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NKI数据库文献计量的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研究

2019-01-09 01:57贾卓初雪李晨曦陈兴鹏
生态环境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环境效应区域环境污染

贾卓 ,初雪,李晨曦,陈兴鹏

1.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00

马歇尔提出的产业区理论(Wagner,2004)与韦伯提出的工业区位论(White,2016)等研究奠定了产业集聚理论的基本框架,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Grant,1991)和克鲁格曼提出的核心边缘模型(Grossman et al.,1991)等研究推动了产业集聚理论完善。产业集聚通过规模效应、集聚效应、扩散效应、关联效应等形成区域社会生产综合体(蔺雪芹等,2008),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聚的组织特征(Mueller et al.,1995;杨瑞龙等,2003)、动力机制(Pouder et al.,1996;Porter,1998)、影响因素(Martin et al.,1999;Dijl,2000;Crafts et al.,2001)、空间格局(Davies,1979;Krugman,1991;Lin et al.,2015)等开展了广泛研究。产业集聚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同时,一方面通过污染效应,导致污染排放总量增加;另一方面通过自净效应,有效减少污染排放总量(Kheder et al.,2012;豆建民等,2014)。产业集聚过程污染效应与自净效应共同作用,因此,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是多因素均衡的结果(张可等,2013;张可等,2014)。基于已开展研究,本研究首先对 2000—2017年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 455篇与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其次基于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的 70篇代表性文献,分析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结论,以及各领域研究结论尚未一致的原因,最后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展望未来研究的拓展领域和方向,为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和方法体系完善提供依据。

1 文献计量分析

1.1 数据与方法

以 2000—2017年 CNKI数据库中与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相关的研究文献为基础数据,基础数据主要涉及地理学、经济学、规划学、环境学、社会学等学科,不包括书评、会议介绍、报纸等。在CNKI数据库中,以“产业集聚”、“经济集聚”、“集聚效应”、“环境效应”、“环境污染”、“生态环境”为主题进行精准检索,重点筛选出455篇文献。基于Cite Space科学计量可视化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研究热点;统计455篇文献的主要经费来源,主要研究机构和主要载文期刊,分析研究趋势。

1.2 研究热点分析

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研究针对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开展。20世纪80年代中国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所带来的污染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 2000年以来学者们意识到产业集聚一方面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会导致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变化,进而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已开展研究涉及产业集聚导致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因素、空间特征、政策响应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由产业集聚环境效应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中可知(图 1),影响因素涉及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人口集聚、产业专业、城镇化等方面。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的空间特征分析主要通过空间统计软件实现,产业集聚的外部环境效应调控通过环境规制的响应实现。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城市群、长江经济带等典型区域开展了实践研究,对“库兹涅茨环境曲线”、“污染避难所”等经典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

从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研究总体趋势而言,论文发表数量逐年增加,论文质量不断提升,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开展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研究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发表论文分别为146篇和110篇,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基金、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基金对该研究也有一定的经费支持(图 2)。总体而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研究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此外,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湖南省和安徽省的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对该领域的研究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作为开展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研究的主要机构,该研究机构发表的论文数量领先于其他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两所研究机构的论文发表量也具有显著优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南大学、安徽财经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东南大学等多个研究机构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图3)。对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研究领域的学者的分析发现,在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研究开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方创琳、樊杰等学者的研究团队,南京理工大学朱英明,戚湧等学者的研究团队,北京大学贺灿飞等学者的研究团队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团队之间保持着较强的合作关系。

图1 基于CNKI 数据库分析2000—2017年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相关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Fig. 1 Co-occurrence graph of keywords in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NKI database from 2000 to 2017

图2 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研究的主要研究经费来源及各项目发表论文数量Fig. 2 Funding categori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number of literatures in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图3 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研究主要机构及各机构发表论文数量Fig. 3 Main organizatio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number of literatures in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开展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研究的学术论文主要发表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地理科学进展》、《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11年停刊)、《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地理学报》、《科技管理研究》、《地球科学进展》、《地理研究》、《中国工业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城市问题》、《国际贸易问题》、《自然资源学报》等10余种期刊(图4)。对载文期刊的分析发现,这些期刊主要属于人文经济地理类、环境科学类、经济管理类等,其中载文量最高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虽然是环境科学类期刊,但是所刊载的多数论文属于交叉性研究,这也表明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的研究具有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特点。

