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运达 李宪锋(常州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国各地高度重视并结合自身特点,运用新理念、新机制,推进新型城镇化实践探索。特色小镇作为一个新事物,是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落实全面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为顺应新形势,江苏省2016年出台了《关于培育创建江苏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优势产业特色小镇和旅游风情小镇,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新小镇。
2016年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城镇培育,打造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四川、北京、浙江等省市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启动特色小镇工程,其中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近期在全国颇有名气,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色小镇建设是推进浙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同时对全国其他地区有一定的示范借鉴意义。
特色小镇既不是行政“镇”,也不是工业“区”,而是一个综合空间发展载体,它集产业优势、人文历史、生态特色、旅游服务和居住功能于一体。江苏特色小镇建设按照指导意见,“将聚焦于现代制造业、互联网产业、时尚产业、健康养老、历史人文等特色优势产业;或聚力打造建筑特色、生态特色、人文特色的旅游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建设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载体。
(1)产业定位“特而精”。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应从自身资源特色和产业原有基础出发,依据实际发展情况,明确适合自身发展的优势产业,挖掘基础最好、潜力最深、成长最快的主导特色产业,掌握创新竞争力,带领出一只行业冠军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新的生力军。
(2)功能集成“聚而合”。特色小镇是一个功能聚合体,集产业、文化、生态、旅游、社区功能于一体。在突出原有特色产业的基础上,需进一步提升其独特的区域文化,衍生附加其旅游功能,完善社区生活居住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功能综合体。
(3)建设形态“小而美”。特色小镇的建设范围需精准核算,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等要素都是划定小镇边界的重要依据,规划面积要依据实际情况合理划定。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当地特色景观资源,根据自身生态特色,打造生态小镇精品,保证当地绿色环保循环发展。努力提升特色小镇的服务功能标准。
(4)文化气息“新而浓”。特色小镇需要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或成熟的现代文化气息。成为特色小镇,厚重的历史底蕴必不可少,经典产业的传承将在此得到新发展。注重创新创意的新型文化要求将传统历史人文的继承与现代文化的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小镇建设中产业是硬实力,文化是软实力,具有独特文化的软实力同样是小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传承,注重核心价值,形成特色小镇的文化名片。
特色小镇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和供给侧改革的创新战略之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为防止 “千镇一面”,在培育建设过程中,遵循“因地制宜”的理念是基本原则,也是小镇特色培育建设的一般规律。为此,在2016年7月住建部等三部委联、2016年12月发改委以及2017年2月江苏省等发布的有关特色小镇创建指导意见中,均不同程度提出了因地制宜在特色小镇培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各地应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探索特色优势,体现地域差异,促进形态多样性,突显小(城)镇的独特魅力。不仅如此,近一年来在全国其他省市、地区陆续发布的特色小镇创建举措中因地制宜的相关字眼赫然出现,同时众多国家相关部委办领导及专家、学者也在不同场合和媒体上强调了因地制宜对特色小镇培育建设的重要性。系统总结来看,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由于特色小镇是一种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融合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其核心特色在于以产促城,虽然先前有浙江和国外的成功实践作作参考,但由于我国各省市、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在培育创建过程中自然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风险。当前,国内许多地方的小镇就在这方面走了不少弯路,暴露出了这种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地方在小镇前期资源研判、策划定位和规划设计时,并没有真正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去深入挖掘、评判、分析“人文地产景”等在地资源优势,做适合自身的顶层设计,而是为了一味招商引资,推崇所谓纯粹的“无中生有”与“拿来主义”思想,结果造成小镇创建的失败,各类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在特色小镇最初的顶层设计过程中就应利用因地制宜的理念充分作指导,从小镇的实际出发,充分从小镇自身情况出发,挖掘小镇现有潜力,要用因地制宜的理念结合其他因素去科学研判,创新特色小镇顶层设计。
