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首届中国-东盟传媒与新闻传播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9-01-10 08:16罗书瑾
文化与传播 2019年5期
关键词:华文东盟国家学院

易 文 罗书瑾

2019年是中国-东盟媒体交流年。“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根基,中国、东盟国家间的政治、文化都具有较大的差异,要做到民心相通,新闻传播所具有的信息互通互联的作用不可忽视。

为进一步增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传媒与新闻传播院系的了解与友谊,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服务国家发展和区域合作,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广西大学“东盟传媒暨中国-东盟区域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2019(首届)中国-东盟传媒与新闻传播教育国际研讨会暨中国-东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来自菲律宾、老挝、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8个东盟国家的14位新闻传播院系的院长(系主任)与广西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和云南大学等高校的30余位专家齐聚一堂,分享研究成果,共同探讨互联网形势下各国新闻教育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围绕“中国-东盟传媒·新闻传播教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主题,与会中外专家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一、东盟各国新闻传媒及新闻传播教育现状

在本次论坛上,各国嘉宾介绍了本国新闻教育发展的情况,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下新闻媒体及新闻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不仅给中国的参会者带来了东盟新闻教育的最新的信息,也增进了东盟各国新闻院系间相互的了解。

印度尼西亚加札马达大学社会和政治科学学院东盟研究中心研究员普特里·林把瓦提(Putri Rakhmadhani Nur Rimbawati)在《为什么要当记者?——印尼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中的文化鸿沟反思》中介绍了印尼国内媒体管制情况以及媒体集团背后的力量博弈,介绍了在种种困难条件下印尼记者的处境、职责和使命,并提出在新闻传播教育方面需要不断的加强联合培养、开展跨国学位课程和多国联合科研项目等国际合作。

越南胡志明国家行政政治学院新闻与宣传学院副校长梅德玉(Mai Duc Ngoc)在《越南媒体人力资源的市场潜力与教育趋势》中简要的介绍了越南新闻教育的发展历史与改革历史,指出如今越南的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存在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学校课程学习获得相关学位,另一种则是通过短期的技能培训提高新闻专业技能。但由于教师、课程安排、教学设备、入学毕业标准等多方面的原因,两种培养模式皆难兼顾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因此他提出应加强新闻机构与学校之间的协调,帮助学生更好的将理论用于实践;越南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新闻与宣传学院国际合作部副主任、新闻与宣传学院信息网编辑委员会委员阮氏秋红则以《全球化背景下越南新闻传媒的发展》为题指出越南媒介技术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得了可喜的发展,但存在越南国内部分媒体从业者政治立场不坚定、业务水平不熟练等问题,同时也面临着西方媒体的竞争与挑战。

文莱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主任、亚洲研究院主任云昌耀(Hoon Chang Yau)以《文莱的媒介景观》为题,对目前文莱媒体发展的状况和特点进行了介绍。他在发言中指出,文莱的网络覆盖率非常高,在全球名列前茅,但这并非意味着文莱的媒介技术发达,相对于另外的东盟国家如菲律宾,或者其他亚洲国家如印度等,文莱的媒介开放程度依旧是较低的。

菲律宾大学大众传播学院院长阿曼达·瓦莱乔·圣地亚哥(Arminda Vallejo Santiago)分享了自己的跨国学习的经验,指出国际间教师交换教学会为学生打开新的视野;泰国清迈大学大众传播学院院长提拉怕·万纳鲁勐(Terapatt Vannaruemol)介绍了清迈大学新闻教育的历史并且指出了如今其所在学部正在发生的学位制度的变化,同时,他们在缅甸、孟买开设新闻工作者培训工作坊,取得了较好成果。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教授郝晓鸣(Hao Xiaoming)分享了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得以取得显赫声誉的经验,希望能为更多亚洲传播学院提高其国际声誉提供借鉴。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创意产业学院中文媒体新闻系教师王振文介绍了新媒体的发展为马来西亚民主政治所带来的影响。他认为,web 2.0新媒介有助于增进大学生的政治知识及政治关注,但自我保护心理、自我效能感低加上外部阻力施压,又导致大学生缺乏参与线上讨论的主动性及参与公民运动的行动力,显示出新媒介对大学生的线上政治参与的影响正向却有限。

广西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院罗德斌介绍了中国—东盟国家新媒体使用与分布情况,他指出国内以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为主要平台开设了中国—东盟主题的传播,借助这些新媒体平台,中国、东盟国家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再局限于政府与专业媒介机构,非官方力量或者个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用户主要还是集中在中国国内和海外华人群体,东南亚地区覆盖面上仍不及Facebook, Twitter等新媒体平台。

二、互联网时代下中国-东盟各国新闻教育的转型与应对

随着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媒体的融合已经成为现实,对原有的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为行业培养出适应新形势的新闻传播人才是中国与东盟各国新闻传播教育共同面临的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院长张昆教授做了题为《新时代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思考》的发言,他指出在信息化全球化和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下,新闻传播院校学科建设应该审时度势、精准定位,在时代潮流中通过不断的交流对比找到自身独特的优势与强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打造出专业优势。

