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数民族民间信仰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实效融合
——以黔南地区为例

2019-01-10 08:16
文化与传播 2019年5期
关键词:信仰民间民族

张 龙

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文化在历史上曾具有独特的功能,起到凝聚族群凝聚力、维持社会秩序等作用。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少数民族民间信仰文化也发生了变迁,这种变迁融合了许多现代因素,也出现了一些理念方面的冲突。如何在现代价值构建过程中兼顾传承与创新,让其融合更有实效性,本文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区(简称“黔南地区”)的调研加以探讨。

一、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冲突

以往,民间信仰在学术界被归入民俗学范畴,近年来多被归入非制度型宗教。民间信仰中蕴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这是值得探讨的一个方面。民间信仰中的“巫术”就含有一定的阴阳理论。无论中医还是少数民族的苗医、瑶医、布依医等,阴阳理论都是治疗疾病的一个原理。

民间信仰中的自然崇拜也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道理。祖先崇拜带有自然万物中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传承。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都带有社会秩序维护的内涵。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看,民间信仰的长期存在和受众的广泛性都表明:民间信仰是中国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民间信仰自身又带有多样化的宗教色彩,虽然它不具有制度型宗教的一些特点,但它与政府和民间有着相应的联结关系。历朝历代,许多民间信仰的推动力量往往是地方政府,而民间成为这种推动力量的附从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恢复,广大乡村出现宗教信仰复兴的现象。各种宗教势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深刻影响着当代民众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稳定。

从学术价值来看,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作为一种传统习俗,民间信仰与现代化的需要相适应往往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为此,学术界需要探讨在现代化进程中民间信仰的现状及其存在或发展的实际意义。民间信仰崇拜的对象种类繁杂,其组织形式也是松散无序,崇拜的功利性很强。不可否认的是,许多民间信仰的主持者或实施者的行为都同金钱等利益挂钩。在民间信仰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抱有不良用心的群体或个人借助民间信仰开展种种不法行为,如打着神鬼旗号,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骗财骗色,是值得我们警惕的。这些欺诈违法现象存在监管困难的问题,是学术界与司法界需要探讨的方面。此外,学术研究不可避免的还要分析民间信仰糟粕的一面。

民间信仰的研究除体现在学术价值外,也有着一定的实用价值。黔南地区在历史上发展缓慢,人们在面对自然时需要一种解释。民间信仰迎合了人们这种需求,且在发展过程中延伸到多个方面。在心理上,它能在人无依靠的情况下,给予个体一定的心理安慰;从社会控制角度来看,在国家法律未能完全获得村寨认同的情况下,民间信仰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物质文化上,它有助于商品的经销。最典型的就是民间一些传统的手工艺人生产的与民间信仰仪式或活动有关的商品,满足了当地民族一定群体的需要。但是由于新时代的变化、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接触增多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传统技艺生产的商品,无论从劳动生产率,还是受众对商品的审美需求上来看,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这也造成了许多民族手工艺人传统技艺带来的经济效益日益降低,传承继承人难以寻觅。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与汉族民间信仰有所不同,由于产生地域不同、族群不同,其民间信仰的表现也呈现出自身的特殊性。例如,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的从业者少有借用民间信仰活动谋求发财的。而且,少数民族群体的民间信仰有很多内容具有丰富的表演性。

二、进取之心与守旧之心的价值博弈

民间信仰能解决心灵的疑惑,纯洁内心世界,这是精神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民间信仰对万物的认可有助于保护环境;对祖先崇拜有助于维持建设人伦常情;神灵崇拜有助于对世界保持敬畏,维护和平安宁,抵制违法犯罪;图腾崇拜有助于凝聚民族集体。以上这些,都是其进步价值的一面。

文化相对论学者认为:不同的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在人类文明史上都起到了促进人类进步的作用。但是从不同社会发展的情况来看,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造力,即马克思主义所说的生产力的进步决定了社会的进步。而生产力取决于科技文化的进步,科技文化的获得更多来源于教育,来源于一个民族的个体和群体对知识的追逐。