2 产业集聚环境效应主要研究领域

采用文献计量方法虽然能够对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的主要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进行综合分析,但是由于学科之间存在差异性、研究课题范围存在不确定性、对文献的科学计量还未形成统一分析标准等原因,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样本具有一定局限性(张静辉等,2015;贺艳华等,2017)。本研究在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 70篇代表性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出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的主要研究领域。

2.1 产业集聚的环境空间效应

产业集聚是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态,产业集聚必然在具体的空间产生,故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必然具有空间属性。环境污染格局的时空演变是理解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有效视角,已成为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研究热点(方创琳,2014)。通过对已开展研究进行总结,发现已有研究尚未取得统一结论,第一种观点认为:产业集聚通过外部溢出效应导致污染排放总量增加并促进环境污染格局形成,中国省级区域产业集聚度与污染集聚度在空间范围内存在正相关性(陈祖海等,2015);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两者的重心在总体空间格局和偏移路径趋势上存在相互耦合关系(王怀成等,2014)。第二种观点认为:产业集聚有利于降低区域污染排放强度,并且抑制环境污染格局形成,中国省级区域产业集聚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程度,产业集聚并不是近年来环境污染格局形成的原因(李勇刚等,2013);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区域产业集聚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污染格局,城市规模越大,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格局的正向改善越大(刘习平等,2013)。第三种观点认为: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格局的作用具有非线性特征和征门槛效应,短期内产业集聚发展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抑制环境污染格局,但长期内两者之间不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闫逢柱等,2011);产业集聚水平低于门槛值时将加剧环境污染,促进环境污染格局形成;产业集聚水平高于门槛值时将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抑制环境污染格局形成(杨仁发,2015)。

2.2 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评估

2.2.1 基于诱因识别评估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

图4 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研究引文来源热点期刊及各期刊发表论文数量Fig. 4 Main journals and the corresponding number of literatures in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在分析产业集聚的环境空间效应基础上,评估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的研究结论尚未达成一致。第一种观点认为:产业集聚导致负面的环境效应,产业集聚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经济规模扩大,以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变化和增加污染的技术推广,将会导致污染物总量增加(许和连等,2012;Yu et al.,2015)。第二种观点认为:产业集聚导致正面的环境效应,产业集聚能够通过规模效应、关联效应和溢出效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技术水平提高和污染治理设施共享,从而缓解环境污染(陆铭等,2014)。第三种观点认为: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具有“门槛效应”,由于区域产业集聚类型和发展阶段存在差异,其产生的环境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南光耀等,2016)。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呈倒U型特征,东部省份的门槛值明显低于中部和西部省份(王素凤等,2017)。

2.2.2 基于发育程度评估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

产业集聚在不同的发育程度表现出不同的环境效应,在产业集聚的初期,由于产业间关联疏散、企业之间的网络化协作水平较低,此时产业集聚呈现出较强的负环境效应,表现为污染物排放增加(耿焜,2006)。随着产业集聚水平逐步高级化,产业之间合作逐步深化,通过物质循环、生态效率提高等途径,产业集聚能有效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废弃物排放(Gargava et al.,1996)。当产业集聚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区域资源综合利用网络基本成型,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有效发挥,产业集聚的负面环境效应最弱,污染物排放强度最低(Šlachtová et al.,1998;张攀等,2008)。

2.2.3 基于产业部门评估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

不同产业部门在集聚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类型产业集聚所产生的环境效应存在差异。评估不同产业类型集聚过程中的环境效应,分析各产业类型的环境需求和环境压力,能够使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评估更具系统性和针对性(康晓光等,2005)。通过对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产业集聚发展的环境效应评估,研究认为此类产业集聚对环境的影响较弱(Seppälä et al.,1998;Piedrahita,2003;郭旭东等,2006)。对采矿业、化学、电力等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产业集聚发展的环境效应进行分析,认为此类产业集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即此类产业集聚过程的环境效应强烈、过程复杂(Pravdić,1995;陈丽晖等,2000;Rigina,2002;彭建等,2005a;郭广慧等,2007)。对服务业、旅游业等产业集聚发展的环境效应进行评估,认为游客流量、旅游设施、旅游路线、交通条件等对生态环境产生显著影响,过度的旅游开发会对区域生态环境和游客感知环境等造成不良影响(Milne,1990;崔风军等,1997;Mbaiwa,2003)。

