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凸显目标 把准教学点—小学阅读教学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探索

2019-01-10 11:30俞霞芳
名师在线 2019年23期
关键词:文体词语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中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课程性质”部分这样表述,“语文是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其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叶圣陶先生在《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一文中说:“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语用,是语文教学的“本然”,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专属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凸显“语用”这一目标,把准“语用”教学点,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呢?

一、捕捉具有语文特点的“语用”点,语香四溢

在一篇课文中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

(一)关注具有明显特征或代表性的语句,使之成为语言的样板

在小学课本中,有的课文让人感觉诗情画意,有的课文让人感觉语势强烈,有的课文令人热泪盈眶……究其原因是语言文字表达的方式不同。有些语言特征明显,全文出现众多四字词语,读来凝练、上口,如《秦兵马俑》;有些语言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特别能激起情感,如《安塞腰鼓》……这些有着显著特征的语言,就可以成为“语用”教学点。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槐乡五月》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其很多语句有明显特征。例如,写花的语句:“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如……”,两个叠词短语,读来朗朗上口,三个比喻,不同的比喻词“似、像、如”富有变化,由远及近呈现出槐花的多姿。再如,“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短短的话语,竟含有四个带“香”字的词语,读起来仿佛香气就在美丽的语言中自然散发开来。这些特征明显的句子,错落有致,奏感明快,有着浓浓的意境美。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聚焦这些有特征的语句,并把它们作为“语用”点,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感受其特征,同时背诵积累,为学生后续的语言表达提供样板。

(二)挖掘文本隐性之处,得意又得言

而有些课文,有特征的语言并不像上面那些课文那么明显,如果教师不关注,学生就更不会去关注,往往会忽略它们的功能。所以,教师应挖掘文本隐性之处,从而把握这些有价值的“语用”教学点。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文,将人人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这样一个主题寓于一个动人的故事中,读来感人至深,意味无穷。文中,爸爸和汤姆一共有五句对话,四句有提示语,一句没有。在四句有提示语的对话中,三句提示语在前,一句在后。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研读提示语,让学生发现提示语的位置可以变化,提示语提示着说话人的语气、心情、动作等。然后就地取材,教师可以就没有提示语的那句,组织学生来模仿书写,如爸爸说:“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或“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通过这一实践运用过程,学生对提示语的作用与书写有了一定的了解,得意又得言。

一些有慧眼的教师,会让明摆着的“隐形处”成为“语用”教学点。薛法根老师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在《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文中有一段描写汤姆钓大鲈鱼的段落,薛老师首先把词语组块:“套上鱼钩、甩起鱼竿……”引导学生快速记忆;其次用这几组词语,让学生说一说“我”是怎样钓鱼的,置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最后指导学生写一件事情,一定要写清楚动作,还要有周围的变化以及自己的心情,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学生经历了原初语境——生活语境——新的文本语境的转化过程后,其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研制文本所独有的“语用”点,匠心独运

文本“独有”是一个相对概念,指的是这个文本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特征或代表性。作者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可以成为我们研制文本独有“语用”点的方向。

(一)这个文本作为教学材料,让学生获得什么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莫高窟》一文向大家介绍了千佛洞、壁画和藏经洞,让我们感受到了莫高窟的恢宏壮丽以及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那么此文作为教学材料,可以让学生获得什么呢?它有哪些独有的“语用”点呢?通过研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课文遣词之精,其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来描写“彩塑、壁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这些词语的运用,即其表现出了彩塑和飞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特点,从而达到积累运用它们的效果。再读,我们发现课文三个重点段落构段方式都是“总分总”的结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探究这一典型写法,如2、3两个自然段结构一模一样:开头总领—整体概述—典型描写—抒发感受。最后,我们发现课文中还有大量的排比句,聚焦2、3两个自然段中的三处排比句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内容不同、表达不同,第一处用了“有……的……”,第二处用了“有……的”,第三处是“有的……”;描写角度不同,第一处描写彩塑是静态描写,第三处描写飞天是从动态角度来进行的。

通过把握《莫高窟》一文这些独有的“语用”点,学生在探究语言奥妙的过程中发现了语言的形式,以及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关系等,收获颇多。