广西大学东盟传媒与中国—东盟区域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易文教授在大会主旨报告《本土化·融媒化·国际化:中国-东盟新闻教育理念的共同取向》中指出,本土化、融媒化、国际化是中国—东盟新闻传播教育理念的共同取向。中国及东盟各国应立足本土,努力建设起与本国情况相适应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在意识上、内容上、模式和方法上适应媒介技术的发展,同时借鉴和学习他国的先进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传播能力、能够在国际新闻舆论领域把握话语权的新闻传播人才。

老挝信息文化旅游部新闻培训中心主任、大众传媒文化旅游研究所所长Vilaythong Sixanonh(维莱通·西萨农)分享了老挝新闻业的情况。他指出新媒体在老挝发展迅速,如何培养记者使用新媒体的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如此,老挝媒体和新闻业才跟上这种时代的变化。

在新闻传播教育的国际化方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李双龙教授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新闻传播人才路径》为题,介绍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通过设立“丝绸之路”奖学金项目促进学生关注国际动向、刺激学生加强国际研究等方法,培养国际化视野新闻传播人才,并期待与东盟各国新闻教育的合作能进一步加强。

暨南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晋生教授在《以合作通融提升中国-东盟国家高校新闻传播教学研究水平》介绍了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国际合作方面的做法,并提出在“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希望与东盟各国新闻院系,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不断交流,丰富形式,提升双方在高层次学术交流、课题研究、学生互派培养等领域的合作水平。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大众传播系和云南大学近年来在国际交流方面成效显著,马来西亚大学系主任Cynyhia Lau Pui-Shan(刘佩珊)认为,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合作不仅仅只停留在学生、项目的交换合作上,更应该是教师教学、课程设计等方面的深入联合,如在他们学校的大众传媒系下设了中文媒体学部,聘请中方教师教学,与美国克拉威尔学校进行远程通讯的课程合作等;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单晓红教授在主旨发言《面向南亚东南亚新闻传播教育国际化探索》中介绍了云南大学面向南亚、东南亚新闻传播教育国际化的情况和经验,如依据云南的地理优势吸收南亚、东南亚的留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如适当的开展南亚、东南亚小语种教学;根据国际动向的实际需要开展专题教学等。给与会者带来了很好的启发。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南亚华文媒体的新变化

东南亚是海外华文媒体的发源地, 也是最重要的海外华文传媒中心。二战结束后,由于一些东南亚国家国内的局势动荡和政策多变, 许多华文报刊的发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和“构建命运共同体”倡议下华文报刊散发出新的生命力。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导、厦门理工学院副校长赵振祥教授在《历史、现状与未来——菲律宾华文报刊在“海丝之路”建设中的角色重构》中指出,在中国“软实力”的传播中,华文报刊居功至伟。他认为,今后菲律宾华文报如何转型才能在“海丝之路”之路建设中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广西大学文学院教授黄海云与梧州学院教师谢奋分别以《二战后泰国华文报的发展及前景研究》和《柬埔寨华文媒体的场域因素》为题,介绍了华文媒体在泰国、柬埔寨的发展状况。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邢永川副教授在《“一带一路”背景下 东盟国家华侨华人谱牒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几个问题》的发言中,从跨文化传播角度分析华人谱牒文化在东南亚华的传播历史和独特叙事特征,指出“一带一路”背景下东盟国家华侨华人谱牒跨文化的传播价值。广西外国语学院教师覃健与徐薇婷则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泰国华人社区信仰研究》为题,以泰国南部勿洞市“广西村”华人社区为例,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分析当地广西华人社区70多年来与当地伊斯兰信仰群体和平相处,从而形成了包容而开放的移民社区的模式。

四、中国—东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达成了共识

分论坛讨论结束后,“2019(首届)中国—东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紧接着举行。来自8个东盟国家新闻院系的负责人和国内几所新闻院校的院长们就如何在学术研究、师生互访、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院校合作交换看法,并形成了以下共识:各国应在相互尊重他国的国家制度、文化传统和媒体观念的前提下,思考亚洲传播的现实本质;理解并解释亚洲新闻传播存在的对立与争议,探索亚洲新闻传播的对立、统一,找到各国可以普遍认同的亚洲传播价值观,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与亚洲视野与亚洲文化相结合、贯通。

本次研讨会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为中国—东盟新闻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搭建起了一个良好平台,加强了中国—东盟国家间在传媒及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相互了解,对今后中国—东盟各国新闻传播院校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华文东盟国家学院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义不容辞,争为华文教育的“播种人”——连线常州外派华文教师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俄将加强同东盟国家军事合作
西行学院
东盟两次危机全靠中国伸援手
杭州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