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离中的音声观照
——评《悲欢离合—长江流域汉族聚居地区丧葬仪式音声个案与比较研究》

2019-01-10 00:34班富宁广西艺术学院
民族音乐 2019年3期
关键词:音声长江流域个案

■班富宁 蒋 燮(广西艺术学院)

谈及死亡,人们往往对其心生畏惧,但又无法回避。死亡作为人生旅程中的最后一站,为死亡举行的丧葬仪式是人类各种生命礼仪中最为繁杂隆重的仪式活动,人们通过一系列程序来追念死者,安抚生者。丧葬仪式往往与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与丧葬仪式相关的文化艺术研究也是近年来许多学者着力探究的内容。其中齐琨博士主编的《悲欢离合——长江流域汉族聚居地区丧葬仪式音声个案与比较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年出版,下文简称《悲欢离合》)正是笔者近期有幸拜读的著作。

《悲欢离合》是齐琨继《仪式空间中的音声表述——对两个丧礼与一场童关醮仪式音声的描述与分析》后新推出的一部学术成果。其个案之详细、论点之新颖、视角之独特,无疑是仪式音乐研究领域又一力作。全书分“综述篇”“个案篇”“比较篇”三大部分,对长江流域汉族丧葬仪式现象进行详尽调查与研究,为读者展现长江上、中、下游十地汉族丧葬仪式与音声的丰富样貌。该著结合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等研究视角与方法,透视丧葬仪式中的仪式程序,为读者勾勒了一幅丧葬仪式音声表达的生动图景。笔者通读全书,收获颇丰,遂从以下方面论述浅闻拙见。

■《悲欢离合》之特点

(一)思想碰撞:国内多位学者的倾情合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关于汉族丧葬仪式研究在人文社科界早有探路者,不同学科、学者、视角的研究思路,使汉族丧葬仪式研究呈现枝繁叶茂、相映成辉的发展态势。《悲欢离合》“综述篇”中,主编秉承学科交融、理论互通的理念,约请国内相关领域优秀学者,就西方学界中的华南汉人丧葬仪式研究、近三十年中国古代丧葬史研究、汉族丧葬仪式民俗研究、汉族丧葬仪式音乐研究等议题进行述评。这一篇章在从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等视角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指出汉族丧葬仪式研究的现状和问题:首先,描述性、资料性的著述占多数,阐释性的深入研究较少;其次,国内对于“音声”概念领域虽引用较多,但在具体研究中,其形态分析还是停留在一般意义的“音乐的声音”;最后,宏观的丧葬文化史研究较多,但对当代活态丧葬习俗的田野调查还不够,地方性丧葬文化研究有待加强。“综述篇”是第二篇章“个案篇”进行个案研究的理论参考和角度借鉴,对音乐学者进行田野调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思路和观察视野。“个案篇”中十篇具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成果,在显现出长江流域汉族丧葬仪式音乐文化整体丰富性的同时,也体现了不同地方丧葬仪式音乐文化的个性特征。第三篇章“比较篇”中,作者对长江流域汉族聚居地丧葬仪式音声进行整体比较,篇幅设计虽少,却力图通过长江流域汉族丧葬仪式结构、音声类型、音声过程等的分析归纳,阐释汉人丧葬仪式音声所表述的宇宙观。

《悲欢离合》融合了不同学者对长江流域不同省市汉族聚居地丧葬仪式音声的学术观点和思想表述,不同学科背景、知识结构的作者展开多元汇集的智慧碰撞。相对其他仪式音乐研究著作而言,本书不仅在研究领域上较为宽广、观察视角上多维参照,而且善于统合不同学者的观点来看待同一类音乐事象,继而摩擦出不同的思想火花,较好地做到了思想的凝聚和学理的统一。

(二)有机整合:彰显汉族传统文化保护意识

整合,即是把零散的东西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在《悲欢离合》中,7名项目组成员分别前往上海南汇、江苏扬州、浙江富阳、安徽徽州、江西宁都、湖南湘阴、江西宜春、湖北石首、重庆万州、四川石邑等地展开实地考察。这些田野点汉族人口较多,分布地域较广,其族群特点必然呈现差异性,对其进行仪式音乐文化研究,工作量可想可知。个案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因为通过对局部现象的收集整理,可以透视族群整体的运行规则与逻辑。《悲欢离合》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首先,个案篇中的考察点具有代表性,能够从仪式背景、仪式行为、仪式音声分析等方面整合当代长江流域地区汉族丧礼的生存图景;其次,不同的仪式场域、不同的仪式程序、不同的仪式音声,始终贯穿着汉人慎终追远,重孝厚葬的观念,表达着汉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其说此书是对长江流域汉人丧礼音乐的收集和整理,不如说是对汉人自身人文情怀和信仰观念的深入解读,其必将对我国丧葬仪式研究形成较大的推动作用。

族群传统文化的整理与归纳,将有利于促进族群内部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形成与延续。《悲欢离合》汇聚长江流域不同省市丧葬仪式音乐文化于一部文本之中,在热闹又饱含人情味的音声中展现出汉人的审美情趣与人生观,不仅有益于促进社会对汉人族群传统文化保护的关注,也能够为相关部门制定传承、保护和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民间仪式音乐文化的决策带来一定的参考。