黔南地区贫困村寨具有共同的特点:过于崇尚自然,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安于现状,不上进。比如瑶族中的白裤瑶群体,男人热衷养鸟、玩陀螺,当他们以此作为生活中的主要意义,就会痴迷其中,导致他们学习文化知识、服务家庭主业的意识淡薄。在调研中,可以发现,民间信仰依旧浓厚的村寨其教育观念、教育水平都有待大力提升。首先,在观念上,孩童读书上进的欲望不强烈,这同父母的观念也有关。许多村寨的村民对待孩子教育的态度是,“孩子能好好读书是好事,如果不愿意读书也无所谓,也可以早些辍学外出务工”。抱有这种心态的村民很多。经历了外出务工,见识了外面世界的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让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但其工作的性质导致他们对子女教育的欠缺,这又使他们的子女陷入新一轮的循环。其次,教育水平不高,这同当地教育条件、师资力量有关。同发达地区相比,黔南地区在国家教育资源的分配、优质教师的配备等方面还处于不平等状态。如何通过更好的网络教育、交换师资扶持教育来改变当前这种情况,是值得探讨的一个方面。

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一个群体的文化只是强调享乐主义、安守太平的生活,不努力追求科技知识,如何能承担民族进步的责任呢?文化在特定条件下是没有优劣之分,但在生产力发展上的对比,却是有明显的优劣之分。民间信仰的特定从业者也是一定范围内社会秩序的塑造者,他们在维护当地社会环境上有着一定的社会价值。从时代的发展来看,他们在活动的内容中增加对教育、对求知的价值认知,将有助于一个社会更好地发展,展现出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价值。

三、传统理念与现代制度的纠结

民间信仰的许多理念与当前社会需要的现代制度发生着冲突。最典型的即是承载着祖先崇拜的丧葬活动与国家的殡葬法规发生的冲突。

中国社会是一个长期承载着儒家思想的社会,儒家学说讲究厚葬,这种思想可以上溯到奴隶制的商周时期。孔子一向讲究“仁、礼”,主张守孝三年。虽然孔子不主张厚葬,崇尚精神性的悼念,但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厚葬之风。由于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长期在思想上对儒家学说的主导,各民族群体也大都沿袭了这种思想。现代社会承平日久,人口繁衍增生,土地资源日益匮乏,传统的土葬习俗同现代社会的要求发生了明显的纠结。古代沿袭了数千年的土葬为什么并未形成社会的困扰呢?我们知道战争和灾荒是影响人口数量和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历朝历代在战争和灾荒后,幸存者或迁移或重新获得土地,原土地上的墓葬由于同其关联不大,大都被推平重新耕种。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战争和灾荒未能影响到我们的国家,人口大量增长,丧葬数量也越来越多,原有的土地资源必将越来越少。仅仅是黔南地区,在不同的山头都能看到一定数量的坟头。青山还是青山,不过不是风景的青山,而是墓葬的青山。

春秋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提倡节葬,他认为,厚葬久丧“非孝子之事,非圣王之道”,于国于家皆百害而无一利,只有节葬才能施政。可见丧葬习俗不只是民之大事,也是国之大事。殡葬的礼仪和习俗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而变化。世界各国民族众多,殡葬习俗纷繁庞杂。历史上,我国各民族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野葬、崖葬、保存干尸等多种葬法,火葬在历史上曾受封建统治者禁止。国外,古希腊罗马时期实行过火葬,中世纪时盛行土葬,到文艺复兴后火葬重又复兴,19世纪欧洲推行火葬运动,当代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火葬。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殡葬改革上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试验阶段。第一次殡葬改革在1956年4月27日,毛泽东等151位国家领导人联合签名倡议火葬。不过此倡议仅仅是在国家工作人员中实行。1965年7月,内务部颁布了《关于殡葬改革工作的意见》,这是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殡葬改革的开始。其后,陆续发布了多次殡葬改革的政策。1998年,《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墓管理的意见》出台后,国内开始大范围地推行火葬。

当前,殡葬改革中的遗体火化已经形成法制,但近年来,一些丧葬陋俗死灰复燃,突出表现在:火葬区遗体火化率下滑、骨灰装棺再葬问题突出,土葬改革区乱埋乱葬、滥占耕地现象严重。可以说,传统习俗同国家法制发生冲突。学者的态度也不一,一些民俗学家强调保护民俗,反对移风易俗,认为这毁灭民族文化传统。一些法学家认为,这是民间法和国家法之间的冲突,应该寻求妥协。“国家法规在否定传统习俗、认定传统习俗愚昧落后的同时,并没有设计出一套文明先进、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案”。[1]实质上,两者都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现代社会的另一个方面。即社会是进步的,人们的习俗是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迁的,传统和现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历史上的一些习俗在国家法的强制下也会发生改变。宋元时期火葬普遍流行。“明清时期,火葬便遭到朝廷的严厉禁止,土葬又逐步替代了原来的火葬成为丧葬的主要形式”。[2]新中国不可能像封建王朝用强制暴力手段来执行一些制度,但我们可以看出,国家法还是能影响民间法的。只不过我们在执行上尚未做到从思想理念上、从行为模式上形成为大众所能接受的程度。

