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精神的力量

2019-01-10 03:40
世纪风采 2018年12期
关键词:张家港保税区精神

张家港保税区

张家港市,这座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的县级市,从1962年建县到1986年撤县设市,至今不过短短50余载。而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江边小城却在这半个多世纪中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大踏步走向高水平小康的华丽蜕变,从曾经“苏南的苏北”一跃成为连续13年稳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前三甲,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获得20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实现了从“苏南边角料”到“明星城市”的巨大飞跃。而这些辉煌的铸就,自始至终无不凝聚着一种强大的力量,一种广大港城人民用汗水和智慧浇灌和培育的精神硕果,那就是贯穿张家港发展始终的城市精神——张家港精神。

张家港精神在艰苦创业、治穷致富中孕育萌发

熟悉张家港的人都知道,1962年常熟县、江阴县各划出部分边远乡镇,组成了张家港的前身沙洲县。建县之初,全县年生产总值还不到1亿元,财政收入不足1000万元,农民人均分配只有62元,一度被称为“苏南的苏北”。但沙洲人民人穷志不穷,他们秉持“穷则思变”的精神,在历届县委的带领下艰苦创业,治穷致富。

建县初期,为了应对三年困难时期,沙洲人民积极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逐渐实现好转。20世纪70年代,恢复重建的沙洲县委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灾难局面,着手解决人民群众吃不饱的问题。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全县“外学龙桥,内学塘桥”,水稻、三麦产量逐渐提高,塘桥三麦种植技术在全国推广,沙洲成为粮食生产先进县。为了转变“高产穷队”的状况,全县又“外学华西,内学欧桥”,突破农业单一经济的格局,农副工综合发展,积极发展乡镇(社队)工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县委及时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发展乡镇(社队)工业上来,乡镇(社队)工业开始迈向全面发展的快车道。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年,沙洲县工业产值即超过农业产值,其中乡镇(社队)工业产值达到工业总产值的85%。沙洲人民开始从谷场走向市场,逐步实现了“农转工”的历史性跨越,成功走出一条农村工业化的新路。

在沙洲工业化初期,乡镇(社队)工业作为“草根工业”,不同于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没有计划安排的产品,没有国家分配的资金,没有固定供应的原材料,产、供、销全部受市场调节,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自产自销的模式。正是这种“夹缝经济”环境,迫使乡镇(社队)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供销人员,发扬跑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排除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四万”精神,千方百计寻找项目、资金、技术,努力争取客户、推销产品、发展企业。长江润发集团创始人、长江村老书记郁全和在当年村办企业空心导轨厂产品滞销时,想尽办法,最后背水一战,将300多吨空心导轨免费送给全国几十家电梯生产企业试用,在产品逐渐得到市场认可后,他又亲自上阵,带领村支部成员当起了销售员,经常大包小包背着样品,走南闯北搞推销。他们生产的导轨也因此而吸引了上海三菱等10多家电梯生产企业上门订货,产品打开了销路,赢得了市场,也为今后长江润发集团的组建夯实了基础。这样的故事在沙洲大地上数不胜数,也正是这种攻坚克难的“四千四万”精神,催生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发展奇迹。

1992年4月,张家港市委、市政府召开“三超一争”誓师大会

在此期间,沙洲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杨舍镇,在这种拼搏精神的氛围里,也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在沙洲建县初期,杨舍镇仅有5000人,直至70年代末期,镇区面积还不足1平方千米,房屋破旧,环境脏乱,交通闭塞,镇办企业寥寥无几,工业产值不足500万元,在原苏州地区6个县的城关镇中倒数第一。1978年,秦振华出任杨舍镇党委书记。为了迅速改变落后面貌,秦振华及镇领导班子带领全镇干部群众顽强拼搏,艰苦创业,两个文明一起抓。短短几年,杨舍镇发生了巨大变化,乡镇(社队)企业从无到有再到遍地开花。1985年成为江苏第一个工农业产值突破1亿元的县城镇,1987年获得苏州市乡镇中GDP和利税两个第一名。1991年,杨舍镇工业总产值超12亿元,一跃成为苏州的“排头兵”,后来又成为苏州“南学盛泽,北学杨舍”的明星乡镇,在全国乡镇百颗星中跃居第七位。在创业过程中,杨舍镇广大党员干部所形成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顾全大局、乐于奉献,扶正祛邪、敢于碰硬,雷厉风行、脚踏实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加压力、永不满足”的创业精神,在当地被誉为“杨舍精神”,这就是张家港精神的雏形。

