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保健品市场正在显著增长!”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去年5月的一篇报道认为,德国的健康经济产业近年来强劲增长,发展势头甚至现在比德国经济的招牌产业——汽车工业还要猛。德国商品测评基金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几乎1/3的德国人认为传统的饮食不能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膳食营养,而需要服用保健品来保证身体的需要。
尽管德国保健品产业发展迅速,但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相比拜耳、默克这样的医药企业巨头,德国并没有所谓的“保健品帝国”——大多数保健品企业为中小型企业。全球领先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供应商IQVIA的一份报告显示,德国保健品市场高度分散,排名前20位的制造商只占销售总额的51%。一些有百年历史的保健品企业,员工人数只有三四百人。
目前,德国保健品主要有三种销售方式:一是大型日用品商店,尤其是两大日用品连锁店DM和Rossmann;二是药店;三是网店。在柏林的一家DM分店,正在购物的柏林工业大学学生克劳斯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因为喜欢健身,所以他常会来店里买一些保健品片剂,补充一下营养。退休老师约翰娜买了智能体温计和一些维生素,她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按照医生的建议买的。如果身体没有问题,我平时不会特意买保健品。”DM分店的经理贝恩德对记者表示,店里的数百种保健品都是严格筛选后才上柜的,为保证质量,所售1/3的保健品是自有品牌,其最大特点就是物美价廉。
《环球时报》记者走进住处附近的一家药店,询问药剂师彼得斯博士超市和药店出售的保健品有什么区别。他表示,前者销售的保健品属于食品类,按照《德国食品及消费品法》规定,食品广告不能写有“医疗作用”的内容。而药店出售的保健品可以被列为药品也可以被列为食品,因此在一些产品的包装上写有“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或控制胆固醇”等字样。彼得斯说,有药物作用的保健品的审查会更加严格,按照德国和欧盟的审批要求,要通过相关临床试验,拿出权威的科学数据。
在德国,如果名人在给保健品做广告时夸大其词会受到严惩。2013年,DHU制药公司就因请女演员乌苏拉·卡尔文代言钙片等保健品被德国反不正当竞争保护中心告上法庭。卡尔文在电视广告中夸其代言的产品对自己生活如何有影响,并极力向消费者推销。反不正当竞争保护中心认为,此举违反《医疗广告法》和欧盟的“名人不能鼓励消费者购买某种药品”相关指令。DHU制药公司所在地的法院判其立即停播明星代言的广告。
柏林医疗法律专家维海恩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名人代言保健品广告必须有事实依据,拿出自己确实受益于该产品的证据。除反不正当竞争保护中心,德国消费者保护组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也对保健品市场进行监督。消费者保护组织旗下的“食品观察”每年还会评出“最欺骗人的保健品”。
德国人喜欢调查评比保健品。德国电视二台2017年5月的调查结论是:同一种类保健品,价格较贵的与较便宜的效果相差并不大。德国质量认证机构商品测评基金会也会定时对各种保健品进行比较,该机构曾抽测市面上常见的维生素果汁产品,结果显示,很多生产厂家夸大了维生素含量。
“吃太多的保健品可能是有害的!”德国联邦政府官方网站2018年1月26日破天荒地以此为题发文警告。文章呼吁,消费者不要盲目选择保健品。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给出的结论是:如果消费者“过度消费”保健品,有可能带来副作用。药剂师彼得斯博士说,保健品的服用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决定,应该先咨询自己的医生,对身体进行全面了解,然后再作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