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克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山东艺术学院始建于1958年,经历了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山东省艺术学校、山东省“五七”艺术学校等时期,而美术学科一直是它的主干学科,其发展变化也一直是学校发展变化的主要内容和形象。2018年是山东艺术学院建校60周年,纵观60年来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科的发展历程,有无数艰辛坎坷,更有无数灿烂荣誉。这让我们真正感受并体验到60年来每一位美术学科的建设者和工作者的努力。这种努力不仅仅铸就了时代的辉煌,更通过传承将一种时代的温度不断传输下去,不断地形成新的暖流,影响并激励着学院的未来。
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科立足于中国美术教育和艺术发展的核心主脉,以建设特色美术教育体系为根本,以服务山东文化艺术发展建设为使命,强调艺术创作与时代精神的紧密结合,坚持温暖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坚持扎根传统,开拓创新,重视绘画语言的多样性与创新性,致力打造一种充满温度、具有山东地域特征的美术形象。
此次,满带着这些艰辛和荣耀,山东艺术学院举办建校60周年美术作品展。对山东艺术学院的美术发展而言,这既是回顾与总结,更是期待和推进。当我梳理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发展脉络的时候发现,它对整个山东美术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科对山东美术发展的突出贡献,使我们感到欣慰,这说明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我们的美术形象已经被深深刻入山东乃至中国美术的历史中了,这个形象即是坚实的,又是温暖的,因此,这个展览定名为“时代的温度”。
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科的发展经历了创建期、建设期、黄金期、发展期四个时期,四代人在美术教育和创作上的经验,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传统。一路传承下来,历经磨难,生生不息。直到2004年,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科才正式撤系建院,原来的美术系改建为美术学院,形成一种学科健全、结构完整的学院化美术教育系统。同时,“闳约深美”的教育思想对山艺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经过60年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山东艺术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多学科、多层次、高质量、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省属综合性艺术学府。
“闳”是指知识结构的博大宏伟,“约”是指在博采基础上的专一和集中,“深”是指精通、创造和突破,而“美”则是艺术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对个体而言,“闳约深美”的办学理念要求一个人必须具备建立在较高综合素质基础上的精深技能和渊博知识,对学校来说,则可以理解为多学科的基础是要有高质量的教学体系和高层次的学术研究。
山东艺术学院的艺术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题材内容,不同的思想理念,以及不同的艺术语言技术方法。它常常既与时代主流的艺术形态、学术思想和创作思潮保持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也特别注重自身的地域特点、现实状况与教育指向。因此,山东美术形象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创作之间的内在关联,也是山东60年美术史的主要特征。
1958-1976年,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创作的方向主要体现在社会建设与歌颂生活的国家宏观叙事的基础上。比如1960年山东艺术专科学校32名师生,参加“腰斩黄河”水利工程,共创作了各种美术作品326幅。同年4月,《腰斩黄河写生画展》在北京展出,其中叶浅予、蔡若虹以“国画反映生活”为主要特征来评价此展的意义。