以黔南地区为例,当地少数民族多以村寨聚居,许多村寨的村民在殡葬改革这个问题上还持有一定的质疑。当地不少民族的习俗也是强调土葬,“‘佯僙人’(注:毛南族)实行土葬,讲究入土为安。为防发臭,夏天要冰冻尸体,且尸体不能在家停太久,争取三天入土。”[3]而荔波青瑶的洞葬习俗沿袭很久,“荔波瑶麓乡的青瑶洞葬现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包括燃角葬洞、几远葬洞、去空葬洞、燃高葬洞、铜鼓坳葬洞和燃鸠葬洞等6处葬洞,分别为上韦、覃家、欧家、打里、卢家等家族所有,均在村寨周围2公里范围内。”[4]事实上,这种洞葬的情况还一定程度存在着。三都水族自治县之所以火葬排在黔南州各县市之后也是民族习俗的因素。针对深受民间信仰影响的少数民族群体来说,殡葬改革所面临的阻力很大。黔南地区深化殡葬改革主要是在2012年从都匀市开始。当前全州12个县市全部实现县县划定火化区,有11个县(市)全部实现了“集中治丧、遗体火化、生态安葬”三位一体的殡葬改革目标。三都县是国内唯一的一个水族自治县,由于水族特有的鬼神崇拜观念,其火化工程稍稍推后,也定于2018年第二季度启动火化工程。来自黔南州民政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州累计火化遗体11454具,集中安葬公墓7903穴位,共减免和发放殡葬惠民资金1008.8573万元,采取树葬、花葬、草坪葬、骨灰抛洒等节地生态安葬的有1751例,安葬奖补金额26.486万元,惠及困难家庭7801户,困难群众9361人。黔南州成绩的取得也是同其多项措施的逐步推进有关。为了保证各民族群体对传统丧葬习俗的需求,设置村公墓、乡镇建设殡仪服务站,县里制定专门的土葬地点等。下一步黔南州将配合林业部门进行“青山白化治理”,整治各处山体的墓葬,促进祭祀文明化,改变原有的山林烧纸、挂白幡等现象,推进鲜花祭祀、网络祭祀等。

总体来看,在如何沿袭传统丧葬礼仪上,政府同个体之间尚需建立进一步的协调。只有达到更好的组合,民间法同国家法也就能有效地结合。

四、民间信仰文化融合的现代价值体现

从功能主义学派来看,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满足人们需求而服务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信仰文化在满足人们需求的特性上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从传统的给人们以心灵慰藉、凝聚群体等功能上已转向经济、娱乐、文化等方面。

(一)旅游经济的助推力

1.民族文化成为旅游的品牌和热点

旅游可以说是一种注意力消费,如同广告中的“博眼球”,需要制造亮点让人们去欣赏。少数民族民间信仰文化就被作为地方旅游经济的一个内容频频被开发。民族文化通过特有的民族风情展示,吸引各地的游客来参观、欣赏,这已经成为许多民族地区政府的共识。黔南地区在旅游品牌的打造中就有民族文化一项。贵州是多民族省份,布依族、苗族、侗族人数居多。在民族文化旅游一项上,黔东南凯里市的西江千户苗寨已经占据领先,木制干栏式建筑、夜晚明亮的灯光、千户共居的规模都成了其特有的形象。贵州黎平肇兴侗族大歌也已经为世人耳闻目睹。可以说,贵州许多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风情已经打出品牌。但由于地域的差异,黔南地区各少数民族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突出自身的“千神之族”特色,构建水族传统符号,营造水族神秘之感,形成了水书文字、马尾绣、水书先生等一系列民族文化品牌。荔波县借助世界非物质文化景观,大力打造的瑶族懂蒙寨、青瑶寨也名声远扬。

