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代大众纸媒看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

2019-01-09 16:16张春霞过伟敏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良友消费观念大众

张春霞 过伟敏

近代时期大众纸媒所涉及的内容包括艺术、服饰、实时政事、奇珍异事、风土人情等,囊括近代中国百年社会风态。它存在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之中,是理解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途径。大众纸媒包含普罗大众易于理解的报纸,也有因其自身特点与品味能吸引较为固定读者群的期刊、杂志。在日益渗透市民生活,迎合读者文化需求的同时,大众纸媒亦在潜移默化地引导市民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取向,进而推动社会现代化转型。正如吴果中所言,“中国近代画报多种媒体形态的出现,首先受制于西学东渐的社会影响……新的价值观、社会规范、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日益颠覆人们的传统认知和心理图式。”[1]

1.国民意识提升

国民意识的提升,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提供适宜的人文土壤。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期刊报纸盛行一时。随着国家政局动荡、市场竞争激烈,当时大众纸媒纷纷转向实时报道,“连一向刊载趣味性、消遣性内容的上海小报,30年代也大大加重了时事新闻分量。”[2]其中以影像图片进行实事报道的《良友》以其真实、形象地分析吸引着读者用理智去思考,而非简单地停留在情感宣泄。《申报》将“国货运动”消费意识形态与“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进行结合的爱国主义广告,于孤岛时期向受众传递了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3]。

近代纸媒对于国民意识提升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事报道不局限于地方,在地域范围上有所扩大,有效地培育了读者的全民意识。如《良友》,虽为沪上报纸,但均以国内重要时事为核心,如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动向、抗日救亡活动,总是在全国整体视角基础上进行醒目排版,从图像的选择、标题命名、篇幅、版面均突出时事新闻的意义,直接点出新闻内容的主旨,使读者对时局的艰难和国势的衰微投入了关注和思考,激发读者的爱国情怀。除了时事,在其他报道中,《良友》亦在强调全国一体化的观念。摄影师们不就近取材,而是在1932年9月专门成立摄影团,历时半年于全国各地取景,尤其注重搜罗边疆、塞外的景象。这虽有为了市场竞争,迎合读者猎奇心理之意图,然背后呈现地向读者传播一种整体国家观是不容忽视的。正如当年国民政府内政部次长甘乃光所言:“使美丽山河印象映入全国人民脑中,足以增加及坚强其爱国心”[4]。“在当时交通不便,资讯不发达的情况下,《良友》这样不避艰险地深入内地,介绍民情风俗于海内外,无疑有益于读者国家观念的强化,对社会现代化转型亦有间接推动作用。其中隐寓的‘大好河山,岂容他族侵’意志,更直接间接地成为民众心理一部分,对于日后促进民众奋起抗战,其积极作用当毋庸置疑”[5]。二是报道全球时事新闻,宣传国际先进科学理念,促进传统民俗改革,提升公民素质同时增进读者国民意识。在《申报》中,传播国外文明社会的风俗理念、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一直备受重视。如《申报》在中国改历进程中具有核心助推作用,从工具理性出发,在技术层面对比新、旧日历的优劣,披露旧历新年的种种陋俗,批判坚守阴历新年的守旧阶层,并积极探索废除旧历的方法,“稳扎稳打”式推动民俗观念更新[6]。又如《良友》第11、12期分别报道了“英女爵的社会活动”与“驾机飞行的法国小童”,看似对欧洲生活场景的介绍,实则暗指对女权与开拓进取之精神的呼吁。此外,《良友》在文字方面代公民对时势发声,谈及国内,希望“当今的领袖人物能高举民族共同的目标,来消解派系排挤的空气”[7]、“期望租界迅速收回,主权收回然后配做自由国”[8];说到国际,明确表示“被压迫民族之反抗,是现代历史的核心”[9]。以上两点都表明国民意识在不断提升。

