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苏波,范洁
作者单位: 315000宁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3医院(周苏波);宁波市第九医院(范洁)
近年研究表明,变应性鼻炎(AR)是一种由Ⅰ型变态反应引起的鼻黏膜慢性非感染性疾病[1]。其中,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h2淋巴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在该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有学者提出氧化应激可能是AR的发病机制之一[2-5]。与此同时,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低水平激光(LLL)照射可以有效缓解AR的典型症状,降低鼻黏膜的充血水肿,并减少其复发,但具体的作用机制不明[6]。有研究表明,LLL是通过其非热的光化学效应[7],发挥其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的治疗功能[8]。其中,线粒体的吸收光谱和临床使用的 LLL波长接近[9],因此线粒体可能是LLL发生光化学效应的主要受体。本实验利用 SD大鼠构建AR动物模型,对比LLL照射与否对大鼠AR典型症状,外周血中免疫球蛋白 E(IgE)、白介素-4(IL-4)和干扰素-(IFN-)的含量,鼻黏膜的病理反应及鼻黏膜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材料 5周龄SPF级SD大鼠(宁波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合格证号:0102017)60只,体质量180~220g,雌雄各半,标准饮食饲养。使用随机数字法随机等分为3组,即健康组(H组)、AR组(A组)、AR+LLL照射组(L组),每组20只。
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1.2.1 实验仪器 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国械注准:20173244263,曼迪森MDC-1000-IP上海),超纯水制成机(CSR-4-10,爱斯泰克,北京),恒温水浴锅(东台电器厂,中国),离心机(东台电器厂,中国)。
1.2.2 实验试剂 卵清蛋白(OVA)(Ⅴ级,Sigma,美国),氢氧化铝(博奥生物,北京),磷酸缓冲盐溶液(PBS)缓冲液(Sigma,美国),SOD检测试剂盒(Bio-Vision,美国),MDA检测试剂盒(Bio-Vision,美国),ATP含量测试盒(Bio-Vision,美国),组织线粒体分离试剂盒(杰美基因医药,上海),RCR定量检测试剂盒(杰美基因医药,上海)。
1.3 AR建模及激光照射
1.3.1 基础致敏 A组和L组动物使用以OVA为致敏原,Al(OH)3为佐剂的1ml混悬液(0.3 mg OVA+30 mg Al(OH)3+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腹腔注射(每2天1次,共7次),以达到基础致敏的作用。H组则使用等量 0.9%氯化钠注射液腹腔注射2周。
1.3.2 鼻腔激发 A组和L组在基础致敏结束后隔 1d,使用 OVA(2%,50 l,1 次/d,7次)对大鼠双侧鼻孔进行滴鼻,以达到鼻腔激发的作用。激发后0~30min内,观察并记录大鼠典型的过敏症状(搔鼻、流涕、喷嚏)评分,其中1~2次的轻度搔鼻,记1分;剧烈搔鼻,记2分。1~3个喷嚏,记1分;4~10个喷嚏,记2分;11个以上的喷嚏,记3分。流涕至鼻孔,记1分;流涕超过前鼻孔,记2分;满脸流涕,记3分。当总分>5分时,判断为建模成功。H组则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滴鼻1周。
1.3.3 激发维持及激光照射 A组和L组大鼠建模成功后,继续使用OVA(2%,50 l,2次/周,2周)对大鼠双侧鼻孔进行滴鼻,以维持激发状态。H组则使用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滴鼻2周。L组大鼠则在建模成功后,立即使用镓铝砷激光(650 nm,250 MV,1000 mJ,8 min/次,1次/d,2周)对每只大鼠双侧鼻孔进行照射。
1.4 观察指标 实验结束当天,观察每只大鼠半小时内(8∶00~8∶30 am)典型的过敏症状,按照AR典型过敏症状评分并记录。实验结束后,所有大鼠脱颈处死,立即经眼球各取血5ml,离心(3000r/min,15min)取上层血清,按照ELISA试剂盒说明书进行规范操作,获得吸光度值A,并根据标准曲线计算IgE、IL-4和IFN-的浓度。
1.5 鼻中隔黏膜HE染色 取各组大鼠单侧鼻中隔黏膜,甲醛固定脱水,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各组黏膜的病理改变。