张家港精神在抢抓机遇、拼抢发展中培育形成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发表,又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摆在张家港人面前。与此同时,56岁的秦振华被苏州市委破格任命为张家港市市委书记。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张家港市委认识到,经济要腾飞,思想必先行,只有着力塑造和弘扬一种反映时代特点、体现区域特色、富有激励作用的精神,才能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实现张家港的大发展、大跨越。因此,张家港市委在总结以往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把“杨舍精神”升华为“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16字张家港精神,用以鼓舞全市人民在“苏南方阵”中争先进位,为全市人民树立了一面进一步发展的精神旗帜。在张家港精神的激励下,全市上下同心协力,真抓实干,抢时间、拼速度、争一流,短短几年内,催生了令人赞叹的张家港速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张家港奇迹,张家港精神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在抢抓机遇、拼抢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超一争”搅活苏南“一池春水”。1992年初,张家港精神产生后,市委乘势喊出“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建超昆山,各项工作争第一”的“三超一争”目标。殊不知这样的口号一经喊出,在苏州乃至全省掀起了“轩然大波”。常熟当时在苏州各县市中经济总量第一,吴江是江苏外贸“九连冠”,昆山是国务院批准的城市开发示范县,城市建设闻名遐迩,还有“各项工作争第一”,这些都可能吗?1993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发表题为《苏州跃起“六只虎”》的报道,记录了当时的情况:“体现张家港精神典型特色的‘三超一争’,首先搅动了苏南‘一池春水’。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在苏州六县(市)中,张家港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先天不足,相比之下,各方面并不冒尖,某些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张家港人敢于提出‘三超一争’,而且攻势凌厉,咄咄逼人,着实使‘老大哥’震惊,并感到压力,于是纷纷摆开阵势,接受挑战。”当然,开弓没有回头箭,目标是喊出来了,成绩却是要做出来的。1992年4月,张家港市委、市政府召开市、镇、村、组四级干部“三超一争”誓师大会,全市上下迅速形成只争朝夕办大事、团结拼搏创大业的生动局面,26个乡镇干劲十足,你追我赶,结对竞赛。至当年8月末,市属工业产值比1991年同期增长77%,市、镇两级工业产值跃居苏州各县(市)之首;全市三级工业产值达到123.1亿元,比1991年同期增长82%,超过了常熟;8月份外贸收购额首次超过吴江,建办海外企业数居江苏省榜首;以高起点规划,大拆迁、大建设为抓手的城市建设,带来了市容、市貌的大变化。1992年末,“三超一争”目标全面实现,张家港市一举夺得苏州市工业、外贸、精神文明3个金杯,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百强县(市)中名列第三位。“三超一争”目标的实现,给周边县市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据上述《苏州跃起“六只虎”》载:“常熟进一步调整思路,加快发展。吴江千方百计要拿下第二个外贸‘十连冠’,昆山加快与浦东开发区接轨步伐,朝着建成2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的目标大步迈进。一着不让、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态势,也感染了吴县和太仓。吴县依托太湖,筑路架桥,开通机场,发展旅游,经济再添活力。太仓则以昆山为对手,紧紧咬住不放。‘六虎’争雄,各显神通,带来了苏州的大发展。”于是,“三超一争”就这样在看似不经意间搅动、也搅活了苏南的“一池春水”。

