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志勇(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是一个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聚居的边陲重镇。被世人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就产于建水县碗窑村。建水紫陶发源地碗窑村世代以陶瓷为业,村名因陶瓷而得。始于清代道光年间的建水紫陶传统手工技艺,是在承传了千余年陶瓷文明的基础上,为满足近现代人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逐步形成的。《民国建水县志稿》中载:“建水陶业(紫陶)创始于清光绪末期,发明者,建水知县卢咸顼,江西人,先试做烟斗,继做花瓶、茶壶、笔筒、汽锅及各种用具。体质坚实,形式古朴,书画生颍,色彩光润,见者无不赏心悦目。累次寄往欧美赛会,均获上奖,成为独一无二之工业也。民间代表性紫陶发明人有清中未期的张好、潘金槐和40年代成名的向逢春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4年成立了“建水县陶器社”(70年代更名为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打破了当时仅靠手工作坊生产的格局,碗窑村大部分人进厂亦工亦农,人最多时有150多人,建水紫陶古老传统的制陶工艺得到了继承和弘扬。
建水紫陶因艺而珍,其品质洁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无铅、无毒、对人体无有害物质。其更侧重于文化的张扬,以传统中国书法绘画为主要内容,以陶为纸,既保留笔墨的法备气至,又要兼顾陶坯在不同弧面和湿润状态的柔糯特性,使建水紫陶古貌淋漓,文气盎然。与其它陶瓷艺术不同的是,建水紫陶不仅可以通过制作精美、造型新颖的器形之外,最主要的是将传统的书画艺术运用于紫陶创作,紫陶上的字画不以斑斓的视角冲击取胜,而以一种纯洁安详的淡雅与观者交流,传导出的是一种优美单纯的宁静。
在传统的建水紫陶制作工艺中,一般分为制泥、拉坯、绘制、刻坯、填泥、精修、烧制和磨制8个程序,每道工序都由专人承担各个工艺的制作。
制泥:建水紫陶的原料取自距县城两公里附近的碗窑村。传统的制泥方法是:将开采出来的粘土原料用石磨磨成细粉,然后将细粉过筛后按照制陶要求把不同成分含量的粉末泥灰原料进行配比,再将其倒入陶缸中加水浸泡搅浆,待含砂浆泥沉落池底,便只勺取上面的浆泥倒入另外的池内作再次淘洗。如此反复五、六次之后,让泥浆在封闭状态下自然凝干成膏状。用这样的方法制成的泥料无丝毫砂粒半点暴性,细腻犹如膏脂。
拉坯:拉坯是建水紫陶工艺的重要程序之一,直接关系到陶器制成后器形所呈现的艺术效果。由于泥料细腻,在湿润状态下的可塑性相对较弱,因此,建水紫陶不适宜用灌浆或注模的方式制成器型,而沿用数千年以前古人发明的轮制成型手工拉坯的方式拉制器型。拉坯不仅要注意到收缩比,而且还应注意到造型,根据不同的造型,较大的制品还要分段拉制。建水紫陶坯体拉制成型后,需放置在阴凉处待泥坯自然脱去少许水分。
绘制:传统建水紫陶一般仅以黑色墨汁绘制,陶坯器表的墨稿装饰亦必须在湿润状下用手绘完成。作品的价值取决于绘制者的审美修养和书画功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绘制工艺对于传统建水陶艺术的重要意义。建水紫陶的魅力,更多地体现在与陶器浑为一体而又具有唯一性的文化气息方面。
刻坯:对陶坯落墨后,刻工艺人即将湿坯上的墨迹雕刻成模,刻坯的传统工具为自制的钢针,一般利用伞骨将其一端煅打并磨制为斜状刃口。刻坯过程中必须保持坯体在一定的湿度,尽可能地使整个坯体保持在一定的湿度。刻坯是建水陶的代表性工艺技术,特别是笔画精细处,需尽其精微,纤毫毕现。刻划过深,烧制时器体易裂;刻划过浅,打磨后则会损伤画面。
填泥:填泥是建水紫陶绘制图形和色彩变化的重要工艺程序。陶坯刻好后,随形赋色,根据画面色彩要求填敷各种色泥,并将色泥抹平。由于填泥的湿度与坯体湿度不同,干燥过程中填泥与坯体的收缩不一致,因此,填泥要经过2至3次填压,使填泥与刻模充分粘合,填泥与器表成为同一块面。在陶面上雕刻填泥,以泥为彩,注重的是色块之间的对比协调,是一种形式感效为简单而表现力十分丰富的艺术语言。
精修:经过绘制、刻坯、填泥后陶坯的表面会受到损伤,此时需要对坯体进行精修。精修陶坯需要保持一定的干湿度,太干太湿都会损伤坯面的刻嵌部分及器形。精修耗费的时间相对较多,时间越长越细致效果自然也更好。
烧制:建水紫陶的烧成温度要求在1150℃-1200℃之间,烧制时间为7至12小时左右。早期建水紫陶的烧制都是在长约几十米的龙窑中完成,由于龙窑烧制需要经验丰富的陶工观察火候及火色,并且成品率不高,现在已基本采用气窑或电窑。烧制时,当窑内达到相应的高温,紫陶在不同的窑气内会呈现或红或紫或黑的奇异变化,形成建水紫陶有别于其它陶瓷的窑变特色。
磨制:建水紫陶最后一道工艺是人工打磨抛光。无釉磨制是建水陶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是整个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中最为耗时耗工的部分。传统建水紫陶的磨制工艺分为去火皮、去丝和抛光3个部分。一件上好的紫陶,要经过七八道打磨工序,用磨杵的功夫和耐性才能让陶面明如镜、洁如玉,完成建水紫陶最后一道工序。
建水紫陶制器产品种类多样,造型丰富。大致可分为:茶具茶器类、文房用器类、陈设器物类、花餐饮用器类、动物人物圆雕等,以及特殊造型的当代陶艺。各类型的建水紫陶器物又有着各式各样的丰富造型。
上世纪前期到中期,建水紫陶走过了一条辉煌的荣誉之旅,并孕育出了向逢春、陈绍康等一批著名的陶艺名家和工艺大师。但自20世纪80年代起,受体制、地域、人才等多种因素的束缚,建水紫陶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建水紫陶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重新开始引起人们广泛注意。近年来,各级政府命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田波、田静、黄木忠等,鼓励他们带徒授业,把建水紫陶传统工艺传承下去,利用所学创新建水紫陶现代作品。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县从事紫陶生产、经营的相关企业(作坊)个人80多户,从业人员2000多人,拥有梭式液化气窑45.5立方米。以前店后厂作为主要形式的紫陶展销门市,已经在碗窑村形成发展强势,碗窑村至县城不到1000米的道路两旁,已先后竖起了50余家专营紫陶的旗幡,形成了连片的特色文化商业街区。
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紫水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有着我国其他陶瓷工艺与众不同的工艺特征和艺术价值。建水紫陶的发展应该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艺术界的关注,同时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契机,也是应尽的义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