1.6 鼻黏膜RCR测定以及SOD、MDA和ATP含量的测定 所有大鼠,剪开双侧鼻腔,取剩余鼻黏膜组织200 mg。其中100mg按照组织线粒体分离试剂盒的使用说明书,在低温环境下快速提取新鲜线粒体。同时,使用清洗完毕的电极组装并连接电极室和控制盒,加入2 ml超纯水和磁力转子,20℃下预热15min。按照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进行规范操作,并计算RCR。剩余100mg组织在离心管内制备成组织匀浆,放入沸水浴箱中10 min,取出摇匀、离心(3 500 r/min,10min),取上清液。按照各种检测试剂盒的使用说明,进行规范操作,并测得鼻黏膜组织内SOD、MDA和ATP的含量。
1.7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3组症状评分比较 3组搔鼻、喷嚏、流涕症状评分及总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组和L组总评分均低于A组(均P<0.05)。见表1。
2.2 3组外周血IgE、IL-4和IFN-比较3组IF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IgE和IL-4水平均显著高于H组和L组(均P<0.05),而H组和L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鼻中隔黏膜HE染色 H组可见典型正常的鼻中隔黏膜组织结构;A组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经过激光照射后,L组中浸润的炎性细胞数量明显降低,上皮结构出现恢复。见封三彩图5。
周苏波,范洁.低水平激光照射对变应性鼻炎大鼠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的影响(见正文第1615页)
2.43组RCR、SOD、MDA和ATP水平比较 3组RCR、SOD、MDA和AT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近年来,对于AR发病机制的研究表明,AR可分为速发相[10]和迟发相[11]两个阶段,速发相主要是由于再次接触过敏源,由IgE介导激活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并释放炎症介质,快速引发典型的鼻部症状。而迟发相则是由速发相炎症介导,趋化、激活嗜酸粒细胞和Th2淋巴细胞,并分泌更多的炎症因子,导致炎症加剧,反复发作,最终导致组织重塑,进入慢性期。
董明等[4]研究发现,AR大鼠鼻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数量增多,形态出现异常,并呈现进行性的损害。祁姗姗[12]的研究表明变应原激发6 h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线粒体复合物Ⅰ发生功能障碍,且该功能障碍与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关,并参与了AR的发病过程。Canterorecasens等[5]研究则表明,AR患者呼出气体中 NO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这些研究均表明,氧化应激是AR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纵观整个发病过程,IgE介导的速发相反应可能是AR的起始病因;同时,炎症引发的氧化应激可能是进一步促进和加重炎症反应的原因。本研究结果显示AR大鼠外周血IgE和IL-4含量显著升高,IFN-含量却未见明显升高。提示再次接触过敏原的确引发IgE的升高,以介导速发相反应。同时,IL-4含量的升高,IFN-含量不变,则提示Th1和Th2免疫反应的失衡,Th2免疫反应占优。与此同时,鼻黏膜病理切片显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另一方面,鼻黏膜上皮细胞中MDA含量显著升高,SOD和ATP含量及RCR显著降低。提示细胞受到ROS损伤,同时内源性抗氧化能力降低,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及呼吸作用效率降低[13],导致实际生成的ATP含量降低。这些均提示鼻黏膜上皮细胞发生氧化应激损伤,这些损伤也必然引发更加持续、剧烈的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相互促进,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与此同时,LLL照射的L组相较于A组,鼻黏膜上皮细胞中 MDA含量显著降低,而SOD和ATP含量以及RCR则显著升高。提示LLL促进了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功能,降低了ROS的生成和氧化应激损伤。同时L组外周血IgE和IL-4含量也显著降低,病理切片显示炎症反应减弱。提示 LLL可能是通过激活线粒体,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降低鼻黏膜的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治疗AR的作用。
表33 组RCR、SOD、MDA和ATP水平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