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艰难困顿中追求卓越

2019-01-10 02:05郑辉
上海人大月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苏轼

郑辉

一提苏东坡,几乎无人不晓。知道他是诗人、词家。开口便是“大江东去” “不识庐山真面目”等千古名句。然而他的全貌是啥?带着几分好奇,近日读了林语堂先生的名作《苏东坡传》和王水照先生的《苏轼传》。透过书香,那位与我神交已久、总让人感觉笑眯眯的老人登时弹入眼帘。

苏轼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天资聪颖而才艺冠绝。在他六十六年生命中,留下了2700首诗,300阙词,还有政论、国策、小品等4800篇,蔚为大观100万言。他20岁通过殿试名震京城,在338位考中的学子中独占鳌头,整个北宋一时无二,以天才般的文学创造力与表现力保持40余年旺盛激情。比如,从诗作来说,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诗清新豪健,在朝野民间广为传诵;从词作來说,他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其词开豪放一派,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佳作连连不胜枚举;从散文创作来说,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极大推动了古代散文的发展与成熟,难怪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定是在读东坡文章;从书法创作来说,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苏黄米蔡”,其书风自成一派,列“宋四家”之首;从画作来说,其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并称“诗画本一律”,所创作的《潇湘竹石图》等为开创以竹石寄托精神情怀的文人画派奠定了理论基础;从学术成就来说,他将儒释道三家融会贯通,创立了自己的学说体系,是北宋“蜀学”的代表人物。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像这样“通吃”的卓绝之人,仅苏轼一人,可以是一座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峰!

苏轼给我的第二印象是:身处逆境而超然旷达。北宋后期政坛上最大的政治事件就是新旧两党之争:新党以王安石为首,主张推行新法富国强兵;旧党以司马光为首,主张保守维护既有秩序。东坡既反对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苟同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不曲意逢迎,在新旧两党间“都不讨好”,遭致像“过山车”式一贬再贬。一组数据足可印证:他36岁上书神宗,批朝政得失,迁怒王安石被贬杭州;39岁被贬密州;42岁被贬徐州;44岁受奸人谗言所害;因“乌台诗案”遭人构陷死里逃生之后,历经三次巨大贬谪,甚至还以六十一岁高龄被流放到海南岛。真可谓命途多舛、颠沛流离。他曾用两句诗形容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试想,经历这样的大起大落,会对人的心灵造成何等沉重打击!对此,他有过“人生如梦”的迷茫,“早生华发”的痛惜,“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伤悲。但是,他更多是以豁达平和的心态来面对世间百态。“一蓑烟雨任平生”说出了他的超俗,“春江水暖鸭先知”喻示了他的坦然,而“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合一”则道出了他的无我胸襟。他政治生涯的低谷带来的这些苦难厄运非但没有把他击垮打倒,反而以其无与伦比的才气,造就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黄州由此便成了他鸿篇巨制的诞生地。黄州赤壁,因他留下冠盖古今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这里,他的一幅《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从岭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他以年迈疲惫之躯,和儿子一起在草庐抄经不辍、教书育人,随后海南终于有了历史上第一位进士。

苏轼给我的第三印象是:家国情怀而造福桑梓。他以积极心态入世,践行着“修齐治平”的美好愿望。不管在朝廷在地方还是遭贬谪,他犹如政坛风暴中的海燕,是昏庸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谴责卑劣的政治手法,抨击官官相护的虐政,主张广开言路,纾解新政带来的疾苦,始终心系苍生,勤政爱民,担当善为,造福一方。赴徐州任知州月余,黄河暴涨,他带领全城军民驻堤防洪,在城墙上结庐值守,最终保全了徐州城,随后加固堤坝以防二次来袭,为地方长治久安作贡献。时隔15年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他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动用民工二十余万疏浚西湖,割水草清淤泥,将挖出的淤泥筑成纵贯西湖的长堤,这就是“苏堤”来历。尔后,他了解到浙江农民喜种菱角,下种前必须得除草。于是想出一个“妙法”,定了个“地方法规”:每年用很低的租金把沿岸的湖面出租给农民种菱角,用石头做一些宝塔在湖面上标出界线,两个宝塔之间的连线,只许沿岸的水面种,靠湖心的地方不许种。时隔900多年后的今天,还有3个小宝塔留在西湖,成就了久负盛名的西湖美景——三潭印月。此外,他上书某地太守痛斥当地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成立救儿会并每年捐出10缗钱,救助贫困的孕妇。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无情的政治虽感到苦恼,但报国立功的信念,即便到了不惑之年,依然炽烈。他调任山东密州知州,在一次出猎活动中,留下了“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词章,表达了为国杀敌的强烈愿望。可见,东坡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换言之,他的为民之心,就像他的文采一样熠熠生辉:只要由他管辖,就有一方百姓的安宁快乐;只要有他在场,就会以他的幽默带来一隅欢声笑语!

苏轼给我的第四印象是:不喜不悲而充满情趣。他了解世界却从不世故,他看透世间却不失本心。特别善于发现并创造生活趣味,巧妙地将高雅情趣与世俗生活调拌融合。所以苏轼在世人与后人眼中,永远都是一个雅俗共赏的知识分子,以他对生活的理解与感受,赋予枯燥生活以鲜活有趣的喜感,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提升并改善生活。无论在哪个时代,真诚、善良、崇高等品质似乎都难逃被黑暗、丑恶摧残或吞没的厄运,但是在苏东坡苦难悲催的人生际遇中,以其智慧、仁爱与伟大的悲悯,为我们留下了他灵魂的欢欣和心智的畅爽,留下了烛照后世、不可磨灭的财富。他在海南食粮不继,与儿子“相对如两苦行僧”,却在杂记中意兴盎然地记载“食阳光止饿”的办法。他在黄州躬耕陇亩,为衣食用度精打细算,俨如一个地道农民,以赤子般的心灵活在世间。他自己制墨、酿酒、采药、造屋,充分利用每一天,以天真无邪的质朴投入到每个细微瞬间,每一次角色转换,每一次生活变迁,他都做得心安理得。他在困厄中顿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寄寓着不喜不悲、胜败两忘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他身上没有“文人相轻”的酸腐,只有温暖和煦的阳光味道。在他眼里,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他心底,一涓宽容之泉早就将政敌带给他的不愉快抛却脑后,请看王安石与他主动交好便是明证。因为知爱,因为懂爱,更因为有爱,他成为古今士大夫中最有人情味的一个具有现代思想的古人。他的气质,有儒家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者无惧,有道家任真自然、游目骋怀的顺应天道,还有佛家“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悠然自得。他是个“上可陪玉帝老儿,下可陪黎民百姓”的开心果,他的朋友遍天下,快乐不离身,任何人在他那里都可得到温润关怀。

总之,苏东坡给我留下了至深且巨的印象。是他,让我们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依然能感受到一丝舒朗的和风吹拂;是他,让我们再回首,咀嚼品咂那段美的历程。转念一想,东坡先生的道德情操和卓绝才识,不正契合于习近平当下所倡导的“忠诚干净担当”的精神品格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不错,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惟有砥砺前行,才能不负韶华。复兴伟业长征路上,难免崎岖不平甚至沟壑纵横,我们正风雨兼程爬坡过坎。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一定有我!这难道不是一种历练,一种体验,一种快意人生么?

(作者单位: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办公室)

猜你喜欢
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题西林壁
苏轼错改菊花诗
但愿人长久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愚钝读书法
苏轼愚钝读书法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