1992年10月18日,张家港保税区举行揭牌仪式

“张家港速度”为抢建保税区奠定基础。在张家港,办事情、上项目是以“天”为单位,甚至是以“小时”来计算的,这样的“张家港速度”在张家港保税区的筹建工作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张家港自身的优势不多,唯一的优势是紧靠长江,有近100千米的长江岸线。当时市委捕捉到国家开放办在江苏沿江建保税区的信息,便果断决策,迅速行动,全力争取。1992年5月,张家港保税区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出台。6月5日,市委、市政府审定规划方案,并作出决议:“抢时间,争速度,创建全国建设速度第一、铁丝网隔离带质量第一、按国际惯例办事效率第一的一流保税区。”6月10日至7月25日,保税区规划区内的1284户住房全部拆迁完毕,比原计划提前5天。是月,保税区开始大规模的基建施工。铁道部、交通部、南京军区和张家港市的各路施工队伍参加建设。1992年7月25日以后的160天时间内,保税区先后建成一条8千米长的铁丝网隔离带、一座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的保税区海关北监控楼、一幢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市港务局大楼、60幢20万平方米的港式住房、与保税区配套的长江万吨级化工码头。1995年10月24日《经济日报》在《张家港精神是什么》一文中记述:“1992年8月15日,国务院特区办领导冒雨来到保税区建设工地,看到的是总长8公里的高标准绿色护栏,围着4.1平方公里空地,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感动地连声说:‘张家港速度,了不得!’”1992年10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成立张家港保税区。12月20日,张家港保税区通过海关总署验收,正式投入运作。1995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张家港之路》一书中记述:“这一个个令人惊叹的数据,一桩桩动人心魄的奇迹,是张家港速度的真实记录,是张家港精神的壮丽诗篇。”

张家港精神创造了“张家港奇迹”。1975年靠45万元自筹资金创办的沙洲县钢铁厂,是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建厂初期,面对周围国企和大企业,沙钢将自身定位在“大厂不愿干、小厂不敢干”的发展战略上,把市场需求较大的钢窗料作为主导产品,掘得了第一桶金。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英国引进全套电炉炼钢生产线,使沙钢生产能力翻了一番,并与国际先进水平一下子缩短了20年的距离,被国内钢铁专家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第三次革命的样板”。2002年8月,沙钢集团总投资150亿元的650万吨热卷板综合项目动工。该项目整体收购世界第九大钢铁公司德国蒂森集团多特蒙德钢铁厂全套热卷板生产线,需要搬迁的设备总重达11.5万吨,是全市历史上最大的运输项目。至2004年2月,沙钢集团仅用一年半时间,分56批拆解运回国内,成功吸收改造。2005年7月5日,650万吨的炼铁炼钢、板坯连铸、热轧卷板项目全线贯通。该项目设计年生产能力为330万吨焦、1250万吨烧结矿、200万吨酸性球团、650万吨铁、650万吨钢、450万吨热卷板和200万吨宽厚板。沙钢集团650万吨钢铁项目的终端主要产品为热轧薄带卷,分别为低碳钢、结构钢、低合金钢、集装箱钢、高压容器钢、硅钢、铁素体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等钢种,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综合性能好、尺寸精度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等特点,填补了江苏省热卷板领域的空白。是年8月及9月的《中国冶金报》《新华日报》《人民日报》等媒体分别刊登报道,称此项目是“张家港精神创造的张家港奇迹”。此后,沙钢集团继续坚持不懈地走在探索实践的道路上,在张家港精神的激励下,逐渐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不断攀登”的企业精神及一系列科学发展理念。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推动沙钢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历史性跨越,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奇迹。至2017年,沙钢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200亿元、利税2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3%和219.9%,其中利润实绩继续保持全国同行第二位,集团更是连续九年入围世界500强。