80年代的美术家他们采取主动的姿态去描绘具体的现实生活,特别强调主题性创作,强调现实主义思想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强调时代生活与历史变化的具体感受。其中乡土写实为代表的写实主义绘画,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价值取向,成为中国美术界引起关注的艺术现象。其中代表画家有赵玉琢、张洪祥、王沂东等人,他们描绘人物形象的独特个性和丰富细腻的情感,《暖冬》、《古老的山村》等作品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社会反响剧烈,成为山东油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现象,被画坛誉为“生活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艺的艺术家采取主动的姿态去研究绘画艺术本身的语言特性,研究现实主义表达的各种变化与延展。也由于时代的发展,在美术上呈现出一种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两大思潮为主体的美术格局,形成了各自发展和生存的空间。学院的创作因有深厚的传统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而为山艺的艺术家所崇尚,从而形成一种充满生活温度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潮,这也是山艺美术形象的主要结构。进入新世纪以来,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创作在坚持现实主义表达的基础上,开始融合当代艺术发展的潮流,针对时代问题,进行艺术探索,形成多元、开放、具有创造力的群体。这种态势与山东艺术学院这60年来所形成的“闳约深美”的精神品质是一脉相承的,它们互为因果,相得益彰,与时俱进。
山东艺术学院立足本土,在本土资源的丰富滋养下,吸收更多的时代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美术创作形态。这种形态我认为应该与“时代的温度”有关。
“时代的温度”首先是时代性的,借用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一个时代的艺术风貌是艺术家与这个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作品与时代的气息相互贯通,形成代表时代精神的艺术思潮。山东艺术学院的美术工作者们在他们所经历的每一个时代都能深入到具体的社会境遇中,并能把握住时代的精神,用自己的身心去触摸时代的温度和世态的冷暖,发掘出具有地域和时代特点的美术形象。 “时代的温度”强调有温度的表达。齐鲁大地是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深厚的地域,孔孟之乡,泰山黄河,海岸线绵长……本质上,齐鲁文化既是一种世界性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也是一种充满温厚特征的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化,既是我们民族的结实脊梁,也是当代山东人的性格特征。这个地方的人民淳朴善良,讲究义气和情谊,注重道德伦理,强调人与人之间充满温馨的和谐相处,强调人性的温度。因此,山东艺术学院的几代艺术家秉性中自然带有极为饱满的赤热感情,付诸于创作,自然形成一种有温度的表达。所以,时代的温度实际上就是山东艺术学院的美术性格,就是山艺人接人待物、理解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方式。
众所周知,时代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总是需要一种具体的方式对它们进行形象生动的把握和表现。从古至今,艺术与科学、哲学、宗教一样,都是认识理解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方式和途径,那么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的步伐就成为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责任与义务,时代需要现实主义美术教育的基础性建设,就是需要地基,就是为所有的表达建立一个与具体生活相关联的底色。因此,山东艺术学院的美术发展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地基上和底色上的。现实主义方式的表达是我们的主旋律,它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并以不同的手法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行为方式以及生活状态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描绘和表现,体现出艺术家山东特质的博大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老一辈艺术家中表现新生活的新山水画,描绘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场景,像张彦青《油港在建设中》、单应桂《沂水欢歌》。那时候有一种坚忍不拔的建设精神,像于希宁的《咬住青松不放》,也有一种对历史的观照与审视,如杨松林《先行者》,更有朝向生活的理解与热爱,像赵玉琢《猎手》。无论怎样,在建校初期,很多老师不但在教学生充满时代的热忱,更在自己的创作中与时代的节奏合拍,与当时建设国家的整体热望合拍,形成了自己具有地域特征的现实主义早期形式。