2.消费观念转变

“消费是文明社会中人类维持生存的一种手段。”[10]消费观念的转变为社会现代化转型提供经济保障。郑曼陀的月份牌“多样化形式浓缩了社会生活变革的万千气象,直接推动了城市中产阶级消费主体的培育和成长。”[11]《点石斋画报》通过对西方便利生活方式、休闲娱乐场景以及新奇的“西洋玩意”等图文并茂展现于读者,让读者徜徉在遐想的现代式美好生活场景中,勾起读者体验欲望,进而接受新的消费观念。如“兴办铁路”为读者展现了新的交通方式的便利与舒适,虽有因不时铁路伤人事件而将火车妖魔化成钢铁怪兽坏风水之说,但终究抵挡不了火车实实在在的便利。“乘坐者罔不称便,咸谓来去如飞,非别项车辆所可比拟”,火车已经开始进入到大众日常视野中。《良友》通过时髦女性的吃、穿、住、行,将时尚、潮流的日常生活用品、现代居住环境介绍于读者,让意欲行走在时尚前沿的读者有赶时髦、追潮流的参照样本。通过消费满足新奇的欲望心理,实则是对现代化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人性角度分析是一种自我个性张扬的体现,符合现代人的人性价值观与生活逻辑学。

为了培养大众在消费观念转变过程中形成良好“国民意识”,《良友》经常报道政府对消费“国民意识”的重视,如国民政府通过专门设定“妇女国货年”来期望女性同胞树立支持国货、“以购买外货为耻”的观念。这种以“爱国”为由推行的消费观念,虽带有本国商人牟利之意图,但对激发国民爱国之情、抵制外货、促进国货运动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亦直接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此外,在消费观念上以支持国货提升“国民意识”的做法,《申报》也极力赞同。将广告作为重要来源的《申报》,在抗战期间逐渐将广告宣传从洋货、洋行转为以国货为主[12]。提倡支持国货的消费观念或是民族企业家营销手段或是真正的“惠民强国”之意,不可一概而论。“大多数都具有爱国心,但也难免会在一切为我的前提下,然后再来谈到爱国,虽然期间也有以爱国为前提而后为自己的工商业者,但这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13]。概言之,在没有电视、电台也极少的年代,图文并茂的《良友》《申报》扮演了一个制造流行,传播流行,引导消费观念的角色。

3.生活方式转变

现代生活方式构建美好生活场景,为社会现代化转型提供社会导向。大众纸媒涉及的各种主题实则以信息法则对现代生活方式进行传播。从《点石斋画报》开始就注意对西方各种新颖现代生活方式的宣传。通过描绘西方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展现现代生活的乐趣。“月份牌”在主题构造上也呈现全新的文明气象,以推崇西式居住空间为主旨,通过中西方绘画融合方式构建中国时尚化女性形象与西方现代化生活的协调,传达健康家庭风尚、表达生活的宽容与亲切,使陌生的现代化与熟悉的传统交融,展现生活方式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申报》为了满足广大读者需求,高度重视与市民息息相关的各类新闻消息,其中包括对西方现代美好生活方式的报道。“记述当今时事,文则质而不理,事则简而能详,上而学士大夫,下及农工商贾,皆能通晓。”[14]社会底层、工人阶级、资本家等不同社会阶层均能从《申报》中寻找一种可资想象的现代生活空间。

此外,《申报·自由谈》第四号枫隐的《改革家庭之要点》中,则从根本上呼吁废除“蓄妾制”“遗产制”以及“早婚制”等封建体制[15],构建现代新式的“小家庭”制的生活观念,为女性平等提供前提,也为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提供条件。《良友》的读者大都属于中产阶级,他们通常具有积极乐观的工作、生活态度,更易接受外来新鲜事物。因此,《良友》不断捕捉国内外“时髦”“新潮”,引领读者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如第55期报道的四连载“理想家庭的设计”,通过诙谐幽默的表现手法,为都市拥挤的住宅条件提供了合理且理想化的现代居住环境。这对西方现代都市生活写照虽有夸张之意,但也表达了编者对经济、实用的现代居住空间的认可,是国民接受现代生活方式的标志,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前提。而对于“理想家庭”,《良友》所呈现的基本都是以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生活模式。第101、102期刊发的“小家庭学”与“男性的‘每天二十四小时’”中,数张图片展示女子如何在不以丈夫为中心的前提下“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和男子在不需要妻子的“伺候”下完成一天生活起居,打破男尊女卑的女性“附属”地位,体现西方生活观念中的男女平等关系。