在特色小镇培育创建过程中,特色小镇的特色内涵营造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而要在中国当前这种体制和特色小镇打造模式下,快速做到“特而强”,无疑需要很长时间。但如果地方政府真的按照因地制宜理念在小镇整个培育建设过程中进行了指导与运用,她一定比那些直接以“东施效颦”模式建设的小镇更具有地域特色和生命力。因为,首先做到因地制宜进行前期研判、策划和规划的小镇,一定是充分挖掘了当地的特色资源优势,能充分彰显“产城人文”的特色内涵。如浙江黄酒小镇的成功创建就充分遵循了这一原则。通过前期因地制宜研判:黄酒小镇目前所在的区域绍兴东浦镇属于鉴湖水系,碧波荡漾,镇域周边,稻田密布,这就是绍兴黄酒的基本原料。另外,东浦黄酒依然延续着千百年来的传统工艺,并保留了一大批黄酒历史遗迹,积淀了深厚的酒文化。如今黄酒小镇的成功创建正体现了“原产地产业+原产地文化”的因地制宜理念。
其次,小镇在中期的开发建设期间,科学系统运用因地制宜策略,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迅速抢先占位,最大化整合集结各种产、城、人、文各类关联资源,然后在顶层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工程建设、招商引资、品牌宣传等一系列工作,从而加速小镇的特色营造,缩短小镇成功创建的周期,节约培育创建成本,减少相关资源浪费。如浙江杭州的玉皇山基金小镇其所在地,山水相依,生态环境较好,区位交通便利,另外原有遗留的八卦田空间形态和背山面水的风水优越条件,为目前所发展的基金产业承载及关联人才集聚提供了良好的特色资源优势,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大卖点。
再次,小镇进入后期的正式营运期时,以地域为深厚根基的小镇特色文化将成为推动其特色营造的灵魂亮点,也是小镇的最大魅力所在,如杭州的余杭梦想小镇,在闲置的粮仓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与现代优化,不但从建筑与环境层面上进行了文化激活,更对产业内容做了因地制宜的良好植入,植入双创产业,将梦想小镇打造成极具文化底蕴和文化识别性的创业摇篮,聚集高新创业人员近6000名,梦想创业项目近640个,真正实现了文化促进产业,“粮仓”转型“良仓”。另外,梦想小镇还有一个独树一帜的空间及环境亮点令人印象深刻。即在小镇文化街区的打造方面颇具创意,在古街区中央,伫立着一方名为“水到渠成”的文化符号,造型由水利工程直通一片丰收的水稻田,极具识别性,同时也成为了众多创业人路演的首选场所,取“丰收之意”推动着创业文化的交流融通,同时也成为了独特的梦想小镇名片。
作为新型城镇化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特色小镇在中国的发展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特殊性,是“产城人文”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叠加发展的复合体,即她的培育创建需要因地制宜综合多方有利要素,才有可能创建成功。换句话说,特色小镇的成功创建在于最大化发挥当地资源的比较优势。
从国内外及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来看,其至少要具备四方面的特色基础资源要素,分别是特色空间、产业、文化和机制的比较优势。换句话说,特色小镇的成功需要同时具备三大因素,一是靠近发达经济圈或大都市、大城市;二是要有强大的外围资源支撑;三是要有培育创建营造小镇的良好机制体制,三者缺一不可。
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二经济体,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均衡,苏南地区的经济总量占比尤为突出。苏南是指长江以南的江苏地区,包含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五座城市。苏南地区地理环境优越,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鱼米之乡,同时又是中国近现代传统产业的兴盛地;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则更加明显,作为长三角经济发展带的核心区,既有坚实的传统产业基础,又有引领未来发展的现代制造业、互联网产业、创意产业、健康养生的蓬勃发展。在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了浓郁的地域乡土文化,构成传统村镇中的地理脉络和文化脉络,苏南地区拥有几百个地域文化浓厚、自然风貌独特的水乡传统村镇。因此苏南传统村镇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历史,浓郁的乡情民风和悠然的村镇生活。
新世纪以来,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苏南传统村镇依托自身优势,发展成效显著。然而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重点产业不突出;人才引进困难,科技创新缺乏;管理系统落后,生态问题严重;文化内涵单调,城镇缺乏特色等。其中作为传统村镇象征的老街逐渐有街无市,老街老屋大多数处于闲置状态,或被随意拆建变得面目全非,加上房子年久失修,逐渐失去了宜居的功能。
当前苏南地区五个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土地储备已经所剩无几,因此周边村镇可以借助区域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承接中心城区的产业转移,从而实现产业升级。在苏南新型城镇化的探索中,借鉴特色小镇的培育思路,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打造特色风情小镇,通过产业升级和产业集聚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小镇,同时也为传统村镇的历史遗存提供有效保护。
1.苏南传统村镇建设与生产的关系。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高度发达,产业结构将纳入到村镇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去考虑,要彰显特色,打造产业发展新平台。依据当地物质资源及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周边区位环境,立足本地产业特点,遵循现代产业体系要求,把握产业经济发展趋势,确立地方产业特色,进一步突出优势主导产业。同时,由于苏南地域的多样性,有水乡、湖泊、平原、丘陵和山地,决定了它的乡村产业结构也具有多样性。如各种适宜当地气候的作物种植、花木培育,与环境相宜的水产、家禽和畜牧养殖等。
