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明生,王 宁,詹 莹,沈晓斌,罗玲玲
(绍兴市中医院病理科,浙江 绍兴 312000)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虽然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多种综合疗法的应用,使乳腺癌患者的病死率有所降低,但其死亡率仍居于恶性肿瘤中的第6位[1]。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进一步开展,可检测出诸多有关乳腺癌发病的相关基因预后评估模型,如SALL4和MTHFRrs1801133等,但是目前仍无确切有效的疗效与预后评估模型。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免疫功能与炎症反应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人体外周血中血小板(platelet,PLT)与淋巴细胞的含量可反映炎症免疫反应的外周血象状况。有研究指出,胰腺癌与肠癌等多种实体瘤患者中存在PLT与淋巴细胞水平异常的特点,且可能与患者的预后状况有一定关系[2],而乳腺癌患者是否存在类似情况,目前仍未定论。故此,本研究通过检测乳腺癌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PLT和CD3+、CD4+、CD8+T淋巴细胞的水平,分析外周血中PLT和CD3+、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外周血中PLT与淋巴细胞亚型的相关性。
将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绍兴市中医院85例接受手术和辅助治疗的女性原发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为病例组,另同期选取30例体检健康女性志愿者为对照组。其中,病例组年龄为40~66岁,平均为(53.95±5.85)岁。对照组年龄为37~64岁,平均为(52.85±6.04)岁。两组年龄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病例组均符合《乳腺肿瘤学》[3]的诊断标准,且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对照组一般情况良好,无任何严重内外科疾病,无激素或药物滥用史,具备基本的语言沟通能力。排除标准:年龄≥70岁;伴有严重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伴有乳腺癌病史;伴有其它乳腺疾病,如导管内乳头状瘤等;晚期肿瘤转移;伴有精神性疾病。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
病例组于术前1周内、对照组于入院后次日,采集外周血3mL,采血当日均无临床感染征象,如发热等。通过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产自美国Beckman-Coulter公司,型号为LH755)对两组外周血PLT的水平进行测定,并用流式细胞分析仪(美国Becton Dicknson公司,型号为FACSCalibur)对两组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的水平进行测定,试剂盒购自上海恒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指示完成检测操作。
病例组外周血PLT和CD8+的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上升,CD3+、CD4+的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t值分别为7.37、6.07、7.62、8.01,均P<0.01),见表1。
组别例数(n)PLT(×109/L)CD3+(%)CD4+(%)CD8+(%)对照组30118.97±16.3565.77±7.3531.90±3.2523.05±3.14病例组85247.80±66.8556.70±6.9324.64±4.8430.85±4.99t7.376.077.628.01P<0.01<0.01<0.01<0.01
病例组患者不同年龄、病理类型及肿瘤大小之间PLT和CD4+水平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外周血PLT水平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明显升高(t=6.10,P<0.01)。病例组患者不同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及淋巴结有无转移之间外周血CD3+和CD8+水平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见表2。
项目例数(n)PLT(×109/L)CD3+(%)CD4+(%)CD8+(%)年龄(岁) <6047249.80±59.3555.79±8.4623.84±7.6930.78±9.25 ≥6038241.95±60.3753.98±9.3224.71±7.9331.94±9.36t0.600.940.510.57P0.550.350.610.57病理类型 小叶癌13251.05±61.4454.60±10.1424.54±8.7530.86±8.32 导管癌72246.79±64.2655.98±9.4623.46±9.2631.98±9.84t0.220.480.390.38P0.830.630.700.70肿瘤大小(cm) <350250.78±64.3155.88±8.7424.35±7.6031.08±9.42 ≥335245.87±59.7054.38±9.2423.89±8.2530.79±8.11t0.360.760.270.15P0.720.450.790.88淋巴结转移 是28284.57±50.3354.58±9.5320.14±4.9630.78±9.22 否57219.87±43.7555.80±10.6527.68±5.1431.98±8.54t6.100.516.430.59P<0.010.61<0.010.55
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外周血中PLT与CD4+的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r=-0.52,P<0.01),而与CD3+、CD8+水平并无显著关系(r值分别为-0.11、0.09,均P>0.05)。
PLT作为止凝血的主要成分,在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此外,PLT可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亦能诱导内皮细胞增殖,为肿瘤细胞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基础。其次,PLT可通过集聚于肿瘤细胞周围,防止肿瘤细胞在循环过程中为机体的免疫系统监视所清除。PLT在肿瘤微环境中受激活后可诱导其与间质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促进炎症反应和肿瘤组织的侵袭。既往研究表明,在恶性肿瘤患者中,PLT增多症发生率为15%~60%[4]。另有研究指出,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不仅可有效减少乳腺癌发病的风险,而且可有效降低乳腺癌患者复发和转移的几率[5]。有研究表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患者年龄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关系,且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6]。本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外周血PLT的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上升。病例组患者不同年龄、病理类型及肿瘤大小之间PLT水平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而淋巴结有无转移患者PLT水平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
淋巴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与乳腺癌的病理机制存在密切关系,特别是与T淋巴细胞功能密切相关,并且诸多实体瘤患者亦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异常的特点。本研究发现,病例组外周血CD3+、CD4+的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CD8+的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上升。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间外周血CD3+和CD8+水平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其次,病例组患者不同年龄、病理类型及肿瘤大小之间CD4+水平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而淋巴结有无转移CD4+水平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作为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主要构成部分,CD3+、CD4+细胞均具有抗肿瘤的显著作用。而作为抑制性T淋巴细胞,CD8+则具有阻滞抗体合成和释放的作用。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可合成诸多免疫抑制因子,促使CD3+和CD4+细胞明显减少,CD8+细胞明显增多,而免疫功能减弱为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提供一定的条件[7]。本文发现,CD3+细胞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并无显著关系。究其原因,可能因本研究入组例数较少,在对象选择上可能存在偏倚有关,今后仍需进一步验证。
PLT与T淋巴细胞均为血栓形成与免疫炎症的重要细胞成分,其中,PLT可通过诱导诸多促有丝分裂活性介质的释放,可发挥调节T淋巴细胞中CD4+细胞增殖的作用[8]。此外,PLT的主要磷脂代谢产物血栓素A2具有阻滞T淋巴细胞中CD4+细胞增殖的作用[9]。并且PLT因子4可通过抑制白介素-2的合成,继而起到阻滞CD3/CD28抗体诱导的CD4+细胞增殖的作用[10]。PLT与T淋巴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较为复杂,且两者可借助或直接结合趋化因子与黏附分子等对彼此的功能造成一定影响。本研究发现,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存在PLT高水平,而CD4+低水平的特点。此外,本研究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外周血中PLT与CD4+的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r=-0.52,P<0.01)。结果提示,PLT与CD4+T淋巴细胞可能参与乳腺癌的病理过程。分析其原因,可能与PLT通过诱导促有丝分裂活性介质释放,对CD4+T淋巴细胞增殖造成抑制密切相关。而本文发现,PLT与CD3+、CD8+水平的比较,并无显著关系(r值分别为-0.11、0.09,均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因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故此今后仍需扩大病例数以进一步分析和总结。
综上所述,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存在PLT和CD8+高水平、CD3+和CD4+低水平的特点,且PLT与CD4+的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同时PLT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存在一定关系。但因本研究入组例数相对较少,且为单中心研究,对PLT与CD4+能否作为检测乳腺癌的重要指标和基因治疗靶点,今后仍需进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