2.3 产业集聚对环境效应作用机制

产业集聚过程中以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人口集聚等为媒介对区域产生环境效应。基于此,国内外学者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人口集聚等视角对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开展研究,却尚未得到统一的研究结论。

2.3.1 经济规模与环境效应关系

经济规模的扩大,会增加对原材料消耗,原材料消耗的增加将导致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和环境污染格局形成。研究发现:欧盟200个城市集聚区的经济规模化与城市的大气质量具有显著正相关性(Frank et al.,2001);伴随着中国经济规模扩大,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不断增加,产生了负面的环境效应(Li et al.,2014);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粉尘的排放量与经济规模呈正相关(He et al.,2014)。但是,部分学者认为随着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环境污染会得到改善,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Grossman et al.,1995)。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是否成立尚未取得统一结论,一方面部分学者认为库兹涅茨曲线假设成立,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初期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恶化,但是当经济发展超过一定的临界点后,环境质量会逐步得到改善。基于中国 30个省市的数据,得出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吴玉鸣等,2012;李筱乐,2014);青海省经济增长与污染物排放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邓祥征等,2012)。另一方面部分学者却认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不成立(Wagner,2008;Farhani et al.,2015),对当收入达到临界点后环境质量会得到改善这一结论持否定态度,认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只是一种现象,并不是普遍存在的规律,污染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产生联系(牛海鹏等,2012)。

2.3.2 产业结构与环境效应关系

产业结构变动是产业集聚过程中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但是产业结构与环境效应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尚未达成一致:一方面部分学者认为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若忽略资源利用效率,以及高污染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例加重,会造成污染排放总量增加,产生负向环境效应(黄勤等,2009;王菲等,2014);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集聚效应和产业空间布局的不合理使城市群的生态安全受到威胁(王树功等,2003)。另一方面部分学者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空间优化可以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高污染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例,减少污染排放总量和污染集聚(李芳,2012);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变化会带来正向生态环境效应(彭建等,2005b;张海峰等,2008)。

在国际产业转移时,导致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并对区域环境产生污染效应,成为“污染天堂”(He,2006)。发展中国家早期为了获得境外投资,往往放松环境规制,获取稀缺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解决当地的劳动力就业,促进经济增长(Sun et al.,2017)。因此,发展中国家发展初期存在环境污染问题证实了“污染天堂”假说成立,形成全球范围内污染的扩散格局,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Zhang et al.,2008;Wagner et al.,2009)。另一方面部分学者认为“污染天堂”并不完全成立,研究得出国际投资与环境规制之间并无显著的因果关系(Eskel et al.,2003;Manderson et al.,2012)。若将环境规制视为严格外生变量时,“污染天堂”假说在中国不成立,而将环境规制视为内生变量,则“污染天堂”假说在中国是成立的(林季红等,2013)。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的产业并不仅是污染产业,同时也向中国转移“干净”产业,外资企业具备更高的环保标准和环保技术,从而有利于促进东道国的环境保护标准提高和环保技术发展,外资企业的生产外溢效应更利于改善环境状况(李小平等,2010)。中国环境规制产生的影响效应因产业特征而异,以国有资本为主的污染密集型产业对环境规制不敏感,“污染避难所”假说的有效性与环境政策类型、产业类型密切相关(Zheng et al.,2017)。

