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喆
摘要:忠勤祠是为纪念清代诗坛领袖王渔洋之高祖王重光而建,后来为纪念王氏一族的功绩,建忠勤祠石刻也就是忠勤祠堂帖。虽然今天的忠勤祠堂帖影响伴随着王氏家族仕途衰落不复当年盛况,但是忠勤祠在书法和文献等方面都值得后人研究学习。
关键词:忠勤祠堂帖;石刻;变迁;价值
中图分类号:TU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7-0054-02
一、忠勤祠堂和忠勤祠堂帖
忠勤祠的建立是让后人不忘记王重光忠勤的事迹。王重光因何事会被嘉靖帝赐“忠勤”二字呢?王重光(1502~1558年)字廷宣,山东新城人氏。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被严嵩党徒打压,所以贬到贵州,任命为布政使司左参议。嘉靖三十六年,因雷击起火,焚毁三座大殿,急需大量木材修复。因云贵高原被三万蛮夷起义军占领,想要运输木材必须先平复叛乱,王重光认为平蛮不在斩而在单车谕降,于是招安叛军。取得了招安的胜利后便顺利将木材运出,王重光却因过度劳累加上吸入瘴烟,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殉职。贵州人民为了缅怀王重光,将其与彪炳史册的王阳明一起祭祀,合称“二王”。
(一)忠勤祠堂
在王重光离世的三十年后,其次子王之垣在京任职户部左侍郎,孙王象乾官至佥都御史,王氏一族从政任官者达三十余人。他们认为贵州祠太远,然而自己家乡却没有祠堂,所以万历十六年(1588年)奏请万历皇上,请求在家乡设立祠堂,继续用“忠勤”二字。后来祠堂在万历十六年建设,次年落成,就是今天山东新城的忠勤祠。
(二)忠勤祠堂帖
之所以新城王氏被世人称为齐鲁第一进士家族,是因为王氏一族出进士30人和举人52人,为官者多达百人。为了不让后人忘记王氏一族的功绩便集字上石,遂成忠勤祠石刻。这就是忠勤祠堂石刻的来历。六世王象乾说“恐其久远磨灭,集古晋唐法书,为《忠勤堂帖》,刻之以传”。忠勤祠堂石刻的初衷大概就是“恐其久远磨灭”。忠勤祠堂帖中的石刻可以分为三类:古法书名迹石刻、时人撰文集字石刻和时人墨迹石刻。
忠勤祠堂帖中不乏古法书石刻。魏晋至今数千年,书迹流传至今者其价值不言而喻,最具有代表性的无疑是王羲之的《乐毅论》和其子王献之的《丘版十三行》。“二王”的法书名迹历来被世人追捧,也被王氏一族所重视。
时人撰文并集字晋唐书家的石刻作品也不在少数。如《王颖川公传》,是明吏部右侍郎萧云举撰写歌颂王家始祖王麟的文章,集钟繇书而成。《王氏琅琊公传》是明代礼部尚书于慎行撰写介绍王氏一族脉络由来之文,集东晋王羲之书而成。还有《新城县忠勤祠记》是明代建极殿大学士的王锡爵所书,内容是介绍忠勤祠堂,集东晋王献之书而成。集字唐代书家的有《贵州忠勤祠碑》,是贵州按察司佥事黄摸的撰文,集唐代褚遂良书而成。集欧阳询书的有《泺川王公墓表》,是明代礼部尚书王家屏撰文。还有《刘太淑人传》是翰林院编修郭正域撰文歌颂刘氏功德,集唐朝颜真卿书而成。为王家撰写文章的都是当朝的高官权贵,可以看出明代王氏一族的影响力绝非一般家族可比。
此外,还有明代的书法家的墨迹刻石,如董其昌的《草决歌》、祝允明的《春阴诗》还有邢侗应邀所书的《忠勤祠碑版集古法书序》。还有六世王象晋的《辞世小言》等墨迹刻石。上文所述虽然只是忠勤祠堂帖的一部分,但不难看出其体例之恢弘,遴选之细致,可见王家对书法艺术的态度。
王氏忠勤祠堂帖建成后,几经维修,后来也增添数块刻石,如沈庭芳、王象晋的作品。还有部分流散刻石,魏石、隋石,后有清代成亲王所书的赤壁赋、林则徐所书桃花源记以及王渔洋手镜等。
二、忠勤祠堂帖从见拓者云集到身后的寂寥