2.民间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提供了旅游资源

通过塑造民族文化的品牌宣扬地区旅游的热点。游客在参观过程中,民间信仰往往是展示的重要一项。

在许多村寨都建有民族民俗博物馆,在馆中陈列的碑刻、服饰、文化习俗图片等等,许多都带有民间信仰的内容。荔波县瑶山乡的青瑶寨、懂蒙寨都有这样的博物馆。瑶麓村青瑶博物馆里记载着瑶麓婚规碑共有3块,一为清同治二年(1863)三月立的“永留后代”碑,此碑文腐蚀严重,大致意思的“永远禁绝姑舅表婚;允许寡妇改嫁;畅行自由恋爱,大兴‘凿壁谈婚’习俗……”,可以说,青瑶寨的这块婚碑具有改革的意义,促进了青瑶独特的“凿壁谈婚”习俗的形成。二为民国38年七月立的“永流后代”碑,碑律七条,皆针对卢金贵违反同宗不婚族规,围绕“逐出族群”而决议的惩处条例。三为1987年在县乡干部主持下立的“求留后记”碑,碑文内容是杜绝近亲婚,拓展了婚姻的范围,打破了民族通婚的疆域。现“永留后代”与“永流后代”两碑于20世纪80年代收藏与黔南州博物馆至今。懂蒙寨博物馆里陈列着白裤瑶的历史和文化,其民间信仰内容丰富,既有图腾柱,又有祭祀节、祖先崇拜的风俗习惯展示,游客往往为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赞叹。

民族村寨中表演的歌舞、即兴的民俗活动、特色饮食,蕴含其中的神话、民间文学都成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我们知道,这些文化传统中往往来自民间信仰。像苗族的马刀舞、瑶族的猴鼓舞以及各民族的铜鼓舞等舞蹈,大都来源于对祖先的祭祀活动。众多民俗节日中开展的活动往往也有着特定的民间信仰成份,如“牛王节”对牛的崇拜,水族的美食“鱼包韭菜”也是端节对祖先的祭祀名菜。

3.民间信仰促进当地生态保护,成为旅游环境资源的基础。

民间信仰中对自然的敬畏也通过讲解进入到游客的心中,增加游客对当地环境的爱护。比如说,某个村寨的保寨树历经数百年伫立在村寨门前,缠着红绳,树前摆设着香案。村民虔诚地在树前敬拜,无一不显示着庄重、神圣。通过这种神圣的感召,游客可以不敬拜,也会对此保寨树加以尊重。

村民敬拜水井、奇石、山洞等等自然生态景观往往都有一些经典的故事,通过讲解,人们对自然物报以热爱的心情,有助于杜绝许多不文明的破坏环境的习惯。如下图平塘县者密镇六硐村布依族的保寨树枝繁叶茂,不仅仅成为信仰的一个象征,而且成为一道风景。三都县水族的姑鲁寨独特的石头产蛋崖为水族所敬拜,保护完好。

自然,旅游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也需要在设施上加以完善。但是,人们内心的纯净才是保护环境的基础。只有环境依然青翠,旅游的资源才能持续。旅游经济的发展才不至于重新营造。

(二)文化领域的多姿化

少数民族民间信仰文化本身既有学术价值,也有实用价值,具有历史传承的作用。不同民族由于生活的地域不同,其文化领域也体现了自己的一定特色。

环境塑造了人,这个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文化环境。民族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了人们欣赏感受的多样性。以饮食为例,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差异很大,总的来说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如果具体来看,又有很多不同。江南人喜清淡、甜咸、爽口,讲究营养,乐于质高量小;西北人爱吃带有酸口、经济实惠和牛羊肉品种的菜肴;东北人爱吃肥而不腻、脂肪多的鱼肉菜品,一般吃用量大,习惯吃饱吃好。再以民族来看,也呈现多样性,蒙古族、藏族、回族多喜欢吃肉类食物,但也有不同,像回族喜欢吃牛肉、羊肉、鸡肉、鸭肉及带鳞的鱼类,爱吃蔬菜,但不吃马、骡、驴、狗的肉,不食动物的血液,不食自死的禽畜和非穆斯林宰的牲畜和牛、羊罐头,尤其忌食猪肉。朝鲜族人爱吃狗肉、瘦猪肉、咸菜和各种海鲜,却不喜欢吃羊肉、肥猪肉和河鱼。黔南地区许多民族历史上的饮食离不开酸汤,当地有一个土语“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这也是有着地区独特的原因的。贵州属于内地山区,缺盐。人体所需的氯化钠就要从酸汤中补充。而这种酸汤文化也造就了一个品牌菜肴——酸汤鱼。

同理,民间信仰的长期存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系列文化也造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外地人来到黔南地区,可以感受到多样的民族服饰,像苗族的银饰、布依族的服装;也可以体验到欢闹的民族歌舞,如各民族不同的铜鼓舞、芦笙舞,以及布依族的矮人舞等;也可以欣赏到保存良好的民族风光,像三都水族特色村寨等,从内心深处感悟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多彩。