4.建筑事业发展

大众纸媒推动中国建筑事业发展,而建筑事业的发展为美好生活场景的建构提供技术支撑,进而为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提供指导。大众纸媒既是近代中国传播建筑信息的先行者,也是中国建筑师职业化与建筑学科专业化的助推者。在大众纸媒的各种形式报道下,建筑领域间接成为大众关注的事物。《良友》在报道上海时尚、流行的现代生活方式时,也在传递西方现代建筑的形制,并以图片拼贴形式展现主流城市上海的“高阔大”,使西方现代摩登的建筑形制成为表征都市生活美好与流行文化的符号[16]。作为新兴职业群体的中国建筑师,如何在社会普遍认知中实现从传统工匠到现代职业人的身份转换,需要报纸期刊的报道宣传,也需要社会大众的支持认可。报纸期刊上报道建筑师小传,即通过对建筑师个人作品进行专业而集中式报道,是近代建筑师建立社会影响的重要途径。自《时事新报》于1930年专业报道《故吕彦直建筑师小传》开始,共有14名建筑师被刊登于《时事新报》和《申报》建筑专刊上[17],专业建筑师的专门报道对其社会地位的提升是十分关键的。此外,国民意识的提升对本土建筑师的社会身份认同,也具有促进作用;消费观念的转变代表对新的生活方式的认可,同样,生活方式的转变亦会促进现代建筑的发展。住宅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传统居住环境不适应现代生活方式,涉及卫生与健康的住宅设计改良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筑学普遍性议题,住宅与建筑的科学性成为新的生活方式的重要前提条件。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推动着现代居住概念的建构,消费观念的转变促进现代居住概念的实现。

5.结语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众纸媒对近代时期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以大众纸媒为视角,发现近代纸媒通过提升国民意识、促进消费观念改变、助推生活方式转变、推动建筑事业发展等方式推动近代时期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国民意识提升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文土壤,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前提;消费观念转变为社会发展提供经济保障,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基础;生活方式转变为社会发展建构美好场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具有社会导向性;建筑事业的发展为建构美好场景提供技术支持,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具有指导作用。概言之,近代是中西文化交融与大众纸媒发展的标志时期,近代中国正是在大众纸媒的推动下对这一时期文化差异与历史变化的适应性转型。基于大众纸媒挖掘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有助于丰富中国社会近代史研究视角。

注释:

[1]吴果中:《媒体科技、视觉现代性与传播观念—以中国近现代画报为中心》,《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3期,第86页。

[2]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36页。

[3]初广志,王浩敏:《“七七事变”至上海沦陷期间<申报>的涉战广告分析》,《现代传播》,2015年,第11期,第108页。

[4]《良友》,1932年,第9期,第36页。

[5]李康化:《<良友画报>及其文化效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2期,第101页。

[6]谢忠强:《报纸与都市民俗鼎革——以<申报>在民国上海改历进程中的助推作用为中心》,《民族艺术》,2015年,第6期,第128-133页。

[7]《良友》,1931年,第1期,第2页。

[8]《良友》,1931年,第2期,第2页。

[9]《良友》,1931年,第3期,第2页。

[10]同[5],第102页。

[11]卢永毅:《现代建筑的图像传播与中国想象——以近代上海的大众媒体为例》,《建筑学报》,2018年,第3期,第20页。

[12]同 [3]。

[13]胡西园:《追忆商海往事前尘(中国电光源之父胡西园自述)》,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37页。

[14]《本馆告白》,《申报》,1872年4月30日,第1号。

[15]谢波:《媒体与公共空间——<申报·自由谈>(周瘦娟时期)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86页。

[16]卢永毅,宣磊等:《近代上海大众传媒与专业期刊对建筑发展的促进》,《世界建筑》,2016年,第1期,第26页。

[17]同上,第32页。

猜你喜欢
良友消费观念大众
你有病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高中生日常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调查研究
大众ID.4
上汽大众
《良友》的世界视野
高中生消费观念与学校周边经济生活的关联探讨
大学生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调查分析
用《良友》来修复记忆