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用”之本质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工艺美术艺术设计作品述评

2019-01-10 01:27许奋陈日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艺术设计观念

许奋 陈日红

2019年9 月6 日,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98件套工艺美术艺术设计入选作品,与平面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工业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和建筑艺术设计等其他设计门类作品一同展出。作为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自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在艺术设计展中增设“工艺美术艺术设计”展区以来,本届展览为工艺美术在全国美展中的第二次亮相。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艺术家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工艺美术设计的这些入选作品,反映了五年来我国美术界在工艺美术艺术设计方面的创作成就和最好的精神面貌,积极地响应了总书记的讲话要求。

自2019年4月,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区面向全国直接征稿,组委会共收到工艺美术设计作品1460件套。经过7月12日的初评后,有249件套作品进入复评。又经过8月6日的严格评选,最终产生入选本届美展的98件套作品,其中进京作品17件套(含获奖提名作品3件套);在11月14日的第三届“中国美术奖”评审中,一件套获得金奖(徐强《铸梦》),另一件套获铜奖(常瑞红、李晓梅《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作为艺术设计展区六大门类之一,工艺美术作品占艺术设计展区总入选作品数量(495件套)的19.80%,进京作品占艺术设计展区总数(73件套)的23.29%,获奖提名作品占艺术设计展区总数(11件套)的27.27%,最终获奖作品占艺术设计类总数(7件套)的28.57%。工艺美术艺术设计在本届艺术设计展中所展现出的强劲实力,一方面既显示了五年来我国工艺美术创作的繁荣局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全国美展组委会对跻身全国美展序列时间并不长的工艺美术界的肯定。

工艺美术作品进入全国美展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我国工艺美术的历史却非常悠久。数千年来工艺美术一直以手工造物的方式存在,百工艺人以其灵巧的双手为人们创造整个物质世界,提供生活便捷和审美享受。我国的传统工艺与“美术”相关联,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学界出现“美术工艺”和“工艺美术”之说。但“工艺美术”真正成为官方语汇,却是在50年代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束之后。1957年7月,中央召开“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时任中央手工业管理局局长白如冰即在讲话中提及“我国的工艺美术已经有几千年历史”。由此,工艺美术成为我国生产力欠发达时期一种重要的经济生产形态,以“经济、美观、实用”为宗旨,发挥其出口创汇的重要功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特定时期,工艺美术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换取了大量外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80年代末至90年代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以手工和小规模制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工艺美术,终不敌机器和大工业化生产,惜败于速度和效率。此外,工艺美术因在品质和审美上的时代局限性,也曾一度被人诟病。由此,整个工艺美术行业,不管是民间还是高校,均陷入举步维艰的地步。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在大力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战略背景下,随着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和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逐步实施,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物质载体的工艺美术(传统工艺)也迎来新的战略机遇。从政府到民间,从高校到地方,从个体到行业,同心勠力,相互交融与激荡,共同促进了我国工艺美术重新繁荣发展的局面。我国当下的工艺美术,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产值,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却显甚微。工艺美术不再是以一种经济形态存在,更多地是以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示人,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自20世纪初以来,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一直以两条线同时并行,即民间和高校,二者各自发展又相互影响,一直持续至今。从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工艺美术作品来看,也反映了这一现状。这些作品是我国近5年来工艺美术创作繁荣的体现,也代表着近期的成就,反映了以下四个特点:

一、作品展现了工艺美术材质和工艺的多样性与多元融合

在工艺美术这个特定的范畴中,所谓的“工艺”,即指以手工或半手工的方式对某种或多种材料施以相应的某种或多种手段,使之改变形态的过程与结果。作者将竹、木、柳、藤、草、棉、革、漆、土、陶、瓷、金、银、铜、铁、锡等原材料,通过雕、镂、刻、削、染、缝、绘、髹、铸、琢、磨等工艺,创造出可供使用的器物。此次入选的98件套作品,基本都涵盖上述材料和工艺,有的作品甚至是多种材料和工艺的融合。多元融合,成为当代工艺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从本届进京作品(含获奖提名作品)来看,其材质包括漆木、金属、玻璃、纤维、陶瓷等。如漆器工艺作品有《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常瑞红、李晓梅)、《和合如意——大漆笸箩》(唐家路)、《行走的日常·漆》(朱小禾、张津亚、张国栋);金属工艺作品包括《铸梦》(徐强)、《自观自得》(陈翔宇、张乐)、《70’s的绽放》(姜倩)、《在希望的田野上》(孙磊、 单大鹏、刘小洪)、《绿水青山的歌声》(潘妙)、《繁花1》(商长虹);玻璃工艺作品包括《筑影望境》(韩熙)、《琉光璃彩映敦煌之明珠璀璨》(黄汉松)、《芒》(王沁)、《迹·问月》(张翀);纤维工艺作品有《敦煌悠纪》(刘君)、《今日大汉no.2》(王雷)、《襟》(姚西瑩);陶瓷工艺作品有《矗立》(许超奇、于洋)、《文以铸魂》(王晓昕)等。这些作品涵盖了当下工艺美术创作中的几种主要材料和工艺,也形成了当前的主流创作方向。作为金奖作品的《铸梦》,采用精细的钢板雕刻工艺来反映坚韧不屈的抗洪精神;获奖提名作品《筑影望境》,通过大型窑铸玻璃工艺,以建筑和形体为基本要素,在正负空间、透视形体与材料语言上寻求突破;还有其他表达观念的作品,如《自观自得》以紫铜为原料,运用金属冷锻工艺中的錾刻、锤擛工艺,其形如碗,外表缠结着蜿蜒丛生繁复的藤蔓,并形成镜像,表现庄子所云的人生倒悬之苦。入选的诸多作品,均从材料本身出发,努力寻求工艺和观念上的突破。