(三)多维交互:仪式音乐研究三重模式等方法的融入

曹本冶先生提出的“信仰—仪式—音声”仪式音乐三重研究模式,成为许多学者研究和分析仪式音乐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随着学界对仪式音乐研究重视程度的不断深入,学者在承袭前人研究理论的同时,也在不断总结和归纳符合自身考察对象特质的理论范式。如《悲欢离合》“个案篇”齐琨《上海市南汇县丧葬仪式音声调查与研究》一文将仪式空间分为“物质空间”“关系空间”“意识空间”三个层面,并就此展开研究分析;姜洁《江苏省扬州地区丧葬仪式音声调查与研究》在进行仪式音声分类时借鉴杨民康先生“核心层次”“中介层次”“外围层次”三个层次的风格分析模式,指出在扬州地区丧葬仪式中,“瑜伽焰口”超度仪式是最直接与神灵接触沟通方式,超度仪式音乐属于仪式音乐的核心层次;仪式过程中的唢呐吹打曲牌,多出现在迎来送往的仪式环节中,虽与丧仪中的民间信仰关系稀疏,但在连接仪式结构与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属于中介层次;扬州地区丧葬仪式中加入流行歌曲部分,多是为了娱人,起到营造气氛的作用,属于外围层次。

综上可知,《悲欢离合》的作者们立足前人成果,探寻出一系列新的视角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研究实践,不仅丰富了民族音乐学学科的研究内容,也为后来者开辟出一条新的前行之路。

■《悲欢离合》之商榷

(一)音乐形态分析有待深入

丧葬仪式音乐具有其独特的本体特征和风格样式,彰显出该仪式类型特有的艺术意涵和文化表达。丧葬仪式程序繁杂多样,其中的音乐更是丰富多彩,它与仪式相伴相随,对推进仪式的有序进行起到重要作用。《悲欢离合》偏重对仪式个案的音声描述与忠实记录,缺少对仪式音声本体层面的深入分析与比较研究。倘若书中能继续深入分析仪式音声中的旋律体系、空间组织、动力系统、词曲配合等方面的特点,则将更为形象、全面地展示丧葬仪式音声的整体风格构成。

(二)全书篇幅安排有待完善

《悲欢离合》分为“综述篇”“个案篇”“比较篇”三部分,其中综述篇含纳四篇文章,个案篇有十篇,比较篇收录一篇。书中对个案篇的篇幅安排十分充足,而比较篇则内容较为单薄,形成较大反差,若能在比较中予以引申,将长江流域汉族与该地区少数民族丧葬仪式音乐进行社会结构、信仰体系、仪程进行、仪式用乐等不同侧面的比较,则整本书篇幅安排会更为平衡,也更能凸显不同民族丧葬仪式音乐观念与行为的“同”与“异”。

(三)研究视角尚待拓宽

民族音乐学主要研究当今依然存活的音乐事象,口头传统是其研究主体。近年来,受到历史人类学的影响,民族音乐学的历史研究方兴未艾。其关键点在于,在“新史学”视野的影响下,在以新的方式来“重构”历史的过程中,文化意义的阐释成为民族志写作的核心。通过对阐释的方式来建构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和个人心中所认识的历史“真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美誉,丧礼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先秦《周礼》中将“五礼”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其中凶礼中即包含丧葬礼仪。阅读《悲欢离合》后,笔者认为,该著对长江流域汉族聚居区丧礼音乐个案的田野考察非常扎实深入,但却有意无意地回避了对仪式音乐历史脉络的把握。实际上,丧葬仪式音全息反映了多重叠合的动态的社会文化变迁的时间历程。如果能借鉴民族音乐学历史研究的相关研究视角,把共时性的实地调查与历时性的文献解读相结合,将儒学经典、地方史志、民众口述与当下活态传承的仪式文本接通并相互印证,在宏观把握下进行微观个案研究,则可能对长江流域汉族丧葬仪式音乐文化的精妙之处会有更为立体的认知和体悟。

另外,著述也可考虑引入“国家”这一分析维度。区域性仪式音乐的存在,是蕴含于国家制度和国家话语的深度理解之中,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民间丧仪中相当多的音乐观念与行为,体现出了整体一致性中的地方差异性,其实质是历史上的国家礼制被民间接续之后的俗化体现。如果忽视国家的存在而仅仅谈论仪式音乐个案,难免会产生“隔靴搔痒”的偏颇。

■总结与思考

一声唢呐,奏起生离死别;一曲挽歌,唱尽悲欢离合。行走于田野之中,体验他者的离别哀伤;穿梭于音声之间,彻悟生命轮回的深刻寓意。每一声哀泣,表达对逝者深深眷恋之情;每一声乐起,吟诉对生命的依恋之情。当再捧起厚重的《悲欢离合》,细心品味,仿佛置身于人声与器声交织的仪式现场,静静触摸那段人生礼仪的最后送别时光。人生如歌,有始有终。丧葬仪式宛如一条河流,它流淌着生者祈望死者福荫后人的情怀,传达着对生命的敬重和生活的新希望。

《悲欢离合》是一部详尽记载长江流域汉族聚居地区丧葬仪式音乐的民族志,不同学科理论、不同观察视角、不同学者思路的有机融合,其较为全面地描述、分析了该区域丧仪音乐的整体样貌。数十位作者一起深入田野调研,专心案头写作,寻音谈乐,爱于此,乐于斯,他们不仅仅是在深入探究音乐事象,也是在表达自己对民族音乐学学科发展的情愫与美好愿景。透过作者们细腻的笔触和温润的情感表达,笔者读懂了他们在田野考察中的所得所悟,也对他们高尚的人文情怀、求善求美的学术品格心生赞叹。民

猜你喜欢
音声长江流域个案
个案管理模式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0年主汛期长江流域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文化中的乐种研究
——评陈辉《浙东锣鼓:礼俗仪式的音声表达》
走遍长江流域的英国小伙
最具魅力
别样风景的多元化绽放——我国当代女性写作的个案式研究
黄帝战蚩尤
呼和浩特大召寺音声的实地考察
实践 学习 在实践——《新闻个案教程》开讲五年实录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