《新城县志》载:“忠勤祠石刻琳琅满目,海内知名。”①很难想象昔日“见拓者云集”的忠勤祠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一代正宗的诗坛领袖王渔洋的生活环境充斥着的文化氛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能被时代所淹,今日的王家祠堂不复当年盛况。学生求教于王渔洋文化研究保护中心的魏恒远老师,他对王氏族谱研究尤为深入,有人对王氏家学家风的研究也有不小的成就,唯独没有人对忠勤祠堂的碑刻有深入研究考证。时过境迁,与之前门庭若市相比,真正为学习书法欣赏碑拓的人寥寥无几。
(一)见拓者云集
集玉山房稿记载“见拓者云集,竹素腾贵,三绝并称,懿美无斁”。可见忠勤祠堂帖初成,许多当时的文人名士都去观摩拜访,谓之“见拓者云集”。明代“四大家”之一的陈继儒称“今海内推乔木世家,首屈新城王氏,名公卿累累,项背相望。侄在申时行写的《少司徒王公墓表》碣石刻文中:“集文遒劲貌美,宛然孤峰拔起。”在家族的影响力和忠勤祠堂帖的艺术价值影响下,人们因得到拓本而沾沾自喜,慕名而去能得到拓本的绝非一般人,大都是当朝的高官权贵。
(二)身后的寂寥
忠勤祠堂石刻请名手昊应祁父子,经过长达21年的时间,刻字数十万。刻石260余块,可谓壮观,是不可多得的历史遗迹。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种种原因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今只剩160余块,损耗近半。如此看来,历史的摧残导致石刻数量减少,从而削弱了忠勤祠堂帖的影响力。
1992年出版的《王渔洋纪念馆藏碑帖选》是张虎先生题签,书中内容只是碑版的图片和作者姓名,简之又简,相关注释译文都没有,如此草率有牟利之嫌。后人探讨学习前贤书法作品,可以从前贤的书法理论著作为出发点,如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一卷在手,就可以知道其学术思想。而研究忠勤祠堂帖的书法,相关的文字资料寥寥无几,实属缺憾。
作为官方机构的桓台县王渔洋文化研究保护中心,对王氏一族谱各个方面的研究非常深入。无论王氏家学家风还是族谱和联姻等方面都有不小的成就,唯独没有人对忠勤祠堂的碑刻有深入研究考证。由此可以看出,如今研究忠勤祠堂帖碑拓的人寥寥无几。
(三)寂寥的原因
历史总是多元的,但前后差距如此悬殊,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家族的衰落。王氏家族的兴盛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新城忠勤祠初建时,正值王氏家族鼎盛时期,只看王重光一脉儿孙共有进士23人。为官到达五品以上就有19人,官职到达二品者3人,也因此王氏一族被称为“江北青箱”。当时的名门望族也纷纷为王氏家族撰赞扬之词,此时的王氏一族可以说是位高权重,并有“王半朝”之称。若不是后代有如此成就,單纯以王重光的资历尤其在离世几十年之后更不会有如此威望。后来,从崇祯四年(1631)到崇祯十七年(1644),新城王氏遭遇三次灾祸,几至灭门,对王氏家族的精英人才的影响是必然的。
另一个阶段是一代诗宗,或者叫做新城王氏复兴时期,因为代表人物是王渔洋,所以可以叫一代诗宗时期。王渔洋虽然也做到了刑部尚书,但他的主要影响还在于文化上,若从仕宦方面说,这个时期新城王氏虽然出仕为官的人仍然不少,从官阶方面看,与”王半朝”时期是没法比的。所以,若说新城王氏的衰落,其实是王渔洋之后就开始了。钱谦益称“新城王氏门第,大振于烟硝火尽之余”。③
观新城王氏一族,家学底蕴深厚,虽历经坎坷,但底蕴仍在。可自王渔洋后未出新高,慢慢凋零。大概就是世祖王象乾所说“恐其久远磨灭”,只是怕王氏文学底蕴青黄不接,怕王氏后人不知先世之功绩,所以选择不易损坏的石刻书写王氏功绩。
三、忠勤祠堂帖的当代价值