(三)娱乐功能

民间信仰文化在特定条件下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对祖先、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之情外,也体现了人们希望借助这些神灵的启示,表达自身的欢愉之情。娱乐的内容往往是人们在民间信仰活动中的创造和发明。

荔波县驾欧乡联山湾的布依族创造了十分诙谐、滑稽的来源于生产劳动嬉戏的民间舞蹈——“雯当姆”。“雯当姆”意为“矮人舞”,舞者在肚皮上画上夸张的五官,用箩筐当“帽”扣住上半身,下半身“穿”上土布衣服,一个个妙趣横生的“矮人”便诞生了。布依族丧葬仪式中的“罕王”(对非正常死亡者的一种超度活动)活动,就有“上刀山下火海”节目,也是一项神奇的表演。著名的傩戏在荔波布依族中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并获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荔波县的“傩戏”最早用于布依“做桥”“烧香”“还愿”等“傩坛祭祀”,后取材于中国古代征战故事,揉进神话传奇,杂以乡间吉语,集话剧、歌剧、舞剧为一体。剧中人物有“将军、先锋、文官、武官、副将、妇孺”等形象。傩面具均用木质雕刻成型,造型奇特、色彩神秘、栩栩如生,服装更是瑰丽多彩,其舞姿粗犷,娱人娱神,独具特色。在荔波联山湾乡村旅游区,民间舞蹈类型的傩戏“吊丧舞”还被搬上舞台。原本“吊丧舞”是当地的一种祭祀演出,由于有着其独特文化特色,近几年来荔波县驾欧小学进行采集研究,组建了二十多人的校园舞蹈队,在附近村寨巡回示范表演。2006年在参加荔波县中小学第四届艺术评比中获得好评,其后队伍扩大到300多人,成为当地日常的表演文化。都匀市绕河村绕家人特有的“绕家大歌”在2016年7月16日还获得了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表演性民谣冠军,成为继贵州黎平侗族大歌在2008年德国格拉茨斩获金奖后又一次的精彩亮相。从上可以看出,各民族特色演出都具有极大的欣赏性。

传统的民间信仰多以祭祀为主,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祭祀类的信仰活动多变得更加轻松、娱乐十足。许多庆典文化既娱神又娱人,促进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舒适度。像荔波县茂兰镇瑶麓村的青瑶传统舞蹈打猎舞就是后代祭奠祖先演变的祭祀舞蹈,原本限于男性成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变成娱乐性的表演,节庆、丰收、聚会多种场合都成为经典节目,且女性也参与了。在政府大力推动下,许多地区的民族风情节目丰富多彩,像许多乡镇举办的民族情侣对唱歌、各个旅游景点开展的布依族迎宾祝酒歌、布依族舞狮表演队、花灯表演队、矮人舞蹈表演队、布依族舞火龙表演等等。每到春节、三月三、四月八、五月端午、六月六、七月七、八月十五、九月九、十月一等节日,众多的表演队伍争相比武,各显绝技,让各家各户的人们充满了喜庆的娱乐。

在贵定县民族特色村寨音寨村这个布依族村寨里,县旅游发展服务中心进行综合开发,当地发掘出许多原有的布依族歌舞,像“竹竿舞”、“板凳舞”、“三棒舞”,重唱山歌、拦门酒等活动不但是旅游旺季时的表演节目,也是当地节日、婚礼时的助兴节目。人们在辛勤工作之余经常欣赏歌舞,在娱乐中能放松身体,轻松心情。

结 语

民间信仰在人类早期发展的历史中起到抚慰人们心灵的作用,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用结构主义来分析民间信仰可以看出,民间信仰通过天——巫师——信众的顺序,借助人们对神圣的敬畏,构建了一套符合当时环境的生活秩序,这套生活秩序由一系列禁忌体现出来。即使从现代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当初的民间信仰,固然有着一定的糟粕,但其依然有着现存的价值,既有保存民族文化的价值,也有着对环境保护的思想价值和行为准则,还有着抚慰人们心灵的作用。在国家法律尚不能规范的偏远村寨中,起到维持村闾社会安定的作用。从人类学观点来看,民间信仰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历史时期人类适应自然生态、人类生态而形成的。作为人类,人与动物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人能适应环境,并对自身的文化加以调整,文化较少受到遗传和生物本能的限制。故此,新时期民间信仰发生变迁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种变迁是传承与创新之间的融合,也是实效性的融合,其现代价值构建体现了人们正确认知自然、同实用主义相融合的特点。

猜你喜欢
信仰民间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论信仰
铁的信仰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