二、作品从功能上回归工艺美术“用”的本质

近些年来工艺美术行业的繁荣,带动民间、高校以及专业机构创作人员的极度热情。但其发展还是两条线,民间创作注重技艺、注重实用,高校和专业创作机构注重观念、注重审美,而这次入选全国美展的作品又多以高校师生和专业创作机构人员居多。受当代艺术的影响,当前艺术家们以材料表现观念的越来越多,作为以材料为本的工艺美术领域亦是如此,逐渐背离其“用”的本质,这也成为当下工艺美术界一个倾向。

展览组委会也看到这种现实,在评选作品时秉持工艺美术“用”的理念,在强调作品造型、审美、理念和技艺的同时,也倡导作品的使用价值,回归其本质。如铜奖作品《合礼之器-大漆饮食具》,从当代中国生活方式出发,以现代家庭结构和饮食习惯为出发点来设计,作品以家庭为单位,包括成人、老人和孩子使用的餐具,共6套、106件,运用传统木胎髹漆技艺,以黑红两色为主。该作品既倡导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也强调工艺美术“用”的初衷。将刺绣和银饰工艺相结合的作品《襟》(姚西瑩),一方面突出样式的新颖和工艺的精湛,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强调作品的佩戴之“用”。如此以“用”为主的作品,还有好多件。均表明现在的作者均已清醒地认识到,在传统生活方式逐渐随时代转换为当下方式,工艺美术的根本在于“用”的本质得到大家的认同。

三、以高校创作主体提高了工艺美术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水平

从入选本届全国美展的工艺美术设计作品的创作主体来看,大部分来自高校,或毕业于高校的相关艺术专业。这也是新时期工艺美术创作所呈现出的一个新动向。作为高校教师、学生,或受教于高校的创作者,在各种艺术思想和风格交汇之地,他们受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更多,有着自己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方式。此时以材料材质和工艺工序为显著特征的工艺美术,成为其借用的方式和载体。于是,不管是陶瓷还是漆器,抑或是金属、玻璃或纤维等材质,都成为其造型的表象,其实质则是以材料特性表达创作者内心的观念。尽管高校不是完全封闭的,与地方与民间都有交流,但其文化、观念和创作相对独立,且具有学术的敏感性,故高校作者借用传统工艺或探析新工艺,以各种材料和工艺创作出新形式、新观念的作品,从而反映出工艺美术作品的时代艺术性和审美水平,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实用需求。这一点明显区别于其他作者所创作的工艺美术作品。

本届美展高校入选作品较多,反映了近些年来我国在工艺美术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传统工艺在高校得到较好的传承。自21世纪初我国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来,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或恢复或新建工艺美术专业,形成一支工艺美术教学科研队伍,培养社会的急需的工艺美术人才。其办学成果的效应,已通过本届美展得到释放。此外,近几年来国家艺术基金对工艺美术创作的扶持,其效果也在本届美展上得到很好的体现。如金奖作品《铸梦》(金属工艺)和获奖提名作品《筑影望境》(玻璃工艺)等,此前均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的资助。正是有这些扶持与资助,从事工艺美术创作的艺术家们才能安心创作、奉献精品。

四、值得关注的工艺美术创作变化

首先,年轻化的作者显得创作观念更加自由。本届展览入选的作者在年龄上显得较为年轻,在创作上表现出工艺美术作品更加融入当代文化,通过对自然的传统造物观念法则的遵从,注重充分发挥工艺材料与技艺特质,从以优美的装饰和实用的功能作为首要标准、转向注重作品个性彰显、空间叙事、情境营造的多样化表达的态势。努力打破工艺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界限,展现出当代工艺美术创作更加丰富的可能性。拓展对当代工艺美术的观念性感悟,使其展现出更多新的发展趋向。阐释当代工艺美术作品的未来价值。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与艺术创作、密切联系当代文化。这种开放的创作的思路引导观众重新审视传统工艺美术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活化传统工艺美术造物思想的内在创造力。

其次,工艺语言与当代观念深度融合。相当一部分入选作品强调工艺美术作品材质、造型、技艺等语言特性与当代观念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创作方向,体现时代精神与审美趣味。作品的试验性尝试,在表现形式上摆脱以往较单一的工艺性、装饰性、实用性等属性的束缚,如同艺术形式一样进行自由表达,展现对当代社会与人类终极问题的深度思考,在工艺语言中融入当代语境的人文观念与抽象方式,挖掘工艺语言特性,进行深度的结合,以表达新时期的“技以载道”,呈现出一定的反思性。在当代观念在增强传统工艺表现力的同时,也延展了当代艺术自身的边界,改变了以前受到“匠作”偏见的工艺美术的当代转型。

另外,创作方式回归工艺本体,更注重当代工艺美术的创作回归工艺本体的探索。工艺材质与制作技艺是工艺品质的保障,它能体现作者素养水平和市场的需求认同。当前,人工智能的崛起使得手工艺的本体变得更加弥足珍贵。回归工艺本体也可从传统工艺本身获得更多灵感,挖掘工艺材质的特殊美感,将多种材料结合创造出更多的变化,有利于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化。源自工艺本体的天然物性、独特的技艺与造物思维方式使工艺同样成为当代社会维系人与传统文化、自然的纽带。无论当代工艺美术的形态如何变迁,以心手相应作为载体的本体,是工艺之所以成为工艺的根本,是工艺的审美本质。

在当前传统工艺振兴、复兴传统文化的语境下,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工艺美术回归“用”的本质,繁荣工艺美术创作,或许正当其时。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艺术设计观念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维生素的新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传统工艺的活态化传承
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分析
《星.云.海》
《花月夜》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