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立
摘要:社会组织,技术创新,经济运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催生了设计教学和设计实践的革新。众多重点高校陆续打出构建本校特色通识教育跨界教育体系的旗帜,将课题作业,作业循序渐进,兼顾各种能力模块的培养。课程的整合并非简单地归纳与合并,而是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将知识、方法、技能进行重新洗牌后构建新的秋序。与此同时,配套的教学模式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课多师”深度共享模式将是新时期设计类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的起始,是资源整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新模式探究。
关键词:设计学类;一课多师;发展趋势;共享合作
中图分类号:TU201-4;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7-0186-02
一、视角的转变与定位
国际视野下设计变革从1.0迎来全球化的3.0时代,从造物到战略;从物质设计到非物质设计(信息、服务、体验、关系等);从专业到跨学科;从设计到设计思维;从创意到创新。教育者应该站在未來教育思考教学的角度,让教学的设计教育受益更广,教师团队无不是这个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核心力量,单枪匹马力单势薄是不能较好完成教学资源整合的。结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及新的设计领域的开拓、学习方式的改变,需要更好地完成教师个人与教学团队的定位。
二、教学内容整合更新后与陈旧教学模式匹配度低
立足设计本科大类培养的特点,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群发展,将原基础平台细碎课程进行模块化整合,将分散、琐碎的作业形式为综合性的系列课题构架,合并知识结构,整合课题制设计贯穿整教学,这是设计院校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根据社会就业趋势的发展,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以及具体课程的整合,根据前期大量的实验性教学,摸索出来的经验,部分课程由原来16学时或是32学时,整合成112学时或是128学时都是大课时课程,内容丰富,难度系数加深。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一位教师教授一门课程,完成同一年级一个班或是不同班级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的教师资源,做到“一对多叼、班级的授课,虽然减少了教师个人的备课投入,但是教师在课程研究上基本上属于个人研究,大多缺乏与他人交流的现状,沉浸在自己的教学方法中,属于典型的个人“埋头苦干”类型。再如,“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没有教学过程中的对比,也会出现教学内容陈旧、懒于更新、教学内容不深刻,教师对于教学缺乏创新、应付了事现象,而这期间领导者在短时间内又难于发现教学问题,教学质量一直难于提高、教学不深入的状况。
三、“一课多师”深度共享教学模式的提出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①等相关文件,根据设计院校教学提出理论授课和作业讲评课时参半、相结合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提出“一课多师”深度共享教学模式。即根据一个年级同专业同课程班级的上课个数,配备相应的主负责教师,主负责教师再组成授课小组进行授课,做到一个班的教学“一课多师”共同讲授理论课程和辅导的教学模式。主负责教师之间形成平行教学,选出组长组织维护所有班级的平行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授课小组的建立是歼平行教学”的先决条件。
在规模方面,可以形成两个人或三个人的合作关系。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它可以是新老师与普通教师,专家老师,骨干教师的合作,还可以扩展到邀请学校以外的相关学者。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教师特长进行分工,避免由于一位教师某节教学内容水平的高低的而产生学生“不公平”的待遇。“一课多师”的教学模式教师资源是共享的,学生是最大的收益赢家,教师之间也是互相学习的好机会,更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若干个教学小组中还可以考虑组建一个跨专业的教师创新团队,尝试培养跨领域的训练,依照本科整体培训计划,结合整个教学内容,并保持知识和技能在此阶段训练的相对完整性,做一些新的、大胆的尝试,后期教学效果可以反哺平行教学中的其他班级。该教学模式也是全面迎接国际视野下设计类本科教学的挑战。
四、“一课多师”深度共享教学模式的具体执行
针对一门课程的授课,以往是一个老师独立完成,对于这门课的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的掌握,需要花上大量的时间,且效果还不一定好。而现在提出的“一课多师”深度共享教学模式可以使授课小组教师分享课程信息并就教学经验进行交流,教师从被动和受控制的状态转变为积极的,能创造性处理知识的主体,更加有效地促进专业能力的发展。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会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发展的现状,要勇于创新教学模式,为我所用。
(一)备课