文革后,山艺美术学科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教育上,确立了以现实主义方法为主旨的表达方式作为美术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强调基本功,强调地域特色的表现,强调鲜活的生活转化;在创作中,在形式语言上大胆创新,把生活的具体内容和精神置入个性表达的语言中,形成了在主题上极具地域风情,在情感上充满个性精神的绘画风格,从而构成了山东黄金一代画家的崛起,引领了山东乃至全国在“生活流”向度上的美术风潮。像王沂东《花烛夜》、梁文博《红地毯系列》、闫萍《母与子系列》等。当然,这一阶段有关历史题材绘画也层出不穷,一些重要历史节点的绘画一直延续至今天,像张洪祥《斗霸》、路璋《世纪大典》、岳海波《齐桓公称霸》等。对社会、人民的关注,对历史的描述与反思,对现实生活的细腻描绘,对时代形象的深入刻画,投射出一种乐观和温暖的艺术精神品质,开启了山东美术史上新的一页。
21世纪新时期以来,我们的国家与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艺术教育与创作也因此需要不断地在语言技术和思想理念上进行更新,时代的多元复杂的境遇提供给我们更多的机遇与挑战,立足山东,立足山东文化的中国性深度内涵,立足山东风土人情的温暖性情,立足山艺几代人传承的现实主义道路精髓,立足当代生活的鲜活事实,山艺美术的发展才能深谙“时代的温度”,与时俱进,把握艺术表达的内在规律,形成具有山东时代精神的具体美术形象。
山东艺术学院美术60年历史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也是辉煌的,过去、今天、未来之间形成了一种卓有成效的时间张力,也是山艺美术发展的内在动力,要把山艺的美术教育与创作放在历史发展的上下文中去看待,尤其是放在中国美术历史的上下文中去看待,我们就会发现,它记录历史的方式是独特的,它的美术表达也有其显著的特征,就是我们一直是沿着“真实”的“温暖”而前行的。首先,我们的现实主义绝不是冷漠批判的现实主义,而是充满具体生活温度的现实主义,充满触摸感的现实主义。其次,我们的现实主义是沿着对“真”的不同理解而不断推进的,每推进一步,其“真”的内涵就更深一步,每深一步,时代的痕迹就更强烈一次。因此,山艺美术对时代的把握很大意义上,是落实在现实主义自身的发展变化中的,更落实在现实主义之“真”的变化深入中。
建校与建设时期,山艺美术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情景与热望,鼓励大家进入到国家生活建设的第一线,形象生动地用美术来参与现实,参与国家意识的建构与宏观理想的抒发,这是一种宏观的“真”,是一种大众人民化的、集体主义的“真”。而黄金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发端与深入,时代发展进入了一个空前迅速的时期,山艺美术的创作与教育也进入了一个迅速跟进的过程,在个性彰显与现实变化的双重催动下,我们开始思考自身生活的“真”与艺术语言内部的“真”之间,是如何相互生成和相互激发的,因此,其美术的形态也变成对真实生活情感的具体感悟,从宏观的立场回到个人体验的立场,从激越的热情回到温暖的细节里,一大批对本土真实生活进行温暖描述的绘画,将“真”还原到本体的土壤中,生发出新的现实活力。这个时期,现实主义的“真”既是个人明亮生活的“真”,更是社会生活熠熠生辉的“真”,艺术家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形成了一股充满温度的贴切键链,为时代输送出一大批形象鲜明的艺术家。今天,有关“真”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多义,它不仅仅存在于我们的语言技术和形式情感之中,更多地它指向我们的思想,指向我们在时代的不同处境下,如何思考当下的问题,如何见证这个时代的温度,因此,所以美术的形象在充沛的现实主义表述主脉上,更加注重学科的延展与深化,更加强调艺术表达的思想结构与当代形态,更加聚焦生活的多样变化与时代特征。总之,我们的“真”不是保守和封闭的“真”,而是开放的“真”,有温度的“真”,有根的“真”。
那么,目前山艺美术的发展更注重面向世界的眼光,注重用具有中华民族特性文化的内在力量去丰富和影响全球艺术发展的道路。山东文化中最精髓的内容尤其是以儒学文化为代表的内容,已经深刻影响了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无疑,在当代如何建立一个具有自身文化的“真”理,如何以自身的眼光获得世界的“真”相,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雄心,山艺美术发展不能丧失这样的胸怀与雄心,以真为本,立足山东,放眼世界,我们的美术事业才能充满希望,充满生机。
总之,山东艺术学院建校60周年美术作品展,是对一代代山艺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总结,也是对学校美好未来的期待和推进;是一辈辈山艺人砥砺奋进、薪火相传的坚守与开拓,更是山艺人初心和梦想的践行与接力。我们将以此为基础,不忘初心,开拓进取,坚持立德树人,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不辜负人民群众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期待,做到心中有人民,笔下有乾坤。无论怎样,对一个经历了60年风风雨雨的学校美术建设而言,其温度、温暖、温厚的特征是极为鲜明的。它已经成为了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科的本土气质,我感到这种气质在今天仍是强烈的,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们的艺术需要温度,我们的教育也需要温度,我们的生活更需要温度,它是生命的象征,它是时代的见证,它让社会充满希望,它继往开来,生生不息,让时代不断发出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