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徐正江
在新课程教育的背景下,高三地理复习呈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既能让学生快速掌握地理知识,又能全面提升地理的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呢?分层分组渐进教学模式,即根据不同学生制定适当的目标,充分考虑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设计渐进、系统的教学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作用,积极参与,使学生在互相促进中迅速提高的教学方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高考复习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者。在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只有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分层分组教学才能更好地得以实施,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精心准备一套综合测试题,来检测所教学生的综合能力,再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了解学生,因为在一个班级里,学生的地理成绩、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都会存在着显著差异。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地理基础、学习能力、读图能力、学习态度、语言组织能力等进行全方位思考,按高考课标所要求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的教学要求将学生按1∶2∶1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竞赛组),在校平均成绩在75~100分之间的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好,接受新知识快,学习提升空间大,勤于思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B层次(提高组),在校平均成绩在50~75分之间的学生,地理基础较好,学习能力一般,但踏实肯学,具有上进心的中等生;C层次(基础组),平均分数低于50分的学生、地理基础差、行为习惯较差、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分层时要注意方法,不能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也要让他们乐于接受自己所处的位置。分层之前,教师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白教学进度,只是教学的目标和知识的难度有所区别,这不是人格的分层,而是暂时学习个体差异的分层,是为了今后更好地提升。教师通过学生和家长的问卷调查、师生交流、老师与家长交流,对班级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划分。分层不是固定的,要实施灵活的变更,每半年进行一次大的调整,调整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和倒退。
因为学生在各个班级内进行了详细的分组分层,所以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根据每个班级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备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支配课堂教学的主线,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向导,如何把教学目标合理划分梯度,如何把复习内容合理分割、分化,如何把教学难点分解,重点突出,备出一节节优质课,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面前的一道巨大难题,教师必须全力以赴。
课程标准对每一部分教学内容都有具体的要求和说明,如果把教学目标实行齐步走模式,那么竞赛组的学生则觉得没有挑战性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基础组的学生则可能因为难度太大而受挫。教师在研究高考地理考点和考题特点的前提下,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共同目标和不同层次的目标,共同目标是紧扣本节课高考考点和考题特点,是所有层次的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复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最优化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教学。A类:改进目标,需要整合和总结基础知识,注重知识迁移和相互联系,对教材进行适当拓展,注重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答题技巧的培养。B类:是发展目标,重基础,强化重点知识详细讲解,根据教学标准,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过程。C类:是基本目标,注重基础,强化基础,低起点,多重复,查漏补缺,多引导,常反馈,注重地理学习兴趣培养。
如在高三复习“河流流量曲线特征”时,共同的目标是:了解河流水文特点;了解河流的水系特征;掌握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的读图技巧;从图表上分析流量过程曲线及原因。层次目标则是:基础组的成员要求能够说出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提高组的成员则需要掌握河流流量的过程曲线图的判读;竞赛组则要求能分析河流过程曲线,并能说明原因、理由。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课堂提问是最基本的师生互动环节,也是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启发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根据教材、教法、不同学生的层次差异,提出好的问题呢?首先,在提出问题前,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研究高考课程标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不断给学生设置巧妙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在不断思考中收获知识。其次,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才能解答,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有计划、有目标地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急于解决问题的愿望。最后,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应注意每个学生参与度,不应该冷落任何一个学生,最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参与教学的快乐。竞赛组学生回答综合分析与评价、图形复杂、逻辑性强、灵活性强的问题,简单一些问题让其他组回答。以“气候专题”复习课为例,要求基础组学生讲解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提高组学生分析气候类型地带性分布的成因,而对非地带性分布的气候类型相关问题的分析及气候的相关拓展问题,由竞赛组的去完成。
对高三地理复习教学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和提高来说,作业布置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作业连接了教师与学生二者的思维,同样也是学生知识和技能深化与发展的渠道,是对课堂的反馈,也是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也正如此,需要教师进行作业分层布置的研究,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教师既要体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也要顾及各个层次小组同学的实际水平,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激发学习地理的欲望。
根据具体情况,把作业分为三类:基础类题+提高类题+扩展类题。教师要求基础组学生完成基础类题,可尝试挑战提高类试题;提高组的学生必须完成基本题+提高题部分,试着挑战拓展题;竞赛组学生则要完成所有教师设计的问题,既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探究的机会,又保护基础组和提高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础题主要目的是巩固基础;提高题,即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灵活驾驭变化的题型;扩展类题主要是应用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自己作业同时,尽可能完成更高层次的作业。如果能四次完成较高级别的题目,你就可以进入高一层的组。相反,自己的学习任务不能高质量地完成,且达到四次,就会降到下一组。这种调整使学生有一定的压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可以提倡A层的学生帮助C层的同学,也可以在分层的基础上再进行分组,让学生自主地交流、讨论,激发灵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各自的学习潜能,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做好课后辅导分层,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爱,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后辅导是对学生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以及巩固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再好,大部分课堂时间是在照顾中等层次的学生,对于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单独辅导,给基础组的学生强化基础知识,督促他们积极跟上大家的步伐,给竞赛组的学生增加一些试题拓展讲座,拓宽他们知识的视野,在班上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具体制定如下:
1.定时间。
对共同性问题,一般放在自习课上,集中答疑,处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个别问题应该放在课后,随时解答。
2.定内容。
所定内容必须是所辅导学生能接受的,辅导后能理解的内容,也是在平时做题时易出错的问题。
3.定辅导对象。
主要安排在课余时间,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对于成绩好的同学注重点拨,增强理解力;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多鼓励,适当地降低问题的难度。同时提倡小组之间在放学后通过网络相互辅导,竞赛组辅导提高组,提高组辅导基础组,建立一对一辅导机制,这样就会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