2.苏南传统村镇建设与生活的关系。传统村镇的规划建设可与周边环境有机融合,与旧村改造、新农村建设创建紧密结合起来,作为优化村镇生态环境、挖掘地域特色文化的新载体。村镇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丰富的内容,全新的公共服务供给,完善的便利基础设施,提升后的社会公共服务质量、功能、水平都是其主要枝干。对传统村镇居住区原有环境进行综合规划,适当的道路宽度,高度合适的楼房,与周边环境和谐相处。充分利用现有的区域地理环境,围绕周边的河、塘进行景观房的规划设计,做到房中有景,景中有房,并把村镇建设开发,经济发展与老街的维护、河塘的保护综合起来考虑。把老街变成一个宜居的地方。
3.苏南传统村镇建设与生态的关系。改革开放后,苏南传统村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村镇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许多工厂、作坊生产后产生的有害排放物使得镇区的河塘污染严重,门面房及现代化商业区建设迫使老街、老屋拆迁让道,严重破坏了原有的地理脉络、文化脉络。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扩张,今后传统村镇的建设应注重建筑、设施、植被、自然环境等因素的融合协调发展,建设高品质生态圈。重视环保发展理念,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可持续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当地景观、人文背景、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建设经济生产、生活生态、能源利用等各方面和谐发展的生态先进村镇,大力推动休闲观光旅游、工业体验旅游、农家乐健康旅游等绿色经济,推动村镇整体环境的提升,实现环境之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小镇。
4.苏南传统村镇建设与文化的关系。千百年来文化记忆源源不断地传递,塑造了现代的人们,也是文化孕育了如今的城镇。镇民浓厚的地域文化归属感是村镇聚集人气与增强活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整理开发村镇保存较完整的老宅院,利用这些现有资源建立村史馆,收集年代久远,有地域特色,有文化价值的陈设家具、农具用具、文化器物进行展览陈列,并利用当地名人典故宣传地方,通过各种招贴形式进行展出,增强地方荣誉感。历史文化、民俗传统、地域人情的发掘传承的同时,需进一步开发新型,符合现代发展要求的以产业为基础的创新创意文化。利用当地特色地域文化、乡土民俗风情、历史遗存遗迹等独特旅游资源,打造精致灵活、适合发展、丰富多元、凸显创新特色的旅游产品,针对不同消费人群的差异需求。把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原真性放在首位,着重打造村镇整体形象美誉度和影响力,树立江苏旅游特色品牌。
基于特色小镇的规划思路,同时结合苏南传统村镇的具体情况,对传统村镇的规划建设应从理念、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思考。
特色小镇规划需要考虑产业发展、文化民俗、环境生态和社区居住等综合功能,实现“产、城、人、文”的融合。依据特色小镇的规划理念,苏南传统村镇的规划理念创新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产业在激发空间活力方面的作用,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利用现有优势产业并加以提升,以产业规划、项目策划引领空间规划。二是注重产业+社区+旅游等功能的叠加,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有机融合体。三是体现人文内涵,通过生态保护、文脉传承,推动村镇整体环境提升和文化植入建设,实现环境之美和文化之美。
应从规划整体性与延续性的角度考虑苏南传统村镇规划建设,并整合概念性规划与实施性规划,以“多规合一”思路为导向,全面系统、高规格、高标准设计村镇的功能定位,进一步由原始概念到具体步骤、由策划设想到规划项目、从整体到局部全面规划发展。本着探索与创新思考,一些村镇前期的概念性规划可以直接做到城市设计深度,围绕前期创建和后期实施需要,规划构建产业研究、文化传承、项目策划、生态保护、空间规划、建筑立面和景观改造设计的“多规合一”综合解决方案。
根据苏南传统城镇自身资源优势和特点,确定不同的规划内容和发展模式,主要包含:一是传统工业提升型,针对发展基础较好的村镇,围绕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和增强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优势产业的行业冠军;二是新兴产业创新型,围绕战略新兴产业,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三是现代农业引领型,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培育知名农产品品牌,打造完整农业生态链,提升农业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四是休闲旅游带动型,对拥有自然风景、乡土民俗、名胜古迹的村镇,注重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保护,发展风情旅游产业,打造苏南旅游新名片。
新常态形势下,特色小镇作为传承独特地域文化的新亮点,有助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对扩大有效投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有直接帮助,对城镇化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要推进苏南传统村镇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就要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内涵特征,坚持因地制宜理念,处理好村镇建设与生产、生活、生态以及文化的关系,深入挖掘苏南地域特色优势,打造具有苏南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