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书坛更需要清醒地认识自己,需要一面对照的镜子、一个参照体系。学必贯道,文必济义,重建中国当代书法文化价值之讳。
新时期的中国书坛,我们盼望回归本真,回归纯净。要知道,地位是你脚下的台阶,并不是你真正的高度。中国书坛呼唤更多的人文关怀,也寄托深层的社会期待……
经历过三十多年的“书法热”,当代中国书法事业发展的文化自觉从根本上需要哲学的思考。
当代“书法热”无疑带来了群众文化的繁荣,书法实践活动的蓬勃兴起带来了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生活方式的回归,同时也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多元、“民粹文化”的膨胀……表现出某些书法文化民族立场的转移,传统艺术核心价值体系的颠覆和审美评判标准的缺失。中国书坛亟待架构当代文化理想,需要当代书法社会文化身份的重塑!需要以我们每位书家从自我做起的文化自觉推进唤起全社会对文化的觉醒,从而完成一个书法艺术工作者的时代担当!
三十多年来的书法热,迎来了中华大地民族文化回归的热潮,也潜藏着值得警惕的暗流。那种轻率命笔、狂涂乱抹、沽名钓“衔”,以博时誉的恶习随开放而衍生、滋蔓。当今书坛,一是名浮于实,二是实大于名,而名浮于实者,其人必然善于钻营。
多年来,人们期待中国书坛新秩序的到来。那么,建立新秩序的关键在哪里?以我看,在于各类机制的改革与工作创新推进。简要说,一是展览机制的改革与完善,二是艺术审美评价体系的建立,三是学术支撑机制的有效互动,四是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深化,尤其是高等书法教育的规范与提升,五是艺术传播机制“云”媒体现代形式的扩建,六是名家艺术与学术推介机制的改革与深化,七是海内外艺术交流的有序与实效等。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增强人民团体的凝聚活力,增添工作智慧,助推人民团体的公信力与美誉度。
当下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艺术日常化的互联网时代,现代接受美学认为:正如商品流通市场消费过程中需要包装吸引消费者,现代艺术传播形式也由传统审美向现代形式转变。首先,它的创作接受对象发生了变化,由纯文人艺术转向大众艺术,所以它的内在机制也要相应转换。其次,当代审美转型带来传播方式的变化,尤其在网络、图视时代,理性与感性的分裂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平面化的大众娱乐文化抢占了人们的审美心灵,与竞争急剧的社会心态相契合,滋生了“快餐文化”。再次,社会生活节奏变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社会审美演进的主要特征。鉴于此,如何正视现实社会文化变化,拿出有效的“钥匙”?这是摆在我们组织者面前的课题。
我们的城市高楼大厦太多了,纪念碑太少了;我们的生活富足了,安逸了,忧患意识却太少了!我们在文化活动的热热闹闹中是否思考我们自身的真实存在?思考我们的精神需求、生活状态与艺术情愫的表达方式?罗曼·罗兰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今天我们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去厘清当下书坛的种种现象本源后,我们会以新觉醒的英雄主义去引领书坛。
从北宋提出“文道两本”以来,“文以载道”是历代文人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而“技进乎道”是历代文人从事艺术的本体认识,即经技进入艺、从艺升为道的层面,从而完成从自觉文化到文化的自觉的历史进程。与绘画一样,当代书法创作的形式、技巧的递变,都处在东西方文化、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这种“时空差”和它的受众空间,提示我们在当代“散乱”“多元”的各种流派的形式语言与技巧的异化中需要按经典规律不断醇化与锤炼。
现代中国的书法艺术经历着历史上最大的动荡。纵向历史的封闭单一与横向时代的交叉多元形成了冲突,不同的文化参照塑造出不同档次的艺术家。古代大师的书法作品是与古人的文化心理相契合的,是由历史的情境造成的。审美价值的标准是有时间性的。当代书法家就应在这一点上观照当代文化,建立新的价值标尺。
21世纪的社会心态是向往新奇,追求个性。传统古典主义的“不激不厉”的冲和之气将会适应演变。“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的审美将强化,发展到“唯观神釆,不见字形”的现代浪漫色彩。所以当今是个“写意”的时代,“造虛”的时代。书家追求将是更多的开拓、强烈、抒情。如古人所说“格调情怀为第一性,技法乃第二性”。故当今书法创作将在格调、内涵、情趣上做文章。注重精神性。反对创作的平庸化、媚俗化,以豪阔自如的心态抒写自己的灵性,提升写意层面。一般地说,它会表现出四个特点:一、挖掘中华民族深层的本能气质,追求更多的意趣韵味,更多地写心、写意、写个性、写我神。二、求动思流。在书法体类上将寻求能高度发挥个性,自由奔放,表现内在自我的草书为主。篆、隶也“行草化”。以侧险浓淡求飞动,求节奏。功夫字已不复多见。三、宣泄更强的阳刚之气。必然碑帖结合,风格多异。书风注重宽博雄强,飞动朴茂。四、两极推进的思维定式。由于人们的视觉心理与社会心态构成的影响,决定了书法艺术创作的两极推进,传统的更传统,现代的更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