王氏一族虽然仕途衰落,没再出进士和高官,但在桓台当地,淄博以及周边地区,新城王氏仍然是有影响的家族,在学术界也不乏学术成就者。无论王氏家族兴衰,忠勤祠堂帖的价值是不可忽视的。而忠勤祠堂帖的价值主要体现文献价值、集字价值和研究明代高官书法三个方面。
(一)文献价值
王重光的儿孙辈中官至二品大员的就有3人,官至五品的还有19人,一时名门望族纷纷为王氏家族撰写赞扬之词。如申时行的《忠勤祠碑版赞》、与董其昌齐名的邢侗所撰的《忠勤祠碑版集古法书序》还有焦竑撰文的题跋等,皆是当时文学和书法有一定造诣的高官撰文。是研究王氏家族历史必不可少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二)集字价值
六世王象乾曾这样描述忠勤祠石刻的集字过程:“悉出斋中所蓄诸帖,宗之旧拓圣教序,而佐以兴福及夫子庙堂诸碑十余通,间有千百之不足者,猎于旧阁帖,一勒、一牵、一波、一拂惟肖,非山阴精华不采。日仅办六十字,匝月卒业……可与不断碑争胜矣。”可见新城王氏家中也有收藏的历代法书名迹,但没有选择将法书摹勒上石而是选择集字。然其集字的用功极深,可以看出王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王右军书迹流传至明时可谓不多矣,忠勤祠堂帖中的《王氏琅玡公传》、《王隐德公传》、《少司徒王公神道碑》等石刻是集东晋王右军书。上述石刻可以和唐太宗撰序、唐高宗作记的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媲美。可见忠勤祠堂帖对研究集字石刻有重要意义。
欧阳中石先生为该帖写的序中评价:“帖中有些部分虽为集字,但皆甚的幸甚,是为研究集字的重要资料。尤其还有董其昌之《草诀歌》、邢侗之《新城王氏大槐记》,极足可见明人之风范。”观欧阳中石先生所言,可见《忠勤祠堂帖》对研究晚明集刻晋唐书风气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三)明清高官书法风格研究
相比较明代同时期的刻帖,大都选择自家或众家收藏。文人收藏家和士商收藏家互通有无,相互借力,共同创造出旷世巨作。新城王氏独辟蹊径,以一家之力集晋唐书法名迹,还有众多当代文人墨客亲笔撰文,在刻帖盛行的明代实属不易,从此也可以看出王家的影响力。而其中有许多都是明代的高官权贵撰文并书,所以留存了大量的高官书法作品。如程可中的《长春园诗》、祝允明的《春阴诗》还有董其昌的《草决歌》等都对研究明代高官书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外忠勤祠堂帖中还有清代林则徐所书的《桃花源记》、成亲王所书的《赤壁赋》和王渔洋的《手镜》、《寄子诗》等法书名迹,这对研究清代高官书法提供了参考资料。
四、结语
今天《忠勤祠堂帖》的光辉伴随着王氏家族的衰落不如从前,但并不影响忠勤祠堂帖的价值。应该对其有价值的部分进行研究学习。今做此文,从忠勤祠堂帖出发反观百年后王家兴衰,反思不足,而并无推崇之意,大概就是世祖王象乾所说“恐其久远磨灭”罢了。
注释:
①民国重修新城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版)[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②黄景进.王渔洋诗论之研究[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
③钱谦益.牧斋初学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參考文献:
[1]王士祯.王士祯年谱[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邢侗.来禽馆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