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赵勇健
镇巴地处大巴山腹地,汉中市东南隅,是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核心县。截至2015年底,全县共有贫困村129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572户54411人,贫困发生率24.11%。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和重要发展机遇,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激情实干、聚力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县已有7个贫困村2999户11182人脱贫退出,扶贫对象核实及数据清洗后,2017年底剩余贫困村122个、贫困人口16269户43805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24.11%下降到19.41%。2018年,镇巴县计划2.3万人脱贫、63个村退出,任务完成后,贫困发生率将下降到8%。2019年计划2.07万人脱贫、59个村退出,全县脱贫摘帽。
近几年,镇巴县脱贫工作殊荣不断,2016、2017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脱贫攻坚优秀县,2016年被评为全省扶贫绩效考核优秀县,2018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系列举措和成效得到九三学社中央脱贫攻坚民主监督调研组及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聚焦健康镇巴建设这一目标,围绕减存量、控增量两个重点,全县同步推进硬件改造和软件提升,有效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大力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深入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八大行动”,坚决遏制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创新建立统筹协作、服务保障、能力提升、健康管理、督查考评“五大体系”,实行“2+2+1”(1名村医+1名村卫计专干、1名镇卫生院医生+1名镇公卫专干、1名县级指导医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全面夯实“4+X”(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救助+补充医疗保障+爱心基金)医疗保障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合率和参保率均达100%,全县住院合规费用报销比例达86.58%以上,有效降低了贫困群众就医负担。
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扶贫惠民政策,确保对象精准、资助精准,近三年累计为学前至高中阶段困难家庭学生发放各类补助资金2624万元,惠及学生39638人次;推行师生结对帮扶和“大家访”举措,全县2506名教师和7139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建立了“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关系,累计开展帮扶活动7万余次。持续改善办学条件,近三年累计实施校建项目69个,总投资1.75亿元;维修学校131所,新招录教师432名,农村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突出把产业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按照“龙头带动、百业突破”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茶叶、魔芋、生猪、中药材四大主导产业,利用“公司+基地+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参与经营、就业带动等利益链接机制,实现贫困户多点增收。建立奖补激励机制,按照“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目标,既注重稳定增收的中长期项目,又注重贫困群众当下增收的“短平快”项目,鼓励支持“小种小养”。目前,全县培育涉农经营主体859个,主体带动和“小众产业”已覆盖贫困户1.1万余户,2017年实现户均增收1750元,今年预计突破2000元。
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先导,采取“八个一点”筹资3.73亿元,规划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对标项目337个,目前已竣工253个,在建84个,实施农网改造项目88个,全县129个贫困村道路、饮水达标率、电力入户率都达到100%;规划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118个,目前已建成116个。
按照“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精准脱贫要求,加快实施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脱贫攻坚期内全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9487户,目前入住7513户,年底前将完成剩余1974户搬迁入住工作;同步启动茶叶、辣椒、蔬菜生产加工等移民产业园和社区工厂建设,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将小批量、多渠道的涉农资金整合使用,集中投放到脱贫攻坚领域,形成“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格局。制定《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实施细则》,就资金分配整合范围、资金投向、项目管理和监督检查等方面予以明确。2018年计划整合涉农资金项目11类21个,整合财政涉农资金3.73亿元,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扶贫。
深入开展“传树守做” 新民风建设和“明理·感恩·自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强化宣传发动和典型选树,突出“文明创建”“品牌提升”两大手段,提高“精神扶贫”工作成效;以生产奖补为依托,建立179个脱贫攻坚“红黑榜”,对129个“爱心超市”实行积分管理,推广传世家训185条,修订村规民约370条,规范红白理事会,评选“脱贫致富能手”,通过奖勤罚懒,营造勤劳致富氛围,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通过聚焦就业扶贫、生态扶贫、兜底保障、协作攻坚、扶志扶智和党建引领,持续发力决战脱贫攻坚,取得了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扶贫路子更加宽广、干部作风更加务实、干群联系更加紧密、广大群众更加满意的“五大转变”,呈现出“五大亮点”。
探索形成围绕健康镇巴建设这一目标,突出减存量、控增量两个重点,建立统筹协作、服务保障、能力提升、健康管理、督查考评五大体系的“125”健康扶贫镇巴模式,切实减轻了贫困群众看病负担,得到中央、省市肯定并推广。
创新开展传家风家训、树公德美德、守诚实诚信、做好人好事的“传树守做”新民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传树守做”新民风激发内生动力工作经验在中央、省市推广运用。
三抓:抓镇、村及县级机关单位三个层面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发挥;“三当”:农村党员当好政策明白、致富带头、帮扶热心“三种人”,机关党员当好脱贫政策宣讲、精准扶贫指导、脱贫攻坚战斗“三大员”;一引领: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县直部门单位党组织书记驻贫困村担任“一把手”,发挥关键少数引领作用。工作经验得到省市组织部门一致赞同和积极推广运用。
探索总结发展地域特色产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劳力转移就业、盘活土地林地存量资产、成功人士带动、干部结对帮扶、强农惠农政策、企业帮扶8条增收途径,采取三项机制干部奖惩激励、三个办法主体责任夯实、三个统筹资金保障措施落实,促进了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工作经验得到省市充分肯定。
“四抓”:抓警示教育、监督检查、执纪审查、巡视巡察。“四促”:以“纪律黄页”促部门规矩意识提升,以“温馨提示卡”促镇(办)脱贫攻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以“望闻问切”四诊法促村组扶贫领域微腐败根治,以“明察暗访轮岗制”促扶贫领域干部作风大转变。“两落实”:党政主体责任全面落实,纪检监督责任全面落实。“四抓四促两落实”锤炼过硬作风护航脱贫攻坚先进经验在全市推广。
面对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的现实,在肯定成绩增强信心的同时,我们统筹谋划攻坚难点,以开展“脱贫攻坚冲刺年”和“交通会战年”活动为抓手,突出“两天一路一隧道”项目带动,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两个重点、狠抓四大产业、强化四个保障的硬措施,紧盯2019年全县脱贫摘帽总目标,抓住中央、我省支持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政策机遇,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2019年6月底前,完成剩余95个道路和饮水项目,以及2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任务,易地搬迁群众全面入住;多渠道筹集资金,着力改善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
坚持“三个好”“三覆盖”“三保障”“三防范”(三个好:定好产业扶贫项目、选好市场经营主体、建好利益联结机制;三覆盖:贫困群众长中短产业项目,经营主体与贫困群众利益联结机制,以及扶贫资金对贫困群众全覆盖;三保障:资金、技术和销售保障;三防范:防范群众等靠思想、产业经营风险和干部廉政风险)的产业扶贫基本思路,围绕“4+X”产业布局,加快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加大干部帮扶力度,确保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发展实现持续增收。
不断提升健康扶贫成效,确保贫困群众少生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持续推进生态、教育和兜底扶贫。强化扶智扶志举措,有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抓好《苏陕扶贫协作规划》实施,加强与中央、省市帮扶单位的衔接配合,凝聚脱贫攻坚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