释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三是通过专业实践平台和实践基地,科研导师与实践基地的相应指导者紧密联系,共同指导学生对实践的理解和诠释,形成一种以实践问题解释与解决能力为核心的双导师指导模式。

(二)明确培养者主体:科研导师的选择与动员

应用型高校需要明确选择培养者主体作为本科生科研导师,且依据具体情况而定。在当前的本科生导师制实践过程中,以指导本科生论文的所有导师为科研导师制的培养者主体不失为一种有利选择——既不会对学校师资队伍增加新的压力,又能够促使学生早日了解科研;既深化了学位论文选题层次,又增强了师生了解和沟通的效果。当然,在科研导师制实行之前,需要对所有参与教师进行培训,并以相应的制度做好激励和约束。

(三)明确“受益”方式及内涵:激励教师投入

在科研导师制实行之始,对于学生和导师都需要以鲜明导向就受益的方式和内涵进行先行沟通。这是尊重双方意愿原则的体现。对于学生,受益方式是加入导师带领的科研团队,进行科研知识、具体专业知识、实践知识等方面的更加直接和有方向的介入,是专业领域和科研领域入门的开始。这种受益的内涵,直接指向个人科研能力的增长和成熟。对于导师而言,他们并非只有付出,其受益方式和程度不亚于学生主体,主要指向科研助手、科研团队的组建,科研意识和科研指导能力的增强,以及科研成果的产出。这种受益的内涵则主要指向导师个人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增长。明确了这一点,可以有效地建立起科研导师制的激励机制。

(四)明确工作机制:灵活创新解难题

科研导师制应该遵循以下几项重要原则。其一,围绕导师科研兴趣、科研成果和科研方向进行相关训练内容的安排,有利于指导的深入、成果的产出以及指导者的积极参与等;其二,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在第一、第二学期,学生可以导师助手的身份开始接触导师的科研项目,让师生之间有一段了解过程,积淀选择基础;其三,“优导”与“普导”相结合,形成受指导学生小组的内部激励机制,先选择兴趣浓厚、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参与实践活动、成果产出的排头兵,以此增加学生们对科研实践的深入了解,从而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其四,借鉴“小先生制”做法,在科研導师指导的学生小组中,选择年级长一些、能力强一些的学生作为“科研小先生”,在导师接受新学生的下一轮指导中,帮助导师对新成员进行一些具体可为的科研引导。

(五)明确制度保障的“在建性”:意识保障

任何一种制度建设都需要一个以明确的目标为导向,并不断克服困难、总结经验以致调整和完善的过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已经十分明确,但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种路径和实践措施的制度建设而言,却是刚刚开始。这种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具有明显的“在建性”和探索性特征。这也是目前导致很多高校在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建设中屡屡受挫、热情不高的重要原因。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负责本科生教学的马克维卡创立了“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am),这一项目为美国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开创了先河[16]。此后,美国高校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并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相信在这半个世纪的摸索和建设过程中,同样出现过诸多问题。同理也可以相信,我国的应用型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实践,会在大量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涌现出关于经费支持与保障机制、师生比协调机制、激励机制建设、评价机制、研究成果管理与分配机制,以及与教学和课程体系的整合机制等方面的合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典型案例,并最终籍其推动我国应用型地方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机制的进步与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 _171904.html.

[2]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content_5365341.htm。

[3][4]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7.

[5]杨牧磊.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08(7):82.

[6]王广顺,陈小雷.论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培养途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6(6):95.

[7]曾方明.谈高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22.

[8]臧华.大学生科技创新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4):185-186.

[9]翟科峰.应用型高校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宿州学院学报,2011(5):113-114.

[10]张广渊等.应用科技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改革探讨[J].大学教育,2014(4):91-92.

[11]陈忻,麦培苗.应用型学科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化学学科为例[J].广东化工,2013(6):180-181.

[12]赵桂,张纪波.地方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探究——以淮海工学院为例[J]. 淮海工学院学报,2019(2):134-137.

[13]王辉,王卓然.牛津大学导师制发展探究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9):25.

[14]应跃兴,刘爱生.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嬗变及启示[J].浙江社会科学,2009(3):91.

[15]何其宗,蔡连玉. 本科生导师制: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J].高等教育研究,2012(1):78.

[16]高众,刘继安,陈健坤.卓越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构成要素及运行机制——基于美国高校实践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8(4):55.

(责任编辑:刘新才)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
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地方院校新办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大学英语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论析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CDIO的服务外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