根据社会背景发展和教师学术背景,教师教授一门长课时课程,在有限的准备时间或短时间内始终保证其教学的深度、创新性和高水平是很难实现的,多学科教师组成教学小组,开展教学任务是新的教学尝试。一方面,它可以突出每位教师自身的优势,同时避免教师学科研究的不足。授课小组成员可以讨论教学的方法,教学案例的运用,借鉴对方的教学优点,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里对整个课程有把握有系统的规划,客观实际地拟定该课程的教学框架体系、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考核内容、标准等。负责组长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组员的实际情况来分配备课的章节。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节约时间,深入教学内容。备课内容有针对性,教学内容上的安排也会更丰富。这种方法适合在短时间内需要熟悉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系统的年轻教师。帮助他们尽快的进入教学的角色,不仅可以全方位把握课程还能与导师共课堂,无不是很好的提升教学能力的捷径。
(二)教授
在理论授课的过程中,同一门课程可以由多个教师共同上课完成,针对一个年级同专业同课程班级的一起合班上课,实行“一课多师”的平行班级的理论授课。合理分工,分开教学。一些合作教师对同一课题前期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共同制定了课程计划,共同完成了多元化的学生学习指导。例如有的教师擅长讲授历史性理论的教学;有的教师擅长讲授结合案例分析原理;有的教师擅长和学生通过练习实现课堂的互动……这样一来每个教师都会有针对性的完成章节的教授内容,并且每个教师都是以自己拿手的部分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课程的内容得到了深化,学生在课堂上所接触到的延展知识由于每个老师的特长而变丰富,课程的气氛就会跟着活跃起来。在具体执行中完成课程分工章节的备注教师的小课表,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安排教学活动与相互之间的配合程度。
(三)辅导
从教学经验中,我们不难发现作业辅导讲评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有效的进行作业辅导讲评,体现作业的效果,这其中作业辅导讲评的方式方法显得格外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作业讲评:是一名教师完成同一个班级的不同作业的讲评辅导模式。学生人数的限制,能互相学习的机会有限,教师也由于自己的专长,进行讲评作业的切入点也有限。而现在的“一课多师飞朵度共享教学模式,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采取授课小组的内部讲评:布置的作业可以由不同的教师辅导及讲评。例如甲教师第一次课辅导及讲评作业一,乙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设计完成再一次点评同样的作业,互换了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接触不同的教师,会听到不同切入点讲评的作业方式和评语,相关知识点在作业讲评中拓展也会较多,学生的思路会更开阔、自己寻找修改作业的途径更多,能有效提高完成作业的质量,学以致用,这对设计类学生来说,思维的拓展训练非常重要,当然前提是在同一评分标准和重难点把控的基础上。
(四)评分
设计院校的作业评分标准不是像理工科的作业那样:一加一等于二的机械模式,在设计院校面对这样的“作业题”,“答案”是多样化的,有可以等于零的“答案”,也有可以等于一的“答案”,這些“答案”没有对错之分,而只有好或差之分。所以设计院校的这些课题作业的评分,如果只由一个教师完成,显得公平性不够。就像每年的美术高考一样,评阅一份美术试卷的老师都不止一位教师。所以,可采取“一课多师”的作业“共同评分”:由这门课授课小组的教师共同评分,最后采用平均值的方法。这样做有理有据,能提高教学的规范性。同时还可以邀请同步教学的团队教师作为课外指导,校外设计师、专家作为校外指导,形成课程多元化评价标准,进一步释放学生的学习创造力。
五、探索多层次的“一课多师”共享国际合作与交流
授课教师在共享的力量下,可以快速、准确地克服课程教学中的困难,熟练地掌握一些专题的内容。不同学术背景的教师具有不同的智慧水平、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这期间相互补充,可以促进课程理论的教学,交流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团队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也提高教学质量。
在双一流学校的建设下,依托校级多方面国际资源,以学院为主体的多元化国际合作、引进的国际优质资源,可尝试通过国际化推动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在攻坚的核心课程、核心教育体系下,尝试“一课多师”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不同层级的国际合作课程或是基于课程的交流网络平台。基于国际视野下的设计学科发展,不是单纯引进某一个国家的课程,而是要不断探索教育的本质,利用学院、学校国际班资源,将国外优秀的教育模式移植过来。近几年来,设计学科的综合实力得到显著增强,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深度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各方面,会在不久的将来有更显著的成绩。
六、深度“共享”的互动共赢
共享合作教学与研究将教学的主要内容转化为教师队伍建设与合作建设的研究过程。共享团队合作研究性教学旨在提高教授课程的科研含量,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发展学生思想素质和综合能力,增强教学实效性。同时深度共享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形成“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教学科研队伍,以课题制为主导,组建教学的核心攻坚队伍,提升学科团队的整体实力和科研水平,推动科研工作由教师个人行为向集体团队行为转变,以大教学团队、大交叉学科完成复合型设计人才的培养系统构建。
基金项目:江汉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国际视野下设计学科大类培养教学内容与体系新范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X11。
注释:
①张寰,吴颖.学前教育立法研究:历程、主题与述评[J].法学教育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