(二)带着学生在课文独特处徘徊,提升教学效果

即便文本独有的“语用”点找到了,如在教学中不加以延展,学生没有实践过程,也会收效甚微。例如,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中描写谈迁重书《国榷》时,运用了一串四字词语。这些四字词语凝练简洁,高度表现了谈迁有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些四字词语作为“语用”教学点,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在此处“驻足欣赏”呢?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这些句子;其次,让学生通过这些句子想到的内容书写下来;之后询问学生:“这么细腻的画面为什么不写进文中?”让学生体会四字词语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凝练简洁,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把握文本独有的“语用”点,延伸了运用语言、关注表达方式的学习过程,不仅让学生亲历谈迁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而且让其感悟到了四字词语在表达上的特点,这样的学习聚焦“语用”,指向学生后续的“语用”。

三、活用能在新语境中迁移运用的“语用”点,授之以渔

语文教学,需把准有利于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的“语用”点,这里强调的是能举一反三,能将在本文学习到的读与写的知识、策略和技能迁移到其他文本,其他语境之中。

(一)同一文本,同一方法,学以致用

同一文本指的是在同一篇课文中;同一方法指的是把准文本中的“语用”点,而且这一“语用”点可以迁移到本文的其他地方,并加以融会贯通地学习。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天鹅的故事》一文重点描写了老天鹅勇敢破冰,概述了众天鹅齐心破冰,是一篇典型的点面结合描写的文章。在教学时,教师首先把准“描写老天鹅破冰”的“语用”点,理出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其次把准“众天鹅破冰” 的“语用”点,出示众天鹅破冰的课文插图,配上旋律高亢的音乐,给予学生想象画面的时间;之后让学生用上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具体书写众天鹅破冰的情景,并在交流过程中,通过以评促写的方法,感受此方法的妙处;最后回归课文,让学生思考:这么生动细腻的众天鹅破冰情景,作者为什么不把它写在文中。学生讨论后得出:这就是文本选材上的详略得当、写法上点面结合的具体体现。

通过把握同一文本,同一方法,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这一“语用”点,学生不仅在迁移中得以学习,而且在回归文本的过程中,感悟了文本选材表达的特色。

(二)辨识文体,上升为“类概念”

文体,即文本体裁,明确文体,有利于把握文本的“语用”点。科学童话就是一种文体。三年级的学生可以学习科学童话,因为他们已经有一、二年级的基础,文本内容的感知也不是问题了,教师应将感悟此类文本表达特点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航天飞机》一文时,教师把课文中介绍的科学知识写成了一段很严谨简短的话语,让学生朗读比照着感受语言。通过对比,依托具体的文本,学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读到了科学童话表达上的特色,感悟了科学童话的文体特征,也为初次创编童话故事奠定了基础。

辨识文体,上升为“类概念”,即可以迁移、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依据文本提示来解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则,阅读思维应呈现文体思维,因此,教不同的文体就是教不同的“阅读思维”。三年级学生在此前接触的课文或课外书要数童话类居多,于是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小露珠》一文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渗透一点童话故事这一文体知识:“小朋友,故事中有哪些角色?”“小露珠、小蝴蝶、小青蛙、小蟋蟀”大多都有个“小”字,给我们什么感受?(可爱)。故事中的语言也很美,读读文中的比喻句,读读描写植物们的很多拟人句。这样语言优美、充满想象的故事是作家专门写给小朋友看的,所以叫它“童话故事”。例如,神话传说也是三年级小朋友接触较多的文体,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日月潭的传说》一文时,教师同样可以渗透这一文体特点,如“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可以告诉学生,传说一般都是这样开头的。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复述课文的同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传说就是以它丰富的幻想,赋予主角奇异的本领,表达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其伴随人类的成长历程经久不衰。这样的辨识文体,我们就可以归纳为阅读同类文章的基本图式,并可以迁移到对其他文章的阅读理解中。

教师通过基于“类”的特点指导“类”的阅读思维与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温故”中“知新”,让学生的阅读力、研读力、表达力等学力得以提升。

如果把文本的语言比作原始资本的话,那么言语的应用就是为了使言语“增值”。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始终把握语文本体性特征,凸显“语用”这一目标,把准“语用”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能力,让言语“增值”,从而不断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文体词语文本
容易混淆的词语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论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途径
找词语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一枚词语一门静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