张家港精神在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中传承弘扬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历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起,在张家港精神的激励下,张家港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突破口,进而自加压力,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口号,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名副其实的领头羊。1995年,张家港市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成就和特色被《人民日报》誉为“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一跃成为全国先进典型。2005年,张家港以唯一的县级市、总分第一的骄人成绩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在全国起到了较大的典型引路的示范作用。张家港市委带领全市人民培育和塑造的张家港精神,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弘扬,已成为引领张家港发展的城市之魂和力量之源,成为集体创造、共同守护、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如今,站在改革开放40年这个新起点上,始终坚持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人,再度高高擎起这个“精神火炬”,在弘扬张家港精神中持续推进思想大解放,在解放思想中不断赋予张家港精神新内涵,以张家港精神为引领再创发展新奇迹。

回望过去,“解放思想”这个价值追求其实一直伴随着张家港发展的全过程。与周边县市相比,张家港既没有靠近上海的区位优势,也没有殷实的家底,但张家港人敢闯敢试,“三超一争”“90天抢出一个保税区”“18个月修筑好一条张杨公路”……这桩桩件件,无一不是解放思想的成果。产业结构偏重,那就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国有大企业集团太强,那就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民营经济;缺乏风景旅游点,那就因地制宜,利用修建高速公路集中取土建成生态休闲公园……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就是解放思想的充分体现。如今,步入新时代的张家港,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在不断解放思想中审视不足,在弘扬张家港精神中着力破解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还不够高、改革开放力度还不够大、城乡建设融合度与均衡性还不够强等发展中的新问题,再一次树立超越自我的强烈追求,确立“聚焦转型、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文明引领”四大路径和建设“实力、活力、美丽、人文”四个港城的发展目标,展开奋力走在江苏全省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前列的新实践。

1992年2月28日,张家港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张家港市要有张家港精神”时,首次对张家港精神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团结拼搏”,即团结起来,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开创大业;“负重奋进”,即肩负重任,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奋勇前进;“自加压力”,即自立自强,自我加压,不留后路;“敢于争先”,即心想长远,永不满足,敢闯敢冒,敢争第一。其中,团结拼搏是基础,负重奋进是要求,自加压力是动力,敢于争先是目标。从此,在全市城乡拉开了弘扬实践张家港精神的序幕。随着形势的变化,时代的发展,生生不息的张家港精神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并在创业实践发展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思想内涵,成为推动张家港事业进步的不竭动力。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各方面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张家港精神突出体现在“拼搏、进位”上,抢抓机遇,奋力超越;90年代中后期,张家港发展走到了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张家港精神突出体现在“巩固、提升”上;进入新世纪,经济社会进入转型阶段,张家港精神突出体现在“统筹、协调”上;步入新时代,“张家港精神”则重点体现在“再出发、再突破、再引领”上,开启了全力打造实力港城、活力港城、美丽港城、人文港城的新征程。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一批重大交通工程纷纷上马,正迅速改变张家港多年来的交通弱势。尤其是沪通铁路、通苏嘉城际和沿江城际三条铁路的建设,使张家港成为长三角沿江地区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为张家港带来了高速发展的新机。面对新的战略机遇,张家港各级干部鼓足干劲,秉持“逆境下负重奋进,顺境中自加压力”的张家港精神的根本特质,在新的竞争格局下,建立产业资本中心,推出“资本+企业+创新”招商新模式,在新理念的推动下,已形成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为主导的新兴产业格局,并大手笔布局再制造、半导体、磁传感、氢能源等前瞻性领域。2017年11月,张家港与康得新集团签订“两园一城”项目合作协议,计划总投资1800亿元,用8年时间打造全球先进高分子材料的人才、技术和产业高地。2018年7月10日,中国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与宝马(荷兰)控股公司签署合同,拟投资51亿元在张家港布局宝马全球首个纯电动车合资项目。在源自实践、成于奋斗的张家港精神引领下,改革再出发,开放迈新步,张家港正不断创造着高质量发展的新奇迹!

猜你喜欢
张家港保税区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张家港高校侨务工作联盟:发挥地方发展智库作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让张家港精神在新时代再放光彩
拿出精神
张家港行盈利能力待改善
昆明综合保税区今年底建成
天津保税区1月份财政收入同增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