2.3.3 技术水平与环境效应关系

产业集聚过程中通过示范效应和溢出效应对技术水平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环境效应,但是技术水平与环境效应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尚未达成一致:一方面部分学者认为技术水平的提升减少了环境污染。产业集聚将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溢出,促使产业集聚区内更多企业采用节能环保技术,使关联企业成为产业共生体,综合利用原料、能源和“三废”资源,从而降低产业集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改善环境质量(Hosoe et al.,2006);产业集聚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环保理念、技术进步等因素使得环境改善成为可能(Dong et al.,2012)。另一方面部分学者认为技术水平提升后增加了污染物排放。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通过共享污染处理技术和设备,进而降低单位污染物的处理成本,当单位污染物的处理成本降低时,企业可能会采取多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因此,环境改善是由于技术限制所引起的暂时现象(Dinda et al.,2000)。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在推动技术创新时更多地考虑自身利润状况而不是技术创新本身给社会带来的负面环境效应,这种情况下将导致环境污染物增加和新的污染问题产生(孙军等,2014)。

2.3.4 人口集聚与环境效应关系

产业集聚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口集聚,产业集聚背景下人口集聚对环境效应的影响尚未形成统一的研究结论:一方面人口集聚会导致对食物、衣着、居住等生活必须品的增加,从而使区域的生活性污染物迅速增加。与此同时,人口的增加势必推动更多产业发展,将会产生更多的生产性污染物,从而导致区域环境质量恶化(付云鹏等,2015);以人口密度表征的人口集聚加剧了区域的大气污染(王兴杰等,2015)。另一方面人口集聚过程中,存在人口的适度性,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在100~400万人之间,否则会导致外部性的成本与规模收益错位(王小鲁等,1999);人口集聚初期会导致区域环境恶化,当区域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所在区域会通过各种政策来改善区域环境,但是随着人口持续增加,区域生态环境会持续恶化(马素琳等,2016);人口集聚对环境污染影响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徐辉等,2017;李泉等,2017)。

2.4 产业集聚与区域环境协调发展

在分析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的基础上,开展理论、方法和实践的研究,构建产业集聚与区域环境协调发展模式,实现“人类-自然”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广泛共识(Camagni et al.,1998)。已开展的研究从产业绿色转型、清洁生产技术推广等方面开展了多维度探讨,为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制定和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冯薇,2006;蒋志学;1999)。随着产业集聚负外部性的加剧,对产业集聚效应的传统认识得到修正,增加产业集聚的正向环境效应迫在眉睫(郑季良,2008)。通过制定环境规制、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能够有效减少产业集聚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量(李永友等,2008)。提高环渤海经济圈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环境资源之间的耦合程度,能有效促进环渤海经济圈发展(黄瑞芬等,2011)。营造良好的产业集聚生态环境,能有效促进广西北部湾产业集聚区健康、持续发展(詹小颖等,2013)。

3 研究结论尚未统一原因分析

已开展研究的结论较为分散,研究视角、研究指标、研究区域、研究尺度的差异均会对产业集聚环境污染效产生影响(肖文娅等,2018)。本研究基于地理学、经济学、规划学、环境学、社会学等学科,认为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的研究结论尚未取得统一的具体原因如下。

3.1 环境效应的空间性

经济活动呈现依赖、集聚和扩散的空间属性,导致环境效应也具有依赖性、集聚性和扩散性等空间属性。从研究方法来看,已开展研究的主要手段是经验模型,未将环境效应的空间依赖性、集聚性和扩散性考虑在内,从而导致实证结果的偏差。从研究尺度来看,以往文献研究产业集聚环境效应以区域同质性为假设前提,却忽视了环境污染物在地理空间上的依赖性、集聚性和扩散性。环境污染物在风力、水流、人力搬运等作用下会扩散到临近区域,但是分析产业集聚环境效应时候未有效考虑环境污染物的空间依赖性、集聚性和扩散性。在区域污染治理时,强调联防联控,更说明考虑环境效应空间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2 环境效应的复合性

已有研究文献表征环境效应时所选择的指标主要包括: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粉尘(粉尘)排放量、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等,然而单一或者重复的指标未能有效反映产业集聚环境效应,因此需要考虑多种环境污染物的共同作用,这样才能使研究结论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产业集聚通过规模负外部性、马歇尔外部性和雅各布斯外部性的均衡作用对区域环境产生影响,而这些外部性的叠加效果不能只通过计量模型的判定系数确定,要有效打开产业集聚对环境效应作用的“黑箱”,就必须分析产业集聚过程中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人口集聚、环境规制等因素的复合效应。已开展的研究主要关注典型区域、典型行业在产业集聚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效应,而忽略了从区域整体产业结构特征,以及区域产业综合协调的角度分析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

3.3 研究假设的差异性

研究产业集聚过程中各因素对环境效应的影响存在差异,是因为大多数的研究只是针对某个或者某几个影响环境效应的因素进行分析,缺少对各种因素的系统性理论研究,仅仅分析产业集聚过程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影响环境效应的因素,不分析产业集聚通过中间变量对环境效应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途径,使学术研究未达成统一的共识。此外,开展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的研究,必须分析产业集聚对污染集聚的作用机制,明确导致环境污染物增加或环境污染物减少的具体因素和路径,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否则构建产业集聚与区域环境协调发展模式的研究就会失去针对性,提出的对策和建议就失去了可行性。因此,完善理论研究框架,在系统的研究框架下,从产业集聚形成过程中的引力和分散力中找到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的理论解释,才能真正有效地揭示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

3.4 环境承载力的异质性

由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多维度的差异导致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差异,区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调节功能也具有差异性,若在分析产业集聚与环境协调发展时未有效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就会导致研究结果缺乏客观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具有空间维度的扩散和时间维度的积累,目前开展的研究主要选择特定区域的特定时间界面或特点时间范围内的数据进行分析,忽略了区域范围内的污染积累、环境自我修复等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导致研究结论不统一,科学合理的产业集聚与区域环境协调发展模式未得到构建。

4 研究展望

产业演变过程不仅通过产业集聚的组织形式对区域产生环境效应,也通过产业网络、产业共生等组织形式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相关领域的学者已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王锋等,2018)。基于455篇文献计量分析和70篇代表性文献分析,展望地理学、经济学、规划学、环境学、社会学等学科对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研究的拓展领域和方向。

4.1 产业集聚的环境空间效应及动态化分析

从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从企业、部门和产业多个维度探讨产业集聚的环境空间效应的形成格局、演变规律、情景模拟和政策调控是需要关注的重要领域。基于系统动力学、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等方法和模型考虑产业集聚的环境空间效应所具的依赖性、集聚性和扩散性,制定产业集聚的环境空间效应优化政策。从动态性和可视性的角度借助综合集成技术分析环境空间效应的扩张与缩减、空间结构变化和生态格局演变,为制定和完善源头控制污染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4.2 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评估及政策响应

从生产空间和产业链网络共生的视角分析多种类型污染要素作用下的环境效应演变特征、传输路径和情景模拟;针对不同类型的产业部门评估产业集聚过程中排放的不同环境污染物的环境效应是需要关注的重要领域。区域环境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区域影响环境变化的主要环境污染因素存在差异,不同行业所排放的环境污染物类型和总量也存在差异,因此在评估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时要考虑区域差异和产业差异而导致的环境效应差异,基于产业集聚发育程度进行环境效应估,并基于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环境规制,实现科学动态管理生态环境。

4.3 产业集聚与环境效应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产业集聚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效应是经济因素、生态因素、社会化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地理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产业集聚与环境效应相互作用机制是未来研究的趋势。将多因素纳入系统的研究框架,考虑

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多因素共同影响下产业集聚与环境效应相互作用机制。借助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管理学等多科学的研究手段和研究范式,多学科交叉研究产业集聚与环境效应相互作用机制,制定产业集聚政策、区域发展战略等,推动产业集聚与区域环境协调发展。

4.4 产业集聚背景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清单构建

研究产业集聚与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不同区域环境承载力受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从而导致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存在差异。因此,从多维度构建产业集聚背景下区域环境承载力清单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区域环境承载力具有空间分异性和时间动态性,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产业集聚与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确定不同空间维度的区域环境承载力,才能准确评估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确定不同时间维度的区域环境承载力演变,从优化产业集聚格局的视角出发,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区域环境规制。

猜你喜欢
环境效应区域环境污染
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建设现状与思考
武器装备典型故障和环境效应统计分析
区域环境生态建设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第二届“地面雷达复杂电磁环境效应研究”培训研讨班通知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便携式气质联用仪在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中的应用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
共形FDTD网格剖分方法及其在舰船电磁环境效应仿真中的应用
水稻根表铁膜形成机制及其生态环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